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剧向海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2024-12-16韩忍冬

中国新时代 2024年12期

近几年来,“爆款”舞剧频出,在创作上不断实现新突破,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舞剧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新路,它们的破圈“出海”,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之光照亮文明互鉴之桥的生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已拥有59项世界遗产、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它们蕴含着巨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除此之外,承载着文化历史的中国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从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外热映,到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赢得全球市场销量口碑双丰收,再到舞剧《咏春》《红楼梦》在海外“出圈”,都是中华文化“扬帆远航”的精彩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爆款”舞剧频出,在创作上不断实现新突破,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舞剧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新路,它们的破圈“出海”,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之光照亮文明互鉴之桥的生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新戏剧

随着一阵低沉的男声吟唱,幕布升起,舞剧以一场关于咏春拳的电影作为引子,拉开全剧大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的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一扇咏春的门……

“舞中带武,武中有舞”,精巧的舞台布局,流畅的场景变换,冷暖灯光下剧组故事与电影里“叶师父”的人生旅程双线并行,强烈光影中勾勒出舞者干净利落的招式动作……这就是火遍国内外的舞剧《咏春》。其连接传统与现代,通过精巧的舞蹈造型设计,将五大功夫门派中的武学招式与舞蹈特质相结合,真实直观地呈现在舞台上,并展现了岭南民俗文化。

这是用“舞”和“武”共同讲述的中国故事,自2022年年底首演以来,600多天,全球40多座城市,200多场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刮起阵阵“功夫旋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演出前后,与舞剧相关的周边产品被观众抢购;在网络视频和社交平台成为热门话题,网民主动进行二次创作和再传播;“破圈”年轻群体,吸引更多人走进剧院……

2023年9月,《咏春》在新加坡完成了海外首演,自此开始了“出海”的征途。

追光逐梦,步履不停。2024年8月30日-9月7日,《咏春》在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纪录,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国庆节假期,法国巴黎会议宫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咏春》连续上演4场,赢得了法国观众的如潮好评;在此之前,《咏春》出海新加坡、舞动香江,受邀出席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礼,登上央视龙年春晚舞台、央视AI盛典……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股“咏春”旋风,全域圈粉。这部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舞剧从“破圈”到“出海”,以创新的形式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艺的风采,折射中国文化创新“敢试敢闯”的决心与实力。

近些年来,“出圈”又“出海”的舞剧并不只有《咏春》。

2024年8月24日晚,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首演10周年纪念场上海上演。剧中的“群鹮舞”曾在2021年央视春晚绽放,网友评价:“每一帧都是一幅画。”为了一场戏,奔赴一座城,众多《朱鹮》粉丝及舞剧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专程“飞”来。10年来,《朱鹮》在海内外上演300余场,3赴日本巡演,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

2014年10月7日晚,《朱鹮》在日本东京首场演出,演员们舞姿婀娜,神态优雅,将朱鹮的灵动刻画得惟妙惟肖。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让观众仿佛置身仙境,被日本媒体誉为“中国版天鹅舞”。

10年来,《朱鹮》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一个又一个剧场,一座又一座城市,历经磨砺与沉淀,依然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向世界展示中国舞蹈的华丽风采、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10年的历程,不仅见证了《朱鹮》艺术魅力的持续绽放,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

事实上,近几年来现象级舞剧频现。

江苏原创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巡演36座城市、260余场演出,并于2024年9月“出海”新加坡。有些年轻观众甚至跟着剧团跑了20多座城市,“刷”了100多遍演出。从获得“荷花奖”到央视《国家舞台》和B站跨年晚会,《红楼梦》吸引了近40万名观众,成为一部现象级的艺术作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耀眼明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230年前,一艘远洋商船搭载着《红楼梦》,从嘉兴乍浦港出发,东渡日本,让中国书香飘向世界;如今,江苏原创舞剧《红楼梦》舞动狮城,用现代舞蹈形式把传统经典名著“舞”出了新魅力,绽放出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异样光彩。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出海”的路径和载体日益丰富多元,通过不同维度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多样性。中国舞剧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归功于出色的品质和创新性的跨文化传播“流量密码”。当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价值系统,对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演出与鉴赏发挥作用,并由此构成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与主流审美。

走进传统,走出传统,成为传统,一个新的演艺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的世界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标识。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其影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哲学思想到科技发明,从艺术与文学到饮食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融合,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舞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始终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表演和绚丽的视觉效果,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舞剧是舞台剧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中华舞蹈在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大舞》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历史事件情节的大型歌舞。此后出现的《九歌》也具有更强烈的舞剧因素。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所共知的严格意义上的舞剧。1939年,“新舞蹈艺术”奠基人吴晓邦创作了三幕舞剧《罂粟花》,标志着中国舞剧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把舞蹈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舞剧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创作问世了1100余部舞剧作品。

1957年,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首演,随后,《小刀会》《五朵红云》《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红高粱》《粉墨春秋》《沙湾往事》《八女投江》《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系列优秀舞剧问世,成为一部部耳熟能详的艺术经典。

1979年,甘肃原创舞剧《丝路花雨》在北京首演,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艺术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的辉煌景象,曾被誉为“中国舞剧之最”“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曾获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等赞誉。

其后的40多年间,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突飞猛进,经过了舞蹈家们的深耕细作和长期积累,终于让舞剧艺术从“小众”走向“千家万户”。

“滴滴滴滴,滴滴滴……”泛黄的报纸上难以捕捉却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那是革命脉搏的有力跳动,诉说着爱与信仰的故事。无声的枪口,紧张地追逐,闪电撕裂的伤口,吞声饮泪……2024年11月8日晚,中国首部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再次回到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舞台,将观众拉回到75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

2018年,由上海歌舞团首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让观众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由舞剧新思维带来的舞剧新范式。舞剧全程没有一句对白,只靠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加上与场景巧妙搭配的报纸文本和电报内容,完整讲述了一段悲壮的红色主题故事。就体裁而言,《永不消逝的电波》仍然是传统的戏剧舞剧样式,但其革新在于内部叙事结构与叙事方式的创新融合、对舞蹈语言功能的新理解和新拓展,在保持舞蹈性的同时,完成了复杂的情节叙事,成为21世纪以来舞剧创作的一次跨越。

事实上,近几年来,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当代舞剧作品频频出现“爆款”。

舞剧《沙湾往事》从2013年起就开始创排、演出,至今10年间已多轮巡演,足迹遍及60多个城市,近300场的演出和平均超90%的上座率,让该剧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2021年8月2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两年期间实现了3轮全国巡演,迈过了360场的关键门槛,票房收入超过4亿元;其他一些火爆的舞剧,如《骑兵》《五星出东方》等,无不为当代舞台艺术增添着斑斓的色彩……

这些优秀作品,与世界经典舞剧大不相同,个性十足地用中国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把“中国式舞剧”的概念以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在当代中国剧场艺术的历史册页上,写入了世界舞剧文化历史,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舞蹈,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推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新业态展自信

舞剧的繁荣,是中国演艺业态繁荣的缩影,也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来,新演艺形态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当代演艺市场的新特征。面对新时代的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舞剧、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杂技、评弹、滑稽戏等放下身段,拥抱市场,以积极姿态加入演艺新生态体系的构塑,如话剧《家客》《长恨歌》,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天山雪》,都是各行业亮眼的明珠。

10多年来,在国家多种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各种资助推动下,再加上国家级别评奖之加持,中国文化市场获得了发展良机。全国剧场院线布局宏大,“中演”“保利”等全国各级演出机构高速运营,这一切都为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舞台艺术业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25.17万场,同比增长30.19%,观众人数7910.1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0%。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演出”相关企业105万余家,2024年1月-7月,相关企业新增注册7.8万家。

与此对应的是,新一代年轻舞剧观众已然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人群,更是当代剧场票房的主力。可喜的是,舞蹈粉丝不仅因喜爱舞者而追星,更因为喜爱作品而追剧,因为艺术引起的共鸣共振而热爱传统文化。

舞剧《红楼梦》以黎星、李超等90后舞蹈演员为核心的主创团队高度关注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着力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剧场美学的力量,引起众多90后、00后青年观众群体热烈追捧。该剧一路走来成绩斐然,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据江苏大剧院统计,舞剧《红楼梦》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可以说,舞剧《红楼梦》的出圈,很大一部分来自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推荐。

“爆款”舞剧涌现,与新一代舞蹈主创团队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密不可分。“当下年轻一代审美能力提高,对根植于传统文化、彰显中式审美的舞剧情有独钟。”江苏省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许鹏深有感触,“这一代创作者,无论在题材选择、主题定位还是风格呈现上都做了很大的创新和尝试,音乐创作更加时尚,舞台布景也更具高级感。”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表示:“中国舞剧的水平在近年来有显著进步,从音乐、舞蹈水平到舞美设计,我们都拥有足够的底气站在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中国舞蹈和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不忘传统、敢于创新,中国舞剧的繁荣和发展是水到渠成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想象,更有着自己持守的文化自信,舞剧创作正在由高原向高峰攀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