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时,知府知县们都去哪儿了
2024-12-15郭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6/44ZdyNgczCFdtn6eoLzvUT.webp)
清末,由于权力变动和各种其他政治因素的影响,全国共分为二十二省、一百余个厅、二百余个府、二百一十余个州、一千三百余个县。如此计算的话,全国的督抚、布政使和按察使,“知府”“同知”和“通判”,知州和知县之类的大小官员可以说成千上万。这些人作为“大清”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在大厦将倾之际的表现十分诡异,大部分人对清朝的覆灭非但没有感伤,反而有一股幸灾乐祸的心情。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也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就三种原因,第一是到了清末,朝廷已经丧失了中央集权的威信。第二是因为清末官场已腐败至极,各地官僚集团都有自己的生财之道,而面对签署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压力,朝廷中央自己都难以在财政上约束地方,地方势力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与合作下,更是不愿意在朝廷这条下沉的破船上久留。第三则是军权的丧失,清末,全国精锐部队都已掌握在北洋系等地方实权派手中,朝廷一手建立的新军又是革命党的主力,此时,嗅觉灵敏的官僚早已跟革命党有了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武昌起义炮声一响,随着革命军的前进,各地也纷纷宣布脱离独立,清朝的统治最终瓦解。
殉葬的终究是极少数
辛亥革命胜利之际,为了尽快平息战火、恢复国家元气,革命党与旧势力还是做出了妥协。绝大多数的原清朝官僚都选择与革命党合作。当然,人性复杂,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势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首先谈谈那些“硬骨头”,尽管清朝极度腐朽,但还是有些顽固拥护者在最后时刻选择“杀身殉葬”。这些人中有跳九江自尽的时任江西巡抚冯汝骙。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昌新军响应时一度想把冯汝骙推举为都督宣布独立,却遭到冯汝骙的拒绝。后来冯汝骙为表忠诚,在九江自尽,成为为清朝殉节的汉官第一人,还被诏谥忠愍。福州将军朴寿则穷凶极恶,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还浇油放火拉着全城人陪葬,组织旗兵负隅顽抗。最后福州被革命军攻破之际,朴寿被革命军抓到,但是他坚决不向革命军投降,最后被处决弃尸山下。事后被朝廷赠太子太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肃,也算一块硬骨头。另外还有闽浙总督松寿,在福州城破之际也选择自尽。同样的人还有山西巡抚陆钟琦,此人在最后时刻依然对清朝保持忠诚,甚至到了太原后,他还积极组织反对革命党的活动,对革命党造成了极大威胁。这些人算是清朝最后的追随者,按照罗正钧、吴庆坻、赵尔巽等人编写的《辛亥殉节录》《辛亥殉难记》《清史稿·忠义传》等书记载,当时为清朝“殉节”的文武官员,名流士绅多达328个,其中满族213人,汉族90人,蒙古族16人,汉军旗人9人。
当然,这些人中有部分人的“殉节”也不太好成立,比如曾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后为四川代总督的托忒克·端方在被革命党抓住后苦苦求饶,还说自己是陶姓汉人,且平日对大伙不错请求饶恕。但是众革命党皆表示“此私恩耳,今日之事,乃国仇,不得顾私恩”。于是把端方和他弟端锦一起宰了。也许是为了遮丑,朝廷得知端方死后也没追究他贪生怕死求饶之事,反而赠端方太子太保,谥忠敏,所以说这个“殉节”水分实在是大了点。
他们还是地方实力派
绝大部分的清末官僚在改朝换代之际,还是老老实实地选择了和民国政府合作以换取仕途的道路。比如鲁迅讽刺过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民国政府的江苏都督。这种人才是当时清末的知府知县们的普遍状态。
比如慈利县知县雷以动,在革命后,按照革命党的“留任”法令继续担任知县一职,还遵守了革命党要求的城乡普遍实行男剪辫发、女放裹足等命令。其他的大官如13位内阁、9大总督等,大部分人都选择跟革命党合作,成功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以所谓的“皇族内阁”里的徐世昌为例,此人50岁出任军机大臣,后任内阁协理大臣。辛亥革命时期,作为袁世凯的重要政治盟友,徐世昌不但在清朝倒台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在1918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除了他之外,“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也都在民国任职。作为“皇族内阁”司法大臣的爱新觉罗·绍昌,清朝覆灭之际也没有殉节,而是选择投靠袁世凯,最后还当上了弼德院顾问大臣。晚清9大总督之中,如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民国成立后,初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后在段祺瑞政府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等职。直隶总督张镇芳,在清朝灭亡后继续从政,在袁世凯时期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直到后来跟张勋复辟才彻底丧失了政治前途。
这些人都是晚清举足轻重的官员,他们的表现也让清朝的覆灭有了讽刺意味,而那些普通的知府知县转变更快。比如,广西梧州宣布独立后,当地官员迅速利用自己在当地根基深厚的优势,把控了梧州新政府的各个要职。前清道台沈林一为总管兼梧州税关监督,前清知府张德渊、知县张祖杖继续留用,武官统兵不变,一切机关行政均按旧制,梧州独立的成果事实上已经被窃取。更让人愤怒的是,这帮人还制造借口在当地百花冲杀害了超过400名革命志士。从此一地就可见,留用旧势力,对辛亥革命成果的窃取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这都是当时的缩影,大部分的前清官僚都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下,选择与革命党合作,并且多数在民国继续干着老本行。
心灰意冷,套现跑路
当然,也有部分人在清朝覆灭后对政治心灰意冷,选择隐居或从商从学,还有人干脆跑路,而这些人的比例也有不少。清朝皇族内阁和提督知府们,很多人对辛亥革命并不抱着支持的态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或是逃走,或是归隐,离开了政治舞台。
比如,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就是典型例子,载沣在溥仪退位后便回家安心种花养鸟,不再过问时事。后来张勋复辟时曾专门请他出山,却被拒绝。甚至后来伪满洲国成立,载沣不但拒绝同行,还力劝溥仪不要过去,也算是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变。
再如,曾任清末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的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此人虽然庸碌无能,但搞钱倒是一把好手。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相当于数千万两白银。但在清朝大厦将倾之际,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逃跑了,最后他于民国六年(1917)一月二十九日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又如陕甘总督长庚,在得知清帝逊位后,立刻将总督印交布政使赵惟熙,随后离职回家养老。类似这样的高官不胜枚举,除了高官外,那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知府知县们亦有不少卷款逃亡的。比如在青岛,因辛亥革命逃亡到这里的各路前清官僚众多,他们带的金银细软也多,为了防止被贼人偷抢,他们多居住在巡捕房附近,其中住在宁阳路的人最多,以至于青岛百姓称其为“赃官巷”,甚至闹出了很多人只知“赃官巷”不知宁阳路的笑话。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从此,皇权帝制遭到唾弃,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划时代的胜利。然而,由于革命党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而这也在客观上给了前清官僚可乘之机,尤其是中下层的知府知县们,更是利用他们官场人脉和行政经验在民国时期混得如鱼得水。用鲁迅在《阿Q正传》中的话:“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