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是昙花一现,还是历史性转折?
2024-12-16杨继刚
比亚迪营收超越了特斯拉?是的。
根据比亚迪发布的官方财报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而特斯拉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总营收为251.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2.96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21.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29亿元),同比增长17%。比亚迪首次营收超越特斯拉,这是两大电动车巨头对决的关键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背后,不仅包含了两大电动车巨头间的激烈竞争,而且折射出全球电动车市场结构的深刻变化。然而,人们更关心的是,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历史性转折?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数据对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营收与利润
营收方面,比亚迪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011.25亿元,超越特斯拉的251.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2.96亿元);但净利润方面,特斯拉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1.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29亿元),超越比亚迪的116.07亿元。可见特斯拉在净利润方面依然领先,对比亚迪而言,这或许就是相对而言的“大而不强”。根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比亚迪虽然产品销量远超特斯拉,但其8500元的单车利润,与特斯拉同期接近5万元的单车利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2. 销量与增速
从产品销量来看,比亚迪2024年第三季度的销量为近110万辆(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其中纯电动车443426辆,略低于特斯拉的462890辆。从产品结构来看,比亚迪的汽车销量涵盖包括王朝和海洋等品牌在内的所有车型,从微型电动车到高端轿车的全产品线;而反观特斯拉,其汽车销量主要依赖于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可见,一个是群狼战术,一个是双枪路线,二者各有所长。
3.市值与投资者信心
比亚迪A股市值(截至2024年11月4日15时)为8930.86亿元,港股市值(截至2024年11月4日16时)为8361.23亿港元,而特斯拉美股市值(截至2024年11月4日9时)为7992.41亿美元。从市值来看,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市值体现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其背后是投资者对电动车下半场智能化的一些看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马斯克时不时就会提醒投资者,特斯拉从来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战略与路线对比——是短期主义的昙花一现,还是长期主义的持续破局
1.技术路线与创新速度
特斯拉的技术优势:特斯拉长期以来将自动驾驶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依赖其先进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软件和强大的数据驱动能力。2024年,FSD在北美部分地区已经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让特斯拉具备了无人干预的城市驾驶能力。这一进展不仅提升了特斯拉的技术声誉,而且通过按年订阅模式、软件升级等为特斯拉带来了新的赢利点。特斯拉的软件驱动架构使其能够迅速迭代更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驾驶体验。
比亚迪的多元合作战略:比亚迪在自动驾驶领域选择了自主研发与合作并举的模式。通过与百度Apollo、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比亚迪在L2和L3级别自动驾驶上实现了快速突破。比亚迪虽然在自动驾驶整体技术水平上略逊于特斯拉,但在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核心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其自研刀片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产品。加上智能座舱技术的应用,比亚迪正不断缩小与特斯拉在智能化上的差距,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市场竞争力提升。
两相对比:特斯拉以“软件驱动硬件”为优势,凭借数据规模和快速迭代能力始终保持领先。而比亚迪凭借“硬件牵引软件”的策略,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不断优化自动驾驶体验。这种差异化的技术战略使得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各具优势。
2.产品多样化与市场定位
特斯拉的聚焦策略:特斯拉的产品策略相对精简,专注于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相比而言,Model S和Model X销量一般,而其他车型都不约而同遇到量产问题,暂不统计)。尽管其产品线单一,但凭借卓越的品牌效应和领先的智能化配置,这些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中都占据了显著地位。特斯拉的聚焦策略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同时也带来了全球一致的品牌认知。然而,这种策略在多样化市场中可能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一些消费者偏好更加分散的地区。
比亚迪的全覆盖产品策略:比亚迪采取全覆盖策略,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了从入门级到高端旗舰的多款车型。从主打性价比的海豚系列到更高价格的汉EV、方程豹、腾势、仰望,再到商用领域的电动大巴。这种多样化产品策略使得比亚迪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据更多份额,灵活应对不同消费需求,并提高品牌的抗风险能力。
两相对比:比亚迪的全覆盖战略提升了其市场适应性,但也增加了管理和成本的复杂性。而特斯拉的聚焦战略确保了技术与品牌的一致性,但可能会失去部分市场扩张机会。两者在产品策略上的不同选择反映出各自对市场扩张的不同理解。
3.全球扩张与市场布局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模式:特斯拉通过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建立超级工厂来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生产布局。这些工厂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幅降低了特斯拉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而且使其缩短了交付周期,提高了供应链管理效率。此外,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上海工厂已经成为全球出口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领先地位。这种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使特斯拉具备了规模优势,能够迅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比亚迪的本地化合作模式:比亚迪的全球扩张策略更为多元化,它注重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协同。通过与巴西、东南亚和非洲的本地经销商合作,比亚迪能够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并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消费习惯。同时,比亚迪正在积极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以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并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这种“走出去”的策略不仅推动了比亚迪的国际化进程,而且使其得以逐步在海外市场产生品牌影响力。
两相对比:特斯拉的全球超级工厂布局使其实现了高效生产和全球供应链优化,而比亚迪则依靠灵活的本地化合作和战略投资迅速拓展海外市场。特斯拉的战略强调标准化与规模效应,而比亚迪则注重本地化与灵活性,这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
未来竞争态势——比亚迪与特斯拉在三大领域的比拼
1.自动驾驶和智能化竞争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布局: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很大的先发优势。2025年,特斯拉计划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的商用化推广,这将大幅提升其在智能化市场的影响力。目前,特斯拉不仅依赖其自有的强大算力,而且通过大规模路测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保持技术迭代的领先速度。这一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让特斯拉的FSD软件具备极大的市场吸引力并成为其重要的赢利点。
比亚迪的追赶策略: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与特斯拉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近年其通过战略投资以及技术合作、自主研发的双轨策略,正在快速缩短差距。比亚迪积极与百度Apollo、华为等中国顶级科技公司合作,构建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生态系统。尽管比亚迪的自动驾驶能力尚未达到特斯拉的水准,但它的“多点开花”战略使其具备长期竞争力。如果比亚迪能在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突破,凭借强大的硬件优势和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其市场地位也将逐渐巩固和提升。
从未来看现在:自动驾驶系统的进化不仅将重塑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而且将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特斯拉的“软件为王”理念与比亚迪的“硬件为基”战略形成鲜明对比,未来谁能在技术落地速度和用户体验上取得更大突破,将是谁能在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
2.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
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特斯拉已在北美、欧洲和中国进行了高质量的市场布局,通过超级工厂战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全球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特斯拉在欧美市场占据明显优势,特别是在高端电动车市场上几乎无可匹敌。而中国市场作为特斯拉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依然是其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引擎。尽管特斯拉面临来自比亚迪等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其品牌力和技术优势让其仍然在全球市场具备稳固的领先地位。
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35%。比亚迪具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从电池制造到整车组装,实现了超高效率和成本控制,这在国内市场成为其绝对优势。然而,比亚迪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进一步增加了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拓展的难度。同时,品牌认知度的提升和当地生产基地的布局仍需大力推进。
从未来看现在:比亚迪的短板在于海外市场的不稳定布局,而特斯拉则面临中国市场潜在政策和竞争压力的考验。未来,谁能更好地平衡本地化和全球化拓展,谁就能在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上风。
3.能源生态与商业模式
特斯拉的多元化商业模式: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更是一个能源科技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其能源产品涵盖太阳能板、家用和工业级电池存储系统(如Powerwall和Megapack),形成了独特的“清洁能源+智能出行”商业闭环。此外,马斯克的SpaceX、星链(Starlink)等其他企业,以及脑机接口(Neuralink)、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等科技项目,为特斯拉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多元化布局使得特斯拉具备超越汽车行业的扩张潜力,为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铺平了道路。
比亚迪的电池与储能优势:比亚迪在电池制造领域是公认的全球领导者,以刀片电池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此外,比亚迪的储能解决方案在工业和家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相较于特斯拉,比亚迪在能源管理和智能化生态领域的布局仍相对薄弱。如果比亚迪能够进一步拓展其能源业务,并与全球能源企业合作布局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从未来看现在:特斯拉凭借其科技生态和能源解决方案,形成了多重赢利模式;而比亚迪需要加速拓展其在能源生态系统的创新布局,以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局。
从整体上看,比亚迪与特斯拉未来的竞争将不仅限于电动车领域,还将拓展到智能驾驶、能源管理、全球市场布局等方面。特斯拉凭借其多元化生态系统和全球品牌效应,将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面临着抢占中国市场和竞争加剧的挑战。而比亚迪则需持续强化其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渗透,才能真正与特斯拉分庭抗礼。最终,谁能更好地整合技术与市场资源,谁就将在新能源市场上获得更大成功。
对全球主要车企的影响——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
比亚迪在营收上超越特斯拉,这一现象无疑将引发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跨界而来的科技巨头们,都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将以传统车企中的丰田、大众、通用、福特、现代、起亚等,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理想、小鹏,跨界造车的华为、小米等为例,分析比亚迪营收超越特斯拉对全球主要车企带来的深刻影响。
1.对丰田、大众的冲击
丰田的研发挑战:早些年,丰田一直凭借混合动力车型(如普锐斯系列)在全球汽车行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领先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市场对纯电动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丰田的电动化战略进展显得相对迟缓。比亚迪和特斯拉激烈竞争下的电动车市场浪潮,让丰田不得不加快其纯电动车产品的研发进程。今年,丰田已宣布大规模转向纯电动产品线,但其能否迅速赶上比亚迪的产品研发节奏、其产品是否具备性价比优势仍然是未知数。对丰田而言,要想不重蹈诺基亚失去手机市场领导地位的覆辙,技术创新和产能升级将是当务之急。
大众的转型压力:大众在电动化转型方面表现积极,推出了ID系列电动车并在欧洲占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面对比亚迪在中端市场的“价格杀手”策略和特斯拉在高端市场的品牌优势,大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全球市场来看,大众必须在生产效率、供应链管理和技术研发上进一步提速,以应对这两大电动车巨头的夹击。尽管在欧洲市场有先发优势,大众依然需要全方位提升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续航能力。
2. 对通用、福特的影响
通用的战略调整:近年,通用汽车推出了Ultium电池平台,致力于实现全系列产品的电动化,这个平台被视为其融入未来电动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基石。然而,比亚迪的崛起和特斯拉的持续创新迫使通用在电池技术和软件能力上不断追赶。此外,通用在电动卡车领域投入了巨资,如电动悍马和Silverado EV,虽然这些车型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成本竞争力上难以与比亚迪匹敌。未来,通用需要在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其整体技术和用户体验。
福特的战略布局:福特推出的电动F-150 Lightning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标志着其在电动皮卡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然而,比亚迪的多样化产品线和特斯拉在软件与能源生态系统的领先地位,迫使福特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不得松懈。福特必须加快对电池供应链的掌控,并在电动车平台上持续创新,才能确保其在北美市场的竞争优势。
3.对现代、起亚的竞争
现代、起亚的创新困境:现代的IONIQ和起亚的EV系列车型凭借时尚的设计和优越的性能,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认可。然而,与比亚迪和特斯拉相比,现代、起亚在电动化技术上仍显薄弱,尤其是在电池成本控制和智能驾驶方面。未来,现代和起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电池技术、续航能力和用户智能体验方面,否则将难以维持其全球市场吸引力。
4.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压力
蔚来、理想、小鹏的应对:比亚迪的迅速崛起对国内其他造车新势力既形成了激励,也带来了压力。蔚来主攻高端市场,依托换电模式和用户社区营造差异化优势;而理想则专注于增程式电动车型,聚焦家庭用户;小鹏在智能化领域投入巨大,尤其是在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方面,与比亚迪展开激烈竞争。比亚迪的成功也逼迫造车新势力们加快技术创新与全球扩张步伐,以维持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未来,谁能更快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华为与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应对:华为和小米等科技公司正在加速进军电动车市场。凭借在5G、AI和智能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他们正在为电动车市场注入新活力。比亚迪的崛起对这些科技公司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华为和小米正在以不同方式(与车企合作或自创品牌)快速进入市场。未来,智能化和软件定义汽车将成为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共同角逐的战场。
事实上,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对决,只是前奏而已……
(作者: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