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的李渊为何却“尊隋”
2024-12-15刘凯
从太原到长安李渊的大局观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时,他担任的是隋朝太原留守,从大业十一年(615)开始,他就坐镇山西了。李渊起兵的地方是太原,这里的太原指太原郡,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自北朝以来,晋阳就是北方军事重镇,是中原农耕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交替地带,常年配备精兵良将,武器辎重无数,军事战略意义重大。
到了隋末,太原可谓四战之地。当时的太原北有突厥以及后来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东南有李密,南有历山飞义军,西有代王杨侑坐镇关中。这种形势对李渊起兵而言非常不利。
李渊当时虽为太原留守,手握五郡之兵,掌控着河东北部地区的军政大权,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被隋炀帝的耳目所监视,手中也并无可以依靠的军队,李渊恐怕没有太多心思去考虑帝王功业,更多的想法是如何在乱世洪流中保全自身。所以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就向周边势力示好,一方面对突厥称臣,与之结盟,另一方面则向李密通信示弱。
当时如许世绪、武士彟等劝说李渊割据太原自立,但因为太原是四战之地,随时都有被周边的强大势力吞噬的风险,故而需另寻他处作为稳定的后方和基地,保证自己不被周边强大的势力所消灭,自保之后再伺机争雄天下。
李渊为何最终要选择关中和长安呢?
第一,关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价值,从军事地理角度来说,关中这里号称“四塞之地”,凭高据险,进可攻,退可守,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战略要地;第二,李渊谋划起兵时,瓦岗军正与东都的隋军相持不下,无暇西顾;第三,李渊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李渊不仅熟悉关中地区,而且在关中也享有强大的政治资源;第四,长安是隋朝故都,也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以“尊隋”的名义攻取长安,就能赢得关陇集团的支持,为日后夺取天下奠定基业。
就当时的情况,关陇集团是隋朝统治赖以维系的基础,隋炀帝过早与关陇集团决裂,导致隋朝的统治基础迅速薄弱。所以,隋炀帝下江都以后,很多关陇集团势力纷纷倒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的领袖来重建关陇本位的政治秩序。
李渊决定攻取长安,并打出“尊隋”的名号,就是看到了关陇集团内部的政治诉求。李渊清楚,只要有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就意味着日后夺取天下成功了一半。更何况,李渊自己的家族也是这个集团内的重要成员,他去拉拢关中地区关陇集团家族的支持,肯定更得心应手。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被称作“群盗”的农民起义军,的确是消灭暴隋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只起到推翻旧世界的历史作用,而建设一个新世界,则需要有宏大政治眼界和格局的人。关陇集团是当时最具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门阀,历史的胜出者极大概率是出身于这一集团内部。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李渊的肩上。
大业十三年(617)十二月初九,李渊大军正式攻克长安城。
入主长安的李渊并没有忘记自己“尊隋”的旗号,对隋朝的宗庙、宗室以及代王杨侑都秋毫无犯。十二月十五日,李渊在天兴殿拥立代王杨侑即位称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己进位为唐王,以李建成为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
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历史书写,以魏徵领衔的贞观史臣在编撰《隋书》时,除了把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列入本纪之外,也把隋恭帝杨侑列入本纪。我们一般说隋朝是二世而亡,隋炀帝是亡国之君,不过,按照官方话语主导下的正史记述,隋朝具有正统性的帝王应该有三位,隋恭帝杨侑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君。
“尊隋”的政治深意
在隋末群雄中,李渊在太原所举之义军,与其他群雄的义军相比,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他各路群雄打出的旗号普遍是反隋,而李渊的旗号却是“尊隋”。
当然,“尊隋”不是尊隋炀帝。隋朝的正统性还在,只要另立皇帝,就能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改朝换代。所以,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就打出了尊立代王杨侑的旗号。
李渊刚刚攻克长安,就宣布“约法为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约法为十二条”的举措,和当年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极为相似。隋炀帝失尽民心就在于他的横征暴敛、滥用民力,李渊一举废除了隋炀帝的暴政苛法,意味着隋炀帝的政治权力在关中彻底失效,也意味着李渊在向关中百姓以及天下黎民宣誓——长安的政权仍然是隋朝的,但却是一个全新的政权,要一改往日对天下百姓的横征暴敛,剔除一切苛法。
当时,文臣将佐还向李渊劝进,要他早日代隋自立,切不可学刘邦那样不称关中王,结果被项羽所制。听完此言,李渊却面色凝重,先是表了一番忠心,说:“举兵之始,本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刘季不立子婴,所以屈于项羽。孤今尊奉世嫡,复何忧哉。”李渊认为,刘邦之所以入关后还被项羽所制,关键原因并不是他不自立关中王,而在于他没有即时立秦王子婴为帝,如果有了秦王子婴这块旗帜,还怕不能号令天下诸侯吗?还会被项羽所制吗?
从北朝后期到隋末唐初,社会上一直都流传有“李氏将兴”“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其来历一方面可能和周隋时期李贤、李穆家族的贵盛有关,也可能和道教李弘的信仰有关。隋末很多割据势力都在借助“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为自己的势力构建合法性,并摇旗呐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密、李渊和李轨。
李渊早在太原起兵前就意识到谶语的重要性,并有意借此大作文章,史书明确记载:“帝(指李渊)自以姓名著于图箓。”李渊之后打出的“尊隋”的旗号,以及入主长安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尊隋”的举措,其实都是为了应和。
从李渊进兵关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李渊对“尊隋”旗号的政治号召力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李渊大军在进军长安途中得到不少民众拥护。大军的主要战役其实都在渡过黄河之前,渡河之后关中地区可谓传檄而定,所以,李渊大军进驻到长安城下时才会拥有二十万部众,绝大部分是沿途各支势力投靠而来的。
到这个时候,李渊想搞改朝换代已经轻而易举。但是,此刻还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太上皇隋炀帝还在江都。他如果过早接受禅让,就会显露出自己的虚伪,并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时机很快就到了,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杀,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为帝。不久,王世充又在东都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到这个时候,也就不存在什么篡位之说了。
隋炀帝被弑杀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恸哭,说道:“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然而,李渊的眼泪终究是廉价的,一切都是在为他改朝换代做舆论准备。随后,隋恭帝杨侑封李渊为相国,加九锡和殊礼,这也意味着李渊做好了禅让准备。
五月十四日,隋恭帝杨侑正式禅位给李渊;二十日,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义宁为武德,推求五行的运行属土德,颜色以黄色为尊。
表面上看,唐承隋火德,故为土德,色尚黄,这就是在昭示唐朝继承自隋朝正统,这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唐之土德、尚黄恐怕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东汉末年以来,天下扰攘,长期处于南北对峙,一直到隋才实现大一统,所以唐朝所奉土德也可以理解为是直承汉朝的火德。对此,后来的唐玄宗就曾下诏,明确指出唐朝是承继汉朝的德运,魏晋至隋朝皆非正统。
总之,隋唐之际,在政权合法性构建的问题上,李渊做出了一系列政治举措,而这些都是在其“尊隋”旗号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也是隐藏在传统历史书写下李渊政治智慧和手段的体现。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