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年轻人就业新机遇
2024-12-16曹承星
2022年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横空出世,引发了“机器替代人工”话题的热议。AI时代,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在许多领域替代或辅助人工操作,但我们更要看到,一些新职业、新岗位也因此不断产生,给人们创造了新的就业机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医疗到金融服务,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AI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5.65%。AI被视为抓住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正在推动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
工作被AI取代?
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未来的职场蓝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024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工作的新未来:在欧洲及其他地区部署人工智能和提升技能的竞争》的报告,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劳动力市场将因AI而出现重大变化。
报告说,随着AI技术的快速推广,劳动力市场将迎来重大变革。预计到2030年,生成式AI将帮助美国和欧洲近1/3的工作时间实现自动化。AI的快速发展可能使就业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高技能和高薪岗位难以招募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低薪行业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预计在欧洲,高薪职位的比例将增加1.8%,而低薪职位的比例将减少1.4%。
最近两年,AI的井喷式发展,让人类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危机感。2022年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许多人第一次真正感知到AI的强大。在看到它根据指令快速写出一段程序后,大受震惊的人们说:“程序员要失业了。”
随后,各类绘画AI的加速发展,除了让大家开始“找不同”,学习识别AI图和真实图片的区别之外,设计师们的生存处境也成了重要的议题。
AI真的能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吗?AI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某个行业的工作,那么AI替代了人,用工就会减少,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但招聘市场的现实可能并非如此。
因为有挑战,自然也有机遇。
欧洲中央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现在对AI终结人类的说法是严重夸大的。在16个欧洲国家的样本中,AI驱动的自动化与就业份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利用现在常用的两种AI指标,研究者发现AI暴露程度每提高25%,行业的就业份额就增加2.6%或4.3%。对于高学历群体,AI暴露程度提高25%会增加3.1%或6.7%,中低学历群体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受AI渗透越明显的行业,就业的状况反而越好。
普华永道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来自15个国家超过5亿份招聘信息,以研究AI对就业、技能、工资和生产力的影响。这项研究也发现,AI暴露率高的行业生产率好于暴露率低的行业。普华永道研究团队表示,认为AI会导致就业下降的人提出了错误的问题。他们只估计AI能不能像人类那样执行已有的一些事物,而忽略了AI创造新任务、新角色甚至新产业的能力。
AI带来的职场新机遇
2024年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最新一批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职业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在AI应用场景中,虚拟数字人是重要的应用方向。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数字人主播、数字讲解员、数字人智能客服、数字分身纷纷涌现。与AI数字人息息相关的训练师也备受关注,如今更是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增设的数字新工种。现在,在大模型技术的快速渗透下,数字人产品更迎来了智能化的飞跃。
AI浪潮之下,一些新职业、新岗位正在不断产生。
2019年4月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始发布人工智能领域数字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工智能训练师。随着AI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生成式AI掀起科技浪潮。各行各业急需生成式AI应用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这个新职业应运而生。
新职业不断涌现的背后,折射出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例。《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
新职业的兴起也往往伴随较大的人才需求和市场缺口,这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打开了新空间、开辟了新赛道,为稳就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的测算,一个新职业能带动至少30万至50万人的就业需求。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随着大模型逐步落地,AI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AI人才需求旺盛,成为求职市场新宠。
在浙江杭州的一个AI实验室里,参与项目研发和创新的不仅有在职的工程师,也有不少高校的在读学生。实验室语音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通用AI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所需要的人才专业背景也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也让更多新生力量赋能实验室的发展。
猎聘大数据显示,2024年新春开工首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612.5%。在不少招聘平台,图像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薪资排名领先,数字人才成为职场“香饽饽”。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38城企业平均招聘月薪为10313元,其中AI行业位居薪酬榜首,平均招聘月薪13594元,薪酬同比增长5%。人工智能工程师更是以平均招聘月薪为22003元排在各职业第一。
而在2024年秋招中,AI人才同样热门。百度、京东、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纷纷对AI人才求贤若渴。例如,百度2025校园招聘,提供了超3000个岗位,约80%为AI技术相关岗位,需求最大的岗位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增了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的校招岗,入职之后可参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研发。
推动“AI+X”人才培养
就业市场的火热行情也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多年入围“十大报考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薪酬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联结点和集中交汇处,高校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的科技人才需求与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国内有3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到了2024年数量超过500所,范围从名校下沉至专科类院校。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AI研究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1988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全球智能学科的诞生地之一。2021年,北京大学整合原智能科学系、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新设立智能学院,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早形成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团委书记吴扬介绍,在北大智能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本科生培养的两大旗舰班型,一个是依托元培学院培养的通班(即‘通用人工智能班’),一个是依托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的智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其中,通班是以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战略“王牌军”为核心,建立起全面系统的AI培养体系和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智班重在强基,侧重数理基础、理工学科交叉;通班旨在‘通识’,更强调文理大交叉大融合,目标是培养‘通识通智通用’的世界顶尖复合型人才。”吴扬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AI领域研究的高校之一,为了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2019年,专门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2024年又进一步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宣布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天津则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教育部2024年启动了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将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赋能理工农医文等各类人才培养。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为学生在AI领域的深入探索埋下好奇的种子,也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效果来看,人工智能通识课所教授的知识与技术,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利用AI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铺设道路,更好地把握AI带给劳动力市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