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着装用不着“装着”
2024-12-15江竹轩
“请参会人员提前15分钟进会场,一律着白色上衣、深色下装……”最近,某乡镇召开工作大会,有一条要求有点令人头疼。据该镇村干部反映,近些年镇上召开大会,都会要求参会人员规范着装,而开完会后还得进村入户,显得格格不入。
作为党和人民的干部,着装当然不能太过随意。《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中,也有“举止端庄,仪表整洁”的要求。尤其出席重要会议或者严肃场合,更需注重着装。不过说到“统一”着装,除某些机关单位外,如公安、市场监管等,却没有明确要求。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基层会议着装也都没有严格统一制式。
然而,某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基层,似乎每每于干部着装上过度着墨。一些乡镇会议动辄要求“白上黑下”,不外乎想让整个场面显得更正式,同时拍出的新闻影像更“醒目”,但基层干部尤其镇村干部,长期在一线跑田坎,经常“脚踩两脚泥”,理当入乡随俗。如果会上会下穿着“周吴郑王”,打扮得书里书气,站那儿整整齐齐,群众一看就产生了“心理距离”,又怎么走得近?毕竟,开会的目的不是做宣传,而是解决实际问题。会议效果怎么样,不在着装亮不亮。如果会议部署落实不下去,哪怕穿得再光鲜也没用。
至于基层干部的个人形象,更不在着装上,犯不着在形式上瞎折腾。那些真正够专业、干实事的干部,穿衣打扮朴素一些、土气一些,谁又在乎呢?
基层工作最怕“虚”。其实不止于干部着装,其他为民服务的工作亦然。外在形式固然有一定要求,如符合礼仪规范,符合身份场合特征,但切忌在着装上喧宾夺主。坚持在基层一线为群众解难释惑,哪怕灰头土脸,都是群众心中的“最美干部”。
(摘自《北京晚报》)
如果刺激和改革不能同时发力,可能会断送政策刺激之功效,达不到复苏和重回景气的结果。应当政策刺激应急和体制改革释能二者要同时发力,相互配合和互补,才能使刺激升温启动后,释能支撑住景气,使经济增长恢复后进入稳定中高速增长的区间。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