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队的崛起与多元角色
2024-12-13马玉洁
核心提示
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应急慈善”以专章形式写入《慈善法》,将慈善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之中,明确慈善是突发事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正式启动民间救援队的案例研究,为应急慈善相关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提供来自真实一线的实践案例,该案例研究项目成果有望于明年初正式对外发布。
2024年6月,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7月湖南平江暴雨、洞庭湖决堤,8月辽宁葫芦岛出现连续性强降雨……在全球持续变暖和厄尔尼诺衰减的气候背景下,今年汛期极端突发事件数量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致灾强,尤其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洪水南北齐发、频发、重发。
在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指挥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不乏基金会和民间救援队的身影。基金会主要发挥社会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募集社会款物赈济受灾群众;民间救援队往往在灾害发生后以最快速度积极响应前往现场,协助开展援助工作。
自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慈善组织已经成为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社会力量。为了规范慈善组织参与应急救灾工作,提升社会应急力量的救援效能,新修改的慈善法新增“应急慈善”专章,将慈善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之中,明确慈善是突发事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慈善法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参与应急工作的法律规范与制度保障的同时,《“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亦对社会应急力量有着清晰的定位,“社会应急力量被纳入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是国家救援队和专业救援队的有效辅助。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全国社会应急力量累计参与救灾救援约30万人次,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约180万人次,他们发挥其志愿公益、贴近群众、响应迅速、各有专长的优势,参与山地、水上、航空、潜水、医疗辅助等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在生命救援、灾民救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作为社会应急力量主体的民间救援队,在数量上有多少?它们在灾害救援和日常应急服务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发挥怎样的功能?
全国有多少社会应急救援队伍?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开启了中国应急志愿服务元年。许多志愿者都是在经历这样一场终身难忘的灾害救援之后,萌生了加入或创办专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的想法。2008年11月,浙江省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最早登记的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2010年,北京蓝天救援队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全国第一支正式注册的民间救援队。
此后十余年,全国各地陆续有民间救援队成立注册,可谓雨后春笋。经过一个孕育和发展的起步阶段,至2022年6月,《“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显示,“在民政等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应急力量约1700支计4万余人”。近两年,民间救援队经历了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队伍数量翻了一倍。
2024年8月,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试运行)上以“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救灾”“防灾”“减灾”作为关键词,检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结果显示,组织状态和信用状况均“正常”的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已逾4000家。据悉,在应急管理部建设的“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上进行用户注册的民间救援队已经达到2700支。
现实中,一些民间救援队以企业法人工商注册的形式存在,例如“某某应急服务有限公司”“某某应急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还有一些救援队伍尚未进行法人登记注册,但也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应急救援。因此,中国到底有多少民间救援队,是一个难以进行准确统计的数据。
民间救援队的“高光时刻”与“沉默日常”
民间救援队的“高光时刻”是作为辅助力量参与灾害救援。例如:在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灾害发生后开展抢险救援、生命搜救与物资赈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河南暴雨、京津冀暴雨、积石山地震等灾害救援中都有民间救援队参与其中。不少民间救援队参与到国际救援当中,例如,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8年泰国洞穴营救、2023年土耳其地震等灾情中都有中国民间救援队前往救援。
平日里,民间救援队大多在“默默无闻”地提供以下几类服务:
1.日常救援救助与协助解决群众困难。例如:水上救捞、户外运动遇险者搜救、寻找走失人员、寻找解救宠物、清理马蜂窝、抓蛇等。
2.安全宣传与应急科普。例如:道路安全、学校安全、社区减防灾宣传等。
3.协助政府提供应急公共服务。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维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负责公共海水浴场的安全救生;在社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减防灾知识培训;为马拉松、亚运会等大型赛事提供保障等。
4.与110联动,协助处理警情。例如:劝慰跳河自杀者时在水中部署保护措施、寻找刑事案件罪证等。
不论是作为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抢险救灾,还是作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日常应急服务,各地的民间救援队都在结合当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需求探索自身功能定位和可持续发展方式。
民间救援队案例研究启动
民间救援队的数量快速增长,功能多元,类型多样,差异很大,如何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培育支持,难度和挑战相当大。应急管理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政策规范社会应急力量的发展,例如应急管理部202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制定行业标准,出台包括总体要求、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潜水救援、应急医疗救护等6项标准的《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基础规范》,积极探索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分级分类测评试点、建设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推动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与联合应急演练等。
民间救援队正在进入有序发展阶段,如何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充分发挥救援效能,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公益慈善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深入了解民间救援队的发展现状、剖析其社会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启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案例研究”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度走访了11家民间救援队和9家长期资助灾害援助的基金会。
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最终将在功能定位、队伍发展、救援技能等不同侧面选取10支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救援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力图反映民间救援队发展的丰富图景及其社会影响力,填补相关研究空白,为“应急慈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真实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