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多元融合考核评价方法
2024-12-15杨潇杜彦斌黄勇刚
摘要:教育评价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地方院校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评价,从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视角,探析多元协同融合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分级打分法建立主观评价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基于分值计算建立客观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构建主客观评价相融合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实践情况,探究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评价中的评价公平性、评价结果运用、评价方法优化等问题。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机械工程高质量培养人才提供支持。
关键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多元融合;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
MultipleIntegrationEvaluationMethod
ofMechanicalProfessionalCourseinLocalColleges
YangXiao*DuYanbinHuangYonggang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
Abstract:Educationalevaluationisanimportanttopicintheconstructionofapowerfuleducationalcountryinthenewera.Aimingattheevaluationofthemechanicalmajorcoursesinlocalcolleges,thispapertrytoexplore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multiplecollaborativeintegrationofthemechanicalmajorcoursesfromtheperspectiveofbothprocessevaluationandresultevaluation.Basedonthegradingandscoringmethod,thequantitativecalculationmethodofsubjectiveevaluationindexisestablished.Andthequantitativemethodofobjectiveevaluationindexisestablishedbasedonthescorecalculation.Furthermore,theevaluationmodelofmechanicalmajorcoursesisconstructedbycombiningsubjectiveandobjectiveevaluation.Theproblemsinpracticalapplicationareresearchedincludingevaluationfairness,applicationofevaluationresults,andevaluationmethodoptimization.Throughthisstudy,itisexpectedtoprovidesupportforthehighqualitytalentcultivationofmechanicalengineering.
Keywords:Professionalcourse;Evaluation;Multipleintegration;Evaluationindex
1概述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和发力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课程考核评价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督促和激励学生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学生评价改革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结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研究地方院校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特别是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的工科类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新工科建设要求,邱丹萍[2]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过程性评价机制,张宏敏等[3]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梁军等[4]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顾继俊等[5]建立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王洁等[6]研究了三并重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机制,王燕等[7]研究了流体力学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思路及项目式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宋鹍等[8]建立了基于果蝇优化算法的机械类实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刘佳等[9]研究了混合式教学下机械制图课程的考评评价。
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要求,系统研究机械类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的文献仍显不足。首先,轻过程重结果的“一卷论英雄式”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带来临阵磨枪等投机取巧的应考行为,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其次,教师评价尺度和专业背景差异容易引发评价不公;最后,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的常规考核评价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影响,地方院校的上述问题更加突出,亟须探索构建课程相关考核评价方法。因此,以重庆工商大学(一所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地方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为例,秉承新时代教育精神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理念,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协同考核评价方法,为机械工程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2评价指标
2.1考核评价的功能定位
选取相关考核评价指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科学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助力教学效果评估、教学互动促进以及学习质量提升。
在评估教学效果方面,课程考核评价既有学生个体又有全班整体的学习情况,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方法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促进教学互动方面,课程考核评价能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师生双方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也能通过以评促教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为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在提高学习质量方面,根据程考核评价值,掌握学生在各考查层面的学习情况,助推查找学习短板并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2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秉承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理念,以本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设计为例,构建课程考核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4类一级评价指标A、8类二级评价指标B、16类三级评价指标C。由于其配套实验单独设课,故不包含实验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涵盖过程性考核层面的课堂表现A1、平时作业A2、创新实践A3以及结果性考核层面的期末考试A4。A1评价学生的课堂融入情况,通过考查课堂互动程度B1和课堂讨论参与情况B2评价;A2评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作业完成程度B3和作业完成质量B4评价;A3评价创新应用工程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机械创新设计B5和机械实践报告B6评价;A4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通过工程知识能力B7和问题分析能力B8评价。
B1通过学生主动提问C1和被动回答提问C2评价,两者可差异化赋值;B2根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C3评价;B3使用作业完成率C4评价;B4利用作业合格性C5评判优、良、中、差、及格、不及格,同时使用作业规范性C6评价制图规范性;B5使用产品创新性C7评价创新能力,采用产品设计质量C8评价作品水平,利用工程经济C9开展效益评判;B6使用翻转课堂时的报告讲述表现C10和报告的内容质量C11评价;B7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数学逻辑等相关知识进行机械工程复杂问题的方案比较与综合;B8评价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工程知识确立机械工程复杂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具体使用客观题得分率C12和论述题得分率C13评价B7,使用受力分析得分率C14、设计计算题得分率C15、结构分析得分率C16评价B8。
3评价方法
3.1指标计算
通过量化第三级指标,为课程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其中,部分指标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将其视为客观评价指标,包括C1、C2、C4、C5、C12~C16。其余指标则无法直接计算,需要通过评价人结合经验确定,将其视为主观评价指标,包括C3、C6~C11。
针对客观评价指标,C1使用每位学生的主动提问次数PC1i与全班的总提问次数PC1n之比PC1i/PC1n计算;C2使用每位学生的被动答问次数PC2i与全班的总答问次数PC2n之比PC2i/PC2n计算;C4使用实际完成作业的题目数量PC4i与作业题目总数量PC4n之比PC4i/PC4n计算;C5使用已完成作业题的得分SC5i的平均值SC51+…+SC5i/n评价;C12~C16使用学生的实际得分SCia与对应题目的总分值SCit之比SCia/SCit来确定。
主观评价指标使用分级打分法确定数值。C3、C6~C11均按四个等级评分,分别对应优、良、中、差。C3包括学生非常准确、较为准确、基本准确、不能准确的表述讨论内容等四个层级,C6包括作图非常规范、较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C7包括很强、较强、一定的、没有创新性,C8包括非常好、较好、基本可以、不好的产品设计质量,C9包括能够灵活运用、能够较好运用、基本运用、未曾考虑工程经济进行产品设计,C10包括能够非常流畅、较为流畅、基本流畅、不能清楚地讲述实践报告,C11包括报告内容的质量非常高、较高、一般、不好。
3.2评价模型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需归一化处理,以获取便于比较的课程考核评价值。其中,C1、C2、C4、C12~C16以比率的结果呈现,C5以百分制的形式呈现,C3、C6~C11以优、良、中、差的形式呈现。为实现归一化,将后两者也转换为比率的形式。其中,C5使用其除以100评价;C3、C6~C11,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0~69分)转换为百分制后缩小100倍来评价,即FCi(优、良、中、差)/100。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w表示,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A1、……、wA4,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B1、……、wB8,三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C1、……、wC16。因此,wA1+wA2+wA3+wA4=1;wB1+wB2=wA1,wB3+wB4=wA2,wC3=wB2,wC4=wB3,wB5+wB6=wA3,wB7+wB8=wA4;wC1+wC2=wB1,wC5+wC6=wB4,wC7+wC8+wC9=wB5,wC10+wC11=wB6,wC12+wC13=wB7,wC14+wC15+wC16=wB8。
课程考核评价值用E表示,三级指标的考核评价值分别记为EAi、EBi、ECi,则:
E=EA1+EA2+EA3+EA4
EA1=wC1EC1+wC2EC2+wC3EC3
=wC1PC1i/PC1n+wC2PC2i/PC2n+wC3FC3(优良中差)/100
EA2=wC4EC4+wC5EC5+wC6EC6=wC4PC4i/PC4n+wC5(SC51+…+SC5i)/100n+wC6FC6(优良中差)/100
EA3=ΣwCiECi=ΣwCiFCi(优良中差)/100(i=7,…,11)
EA4=ΣwCiECi=ΣSCia/SCit(i=12,…,16)
利用上式,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参照值,对各级指标进行分类评价。
4实践举措
4.1保障评价的公平性
由于C3、C6~C11、C13涉及评价人的经验判断,需采取措施减少主观偏差。具体可从评价团队构成、打分项设置、统一评价尺度等入手,保障公平性评价。评价团队采取授课教师为主和助教等教辅人员参与的双重评价模式。C3和C6~C11可邀请教学辅助人员参与评价,即在分级打分表中赋予教辅人员评价权重值,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公平性。出于阅卷保密要求,C13需要避免教辅人员参与,强调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应评分公正性,并由课程教学团队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抽检纠正。评价打分项设置不可具有指向性,如与C2相关的教师提问应做到难度相当以避免不公正。统一评价尺度要求评价人不戴有色眼镜,不凭主观感受打分,而是根据评价标准系统考查。
4.2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整体考核评价值,通过数据的曲线拟合探查各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寻整体优良率和不及格率等,找出课程评价的峰值、均值、幅值,分析评价值的波动规律和差异性,指导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对于各分级指标的评价值,通过横向对比学生个体在全部细分指标上的得分,使用min(EAi)、min(EBi)、min(ECi)找到薄弱之处,探析其产生原因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纵向对比细分指标得分,找寻全班的学习规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指标完善。
4.3完善评价标准与方法
课程考核评价需要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等进行动态调整,获取科学、精准的评价值。首先,结合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将其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其次,优化评价指标的选用和评分标准,采用系统全面的评分方法,例如综合运用等级描述法、因素比较法、分级打分法等,获取主观评价指标的数值。最后,科学核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尤其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情特色,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权重值确定方法,实现公正合理的评价。
结语
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对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要求,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探析了多元协同融合的专业课程考核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建立了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多元融合考核评价模型,分析了课程考核评价实践的评价公平性、评价结果运用、评价方法完善等措施,为机械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祥辉,肖小聪.地方高校精英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X大学Y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2):5561+15.
[2]邱丹萍.新工科教育体系下的课程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考核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3):173175.
[3]张宏敏,李会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重构原则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9):99102.
[4]梁军,侯迪波.适应新工科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量化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2(1):123130+137.
[5]顾继俊,彭鹤.专业认证背景下《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达成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20,3(7):105106.
[6]王洁,刘慧芳,孙兴伟.机械类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42):121124.
[7]王燕,郑健.新工科背景下流体力学课程项目式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8):912.
[8]宋鹍,刘立堃,杨涛,等.基于FOARBF神经网络的机械类实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5):216222.
[9]刘佳,姚继权,冷岳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考评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3):656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链融合’视域下普通本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K24YG2080204);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工融合视域下地方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23035);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地方非工科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与实践”(编号:2022JYJG2008)
*通讯作者:杨潇(1987—),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制造。
作者简介:杜彦斌(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制造;黄勇刚(1976—),男,汉族,江西高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