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研究
2024-12-15孙晓红张晓东
摘要:为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全面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针对当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首先,加强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与活动;其次,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发展,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创新高校科研成果;加强师资力量的引入与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电子信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1]。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加强高校教育建设,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国家重点战略性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进步,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此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不仅要体现自身的学科价值和贡献,还要牢牢抓住本学科的改革发展机遇[23]。
本文通过对新时代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的探讨与研究,深入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目前电子信息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图所示的教育教学方案,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以及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提供了理论规划与实践思路。
1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意义
1.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经济规模大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类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类产业已经渗透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工商业、农业、林业和教育业等。因此,电子信息类产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进程。在2023年的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高水平人才缺口很大,要着力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高校改革创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提升,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深化变革刻不容缓。
1.2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空间广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于“新”。这个“新”字不仅代表着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科技、人才和产业全方位创新的要求。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以及不断引领产业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当下科技发展的热门领域之一,为高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作用愈发凸显,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社会的整体需求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国家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有力支撑。从智能家居到远程医疗,从无人驾驶到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类专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这一切都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电子信息类技术推向新的高度,打造全新的领域。高校作为科技型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不仅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领头作用,更要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通过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的不断研究与变革,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1.3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科技质量高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质”,这就要求我们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更要求我们在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卓越。在这样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任务。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产品研发的基础学科,是所有科技型产品的研发基础。在当今社会,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支持。电子信息类专业不仅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高质量、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基础专业,大力建设与发展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2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挑战
2.1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加强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电子信息类科技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1)教学形式的墨守成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现代的教学工作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师理论教学无法完成现代教学的任务。(2)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学院,甚至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教育资源优劣不一。比如,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达不到学生的科研需求;电子通信类的实验设备过于老套,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等。(3)教学内容陈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脱离行业需求[4]。(4)实践课程体系的欠佳,理论知识未能转化为实践成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过弱,且不了解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5)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同时,对自己的专业优势未明确,职业思想教育尚待加强。
2.2创新成果落后社会发展
在当今社会,校外的企业研究成果显著超越了大学的研究成果,许多令人瞩目的高科技产品,并非源自高校的实验室,而是来自企业的研发中心。这一现状揭示了高校在创新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首先,创新性思想意识的薄弱是高校在创新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从教师到学生,许多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高科技成果应当在企业中产出。这种思想意识导致了高校在创新动力上的不足。其次,相关硬件设备的欠缺也是制约高校创新的重要因素。尽管高校在理论研究和科研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往往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生产设施。再次,高校与外界沟通的不足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原因之一。许多高校的科研团队过于依赖校园内的资源和信息,未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最后,校企联合度不佳也是高校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未能深入落实。
2.3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完善
教师是学校教育之基石,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塑造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人物,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质量,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的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却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优秀教师的激励不足,对于存在问题的教师则缺乏必要的追责机制,这使得一些教师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其次,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也亟待解决。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自身专业性不够强,缺乏深厚的学科背景和前沿知识,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多元化也是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成为趋势,而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却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最后,专业领头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个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领头人才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树立行业标杆。然而,在部分高校中,这样的专业领头人才却往往太少,无法形成有效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导致普通教师的科研激情低落,缺乏前进的动力。
3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规划
3.1扩充教学资源,教学培养路径多元化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培养路径。(1)开展智慧教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资源,运用智慧课堂教学、远程线上教学,全面化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此外,还可利用智能化工具,智能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培养独具特色的电子类专业人才。(2)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于整个社会,因此要多了解、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目前,众多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帮助,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交叉学科培养的过程中,要确保跨界专业融合性强,避免为了交叉而交叉。(3)要加强教学实验设备的先进化。扩充实验设备,完善实验设施,保证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性实验设施齐全,高端型实验设施不断丰富。要确保学生与教师的基础性实验工具得到满足,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成果做好保证。(4)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化、全面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同时,思想教育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复兴的根本保证,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切学习与科研之根本,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科研思想教育、创新性思想教育。要加强思想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专业的思政教师、职业规划导师,同步国家重大方针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明白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大意义,并时刻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激情,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好教育基础。
3.2校企联合培养,重视社会性经济价值
目前,高校的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不符,新质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遇到阻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共同培养,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需要有共同的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相关实践环节[5]。首先,校企联合培养的第一步是要给学生安排合适的校外导师,要保证校外导师的专业度以及和学生专业的契合度。要让学生有机会得以参与到社会企业的科技研究中,了解企业对经济提升的重大作用,明白经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其次,校企联合培养并不是完全依靠企业,高校还是最重要的环节。高校要与企业相互交流,共同给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平台,共同推进教育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再次,学校的实验设备很难满足学生的科研要求。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校园的理论性科研成果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产出实践成果,学校与企业共取其利,共同发展。最后,重视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作用。企业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与高校的就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当然,要避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利益不均,学生自身权益受损等情况产生,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共同遵守培养方案要求。校企联合培养,旨在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规划进行提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建设优化培养。
3.3强化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度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优劣程度。教师在高校甚至是社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教师队伍的强化建设,不仅影响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1)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要不断地进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要重视教师的教学体系,重视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引入教师教学考核机制,确保基础教学环节的稳定。(2)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培养。不同专业的教师应丰富多样;教师的专业程度不应单一,应积极引入相关专业教师,确保电子信息类教师的专业性广泛。(3)要积极引入高端人才。高端型教育人才除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强大,更能为其他的年轻教师树立行业标杆。高端型人才的引入对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建设,对整体教师的师资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4)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还应该充当学生的精神和职业导师。
结语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还需不断探索与进步。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生态能力,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和传统产业,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系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J].红旗文稿,2024(05):48+1.
[2]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
[3]陈红,王珊珊,何俊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类“双链四融”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02):117120.
[4]陈梦,李树锋,金立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以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09):4854.
[5]戴亚虹.基于融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探究[J].大学教育,2023(07):137140.
作者简介:孙晓红(198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张晓东(1978—),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