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收复琉球计划为何最终流产
2024-12-15周渝
1942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有记者提问:战后的中国领土究竟是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还是恢复到甲午战争以前的状态?宋子文的回答非常肯定:“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以及琉球,朝鲜必须独立。美国方面有一流行口号,即‘日本为日本人之日本’,其意在指日本所侵据之地均应交还原主。”
这是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首次公开提出中国有收复琉球的计划。可令人疑惑的是,到1943年12月1日,由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的《开罗宣言》里,对于中国领土问题只提及“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琉球之事只字未提。
反常现象层出不穷
1942年,不少人意识到,战后日本存在再次利用琉球作为基地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进行侵略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出现将琉球从日本统治下分离出来,以确保亚太地区和平的提议。具体处理方法又分为两种,其一是促使其恢复主权,成为独立国家;其二是将琉球归还中国。
从1942年冬至1943年春这段时间,蒋介石对收回琉球主权一事都持肯定态度。1943年3月,蒋介石著《中国之命运》出版,该书描绘了他对战后中国领土和国防建设的理想蓝图,在他看来,包括东北、台湾、琉球群岛、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对于中国战后的国防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些地方“无一不是保卫民族生存的要塞,这些地方的割裂,即为中国国防之撤除”。但诡异之处在于,自1943年开始,《中国之命运》陆续出版多个版本,在不同版本中,涉及领土问题的内容,东北、台湾等地均未改动,唯有琉球群岛在列举中时有时无。
从现有资料看,国民政府放弃琉球,很大原因取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与同盟国关系的变化。尤其是1943年,同盟国首脑举行的几次会议极大刺激了蒋介石,而后他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制行动,虽然促成了开罗会议的召开,但这一年与盟邦的博弈也直接导致他本人对琉球主权问题态度的转变。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会面商讨同盟国战略问题,会后两国发表宣言,表示将与轴心国作战到底。这件事让蒋介石非常愤怒,因为会议既没有邀请作为中国元首的蒋介石参加,也没有知会中方,让他感到在同盟国中受到轻视和怠慢。此后数月,在蒋介石授意下,宋美龄、宋子文在华盛顿进行演讲和游说,向美方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不满。毕竟在远东战场上,中国是抗击日本的绝对主力。中国为抗战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罗斯福也是承认的。到1943年6月初,他通过宋子文向蒋介石发出了会晤邀请。
蒋介石对于开罗会议的顾虑和不安,除了此前美英会晤的影响外,美方对于中国领土主权的认知也给他造成很大影响。1942年8月3日,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与蒋介石会谈时通报:“华盛顿一部分人之感想以为中国东北应作战后日、俄两国之间缓冲国,盖华盛顿之印象已有不将东北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者。”还说在英文中“满洲国”已成普通名词,甚至总统也会用“满洲国”这样的词。
对于美方提出的“缓冲国”提议,蒋介石十分愤怒,当即态度强硬地拒绝。而相比东北问题,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主权的计划在国际上受到议论更多,甚至主张台湾由国际共管的提议在美国被公开讨论。这一年以来,在国际会议问题和东北、台湾的主权问题的双重影响下,导致蒋介石在与盟国打交道时变得多疑、敏感和谨慎,也直接让他收复琉球主权的计划发生改变,甚至对琉球问题的态度转为消极。
《开罗宣言》为何未提及琉球
美国在1943年初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琉球主权归属的问题倒是给予了积极回应,3月1日,宋美龄来电报告,内容为她与罗斯福就战后领土问题的讨论结果:“关于战后问题,琉球群岛、满洲及台湾将来应归还中国,香港主权应属中国,但可划定为自由港,朝鲜独立可由中美共同担保。”1943年5月,美国国务卿再次对宋子文强调,美国和英国均尊重中国权利,并表示“台湾、琉球、东三省、大连,自当归还中国”。但此时蒋介石对收复琉球的计划已经顾虑重重。
峰会前夕,蒋介石对盟国态度以及琉球问题上转为消极,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拟定的领土收复方案。11月14日,蒋介石准备的开罗首脑会谈的资料与提案中,提出三项与远东政治相关的内容。第一条即罗列了东北、台湾、澎湖几个应归还中国的地方,琉球已不在其列。蒋介石11月15日的日记内容也印证了放弃琉球正是出于他本意,日记写道:“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地位不同,以琉球为一王国,而其地位与朝鲜相等,故此次提案对于琉球问题决定不提。”
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前夕已作出决定,不再提出归还琉球的要求。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具有历史意义、对战后格局影响深远的《开罗宣言》,正式宣布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所有领土,尤其是东北、台湾等地,将在战后全部归还中国。
只是对于琉球主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宣言只字未提,甚至没有成为开罗会议的正式议题。实际上在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过两次长时间的私下会谈,根据蒋介石后来的回忆可知,正是在这两次谈话中,他向罗斯福表明了对琉球主权归属的态度。当时罗斯福问蒋介石:“在台湾的东方还有一个什么群岛,你的意思以为如何?”蒋介石反问:“你所说的这个群岛是不是指琉球群岛呢?”罗斯福说:“就是琉球。”蒋介石表示:“这个群岛从前是属于中国的小王国,可是在甲午年以前,早已被日本占领了。所以琉球与台湾的性质不尽相同,我们此时对于琉球不想要单独的归还中国,我只希望由中美两国共管,此时并不急要,留待将来再说吧。”
开罗会议期间,正是由于蒋介石表现出的退让态度,主动放弃此前收复琉球的计划,故而在其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才未提及琉球问题。
放弃琉球收复计划的责任
从1942年冬季国民政府公开主张收回琉球主权,到1943年冬季提议“由中美两国共管”,短短一年时间,中方态度转变之大,可以说,蒋介石内心对于开罗会议的态度和真实想法,对琉球问题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综合来看,蒋介石收复琉球计划的流产,主要有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的考虑。政治方面,他应该有过权衡,开罗会议上,最迫切也最需要确保的是中国能够收回东北、台湾、外蒙古等固有领土,取舍之间,他选择放弃琉球。军事方面,国民政府没有强大的海军,抗战期间海军力量更是受到重创,蒋介石担心即使收回琉球主权,也难以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对其实际控制。外交方面,国民政府一直将反殖民主义作为自己的战时外交基调,而琉球在历史上与中国的紧密程度不及朝鲜,若提出将其纳入版图的要求,蒋担心会引起美国疑心。
在蒋介石看来,提出的中美“共管”,至少是一个既能遏制日本,又能使美国“放心”的两全之法。他认为相比于琉球问题,中方更应该集中精力通过这次会议,确保东北、台湾等中国固有领土在战后能顺利收复。这种看似拿起“道义”大旗的“无奈之举”,本质上是一种绥靖政策。尽管以当时中国的实力,的确很难达成目的,但在琉球归属问题的法理上缺乏研究,舆论上不进行争取,则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