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及路径
2024-12-13董潇潇
摘要:本文以“新文科视域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及路径”为题。旨在探讨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通过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应用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音乐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结合音乐教学特点和思政教育目标,研究了在新文科视域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通过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同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具体措施,以指导音乐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课程;思政建设
引言
音乐作为一门文化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想交流的载体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在当今社会,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愈发凸显。音乐类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音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此,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育至关重要。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时代使命,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必要内容[1]。
一、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选择
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思政教育与音乐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新文科视域下,音乐类课程思政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音乐作品,如《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等,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认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还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演奏和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可以设置音乐创作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社会问题进行创作,从中体验到音乐创作对社会的贡献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政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适当选择音乐作品和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探究
1.问题导向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音乐和思政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音乐创作与思政的关系等,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从中引发对思政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音乐和思政相关的实际案例,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与思政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政觉悟。
3.实践教学法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会、音乐剧表演等,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与思政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4.多媒体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音乐和影像等资源,展示与音乐和思政相关的素材,通过视听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与思政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设计一些富有思政意义的音乐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综上,为了在音乐类课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政教育,教师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使实践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达到思政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总结,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提高。
二、新文科视域下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一)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确保思政教育质量有效评价的关键环节。基于新文科视域下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应对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些指标包括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对音乐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性的认知能力、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探索能力等。
在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教学考核方法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确保思政育人目标落地的重要方式。教学考核应当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意识,使其在音乐领域不仅具备专业水平,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情怀[2]。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应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情况,涵盖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各个方面;(2)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描述和度量方式,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学习目标;(3)指标的时效性和动态性,评价指标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构建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教育效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推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和提高教育质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做好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围绕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的优化,实现对课程思政育人培养教育能力的提升[3]。
(二)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完善
需要根据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基本知识、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考虑音乐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要求。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既可以定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又可以定性评价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和价值观的建构。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地改进。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对思政课程的管理和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提高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提供指导。
此外,评价结果的应用还可以用于激励和鼓励学生。通过评价结果的公布和奖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和参与思政课程。同时,评价结果的应用还可以为选拔优秀学生和奖励优秀教师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应不断与新文科视域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确保评价内容和目标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应用还可以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三、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一)培养师资力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针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培养师资力量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关键。音乐类课程思政涉及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交叉,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平。因此,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思政素养的教师,对于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音乐专业背景和思政素养的教师。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激励教师参与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可以通过制定奖励规定,对在音乐类课程思政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在思政教育领域深入研究和实践。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或课题组,为教师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高校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思政教育专家参与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师资力量是提升音乐类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关键。高校应该注重选拔和培养音乐专业知识和思政素养的教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研究平台,引进专家参与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提高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升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教育模式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创新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模式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时代应该积极探索和发挥音乐作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作用,从细化制度建设、强化教师意识、优化音乐作品内容上着手[4]。因此,在创新教育模式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演出和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当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模式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用音乐的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创新教育模式在音乐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中,应该加强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三)加强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广
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广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文科视域下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发展,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亟待加强。以下是加强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广的一些建议和路径。
1.加强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
这包括深入探索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思政理论在音乐类课程中的应用、完善相关理论框架和范畴。通过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内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加强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方法。实践研究可以包括对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加强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推广工作
推广工作是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过程,需要注重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宣传推广,提高他们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培训班、授课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和水平[5]。
结语
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索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提出高校音乐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对策和方法,对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不断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音乐类课程思政工作,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各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应加强协作,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推进音乐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类课程思政的模式探新与实践》(项目编号:GZMUJG2023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禹,李姗姗.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大众文艺,2024,(07):113-115.
[2]刘欢.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J].世纪桥,2024,(05):106-108.
[3]何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4):14-15+18.
[4]王泽卿.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挖掘与实践运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82-83.
[5]卫鋆霞.高校音乐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05):134-136.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