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2024-12-13蔡楠琦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开展片面和保障缺失等问题。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域,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提升的相关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引言

2020年,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在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的劳动心态、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全面的劳动素养。“三全育人”作为高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理念指导,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思想引领,而劳动教育能使“三全育人”的成效落实落地。

一、“三全育人”重要内涵及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通过全体教职工以及各级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贯穿教学和学生成长,让育人理念入脑入心。“三全育人”对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高效开展育人工作,构建育人格局、拓宽育人路径、优化育人模式、深厚育人底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广泛性,人人皆有育人责任,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发动全体教职工身体力行,营造“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阶段的贯通性,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和课程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劳动教育方案;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资源的融通性,要求高职院校能多维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共融共通,培育新时代高技能劳动人才。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虽已加大对课程建设的重视,但仍存在认知层面偏差。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改革升级,让社会整体缺少对于劳动精神的宣传引导,劳动精神的新时代意义尚未被完全挖掘[1]。在家庭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备受宠爱的“00”后,良好的家庭条件和“惟有读书高”的观点使学生缺乏劳动技能的锻炼。在课程建设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尚未囊括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对于劳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也仅由劳育课老师授课完成,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2]。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展较为片面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授课范围未有清晰界定,缺乏完整的育人体系和课程标准,且经常把劳育和美育、体育混为一谈,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较为被动[3]。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锻炼分置于不同学期,导致劳育知识无法及时落地实践。在考核劳育成果时,仅仅关注学生的出勤率和劳动时长,而忽视了学生的劳育感悟和劳育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

(三)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给予的资源支持。在资源分配上,有限的劳动教育经费、不足的劳育实践场所和师资配备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制度管理上,劳动教育的开课学院通常为学工处,缺乏全员育人合力,难以保证育人成效[4]。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的考评机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未结合劳动教育的学科特色,发展出科学成熟的反馈和保障体系。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下,需要构筑“四横三纵五融合”的立体式劳动教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劳育成效。

(一)四横:建设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队伍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广泛性。要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建设“家—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

1.树立良好家风,垒好“夯基石”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有助于劳动性格的塑造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彰显“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质,树立爱劳、敬劳的优良家风。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引导,做好家校共育。

2.调动高校力量,做好“主心骨”

新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强国”劳动人才的责任主体,需要积极发挥劳动教育“主心骨”的作用,调动高校多方力量协同育人。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团队,切实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在授课过程中加强理论指导,提升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学校的学工处、后勤保障部、校团委等部门需要通力协作,发挥各岗位的育人作用,将劳育实践和技能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和书本、走进宿舍和食堂等方式,丰富劳动内涵。

3.联动企业合作,拓宽“实践场”

在深化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能够为学生们搭建合适的实训场地并提供充分的劳动机会,帮助制定顶岗实习期间专业对口的劳动教育方案,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锻炼。高职院校也可主动邀请企业里优秀的“技能强手”“最美工作者”等入校宣讲奋斗事迹,鼓励学生向劳动榜样看齐,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成为德技兼修的光荣劳动者。

4.深挖社会资源,丰富“资源库”

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能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涵创设和灵活的活动开展形式。对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统筹安排,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履行社会职责,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举措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可联合其他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机构,共建劳育实践基地。充实行家里手、业内精英、大国工匠等劳动教育人才资源库,用好劳动教育“活教材”。

(二)三纵:打造全程贯通,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链条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过程的衔接性。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应不同的育人目标,通过贯通的教育链条有机衔接,实现劳动育人深度递进。

1.第一阶段:以“培根铸魂”为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此阶段主要针对大一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牢牢把握该阶段新生好奇心强、吸收速度快等特点,激发高职学生对于劳动的强烈认同感,帮助大一新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后续年级开展劳育实践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劳动课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方式,引进行业内劳动模范和技能熟手分享先进劳动事迹,守好劳动教育课堂主阵地;其次,专业课老师应当积极挖掘课程中的劳育元素,通过专业实训、技能大赛备赛等方式,帮助学生践行持续专注的工匠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劳模精神;最后,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把握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学雷锋月”和五月“劳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认同。其他教育工作者可躬身力行,用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第二阶段:以“敏学笃行”为育人目标,习得必备的劳动技能

此阶段主要针对积极储备专业知识和进行技能锻炼的大二学生。大二时期是高职院校专业授课的重要学段,也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期,对于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和提升创造性劳动水平有重要作用。首先,劳动课教师应当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教学联动,全程跟进学生的劳动情况;其次,专业课教师可利用校内创设良好的专业实操环境和校外的实习实训资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最后,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做好配合和保障工作,在学生参与专业劳动实践遭遇挫折的低谷期,及时做好情绪纾解和思想动员,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劳动技能学习。

3.第三阶段:以“矢志报国”为育人目标,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

此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年级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将青年学生的进步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连。首先,专业课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志愿服务劳动;其次,劳动课教师应和校外承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畅通反馈渠道,及时对顶岗实习期的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提升和劳动精神铸就做好指导和纠偏;最后,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做好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ed8ea032168d7ee932315cada4262220dc866e3544413ea57ca8a836295949c1宣传和政策解读,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三)五融合:深化全方位互动,融合共进的劳动教育内涵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成果的融合性。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板块的有机互融,能够实现劳动育人成效递增。

1.“劳动+思政教育”相融合,把牢劳动教育“方向盘”

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结合势在必行。思政课教师可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明确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和推进作用,引导学生认真领悟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劳动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5]。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劳动专题思政讲座,全面讲解劳动的价值意义、劳动法和劳动安全知识。

2.“劳动+评价育人”相融合,开启提质促优“助推器”

通过客观的多维度劳动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目前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改进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劳动素养。从评价主体上,由劳育课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由劳育课教师主评,参考劳育实践打分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从评价要素上,既关注劳育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又关注劳育体验和收获成长,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在评价指标上,增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国际劳动等相关内容,顺应时势发展,为新形势下劳动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3.“劳动+心理健康”相融合,提高健康生活“免疫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培养身心健康、均衡发展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互融,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让学生们在劳育中实现“劳愈”。通过劳动元素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锻炼劳动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调整好情绪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另外,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劳育活动,如“为校园添彩”专项行动、宿舍内务整理比赛、闲置图书整理义卖活动等,能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加强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劳愈”中收获“愈心”的良好效果。

4.“劳动+创新创业”相融合,激活创新进步的“动力源”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造理念相融合,既符合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培养要求,又是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激发高职学生劳动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劳动精神的创新性发扬,就必须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举措在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和实践中落地生根。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SYB创业培训项目等双创类竞赛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造性劳动能力。

5.“劳动+校园文化”相融合,培养特色鲜明的“生力军”

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高职院校可在校风校训、发展历程、环境建设、专业优势、名师资源等方面,深挖劳动育人元素,将育人环节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场所[6]。加强劳育文化建设,更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和育人目标,形成劳动育人品牌化。例如,农林类高校可依托中华传统的耕读文化,秉持学思践悟的育人方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悟耕读文化的继承发展[7]。纺织服装类高校可依托棉文化、丝绸文化等,从“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感悟劳动成果的得之不易,激励学生磨砺技能,更好地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努力培养一批懂劳动、有技能、敢担当、肯奉献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转型需要。

结语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在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基础上,构筑“四横三纵五融合”的立体式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融合形成劳动育人合力,拓展劳动教育辐射功能,开展有时代特征、院校特色、专业特点、技能特长的劳动教育,绘就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蓝图。

参考文献:

[1]张芳.“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9):21-24.

[2]宋雪.“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园,2024,17(07):5-7.

[3]朱珈楠,王丹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与路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4):470-474.

[4]侯妍竹.“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J].福建轻纺,2023,(02):73-76.

[5]顾叶乔.“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与探索[J].文教资料,2023,(11):155-159.

[6]乔小倩.高职院校“三联动五融合”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0):200-203.

[7]刘钊熠.“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1):6-8.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