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4-12-13张萍
摘要:抑郁症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的心理疾患,对他们的校园生活构成显著风险,并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一例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系统梳理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元内、外部诱因。通过全面回顾和解析该事件干预过程,提炼出宝贵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经验和启示,强调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科学积累实践经验与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深思熟虑并践行领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颖有效策略,旨在助力学生成功走出困境,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案例分析
引言
相关会议明确强调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着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研究结果显示,18—24岁的青年群体在心理健康指数方面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并且其抑郁状况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更为突出。这一数据揭示了青少年和大学阶段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系统性干预[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业、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石,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成长,也对全民素质提升具有深远影响。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及培育高素质建设者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服务者、实施者[3],应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环境变化,精准把握学生心理状态,优化服务供需平衡,提升心理援助质量和效率,以助青年学子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本文通过剖析一例因失恋而自残的学生心理疏导干预案例,明确辅导员职责,并深入探讨有效开导学生工作的策略。
一、心理疏导案例概述
男学生小A于2022年10月初进入我校就读,在新生心理测评环节中,辅导员注意到其心理评估结果被列为一级预警等级。经过与小A宿舍室友的深入交谈获知,自开学以来,小A一直饱受睡眠困扰,表现为上课频繁迟到、精神状态欠佳,且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较为封闭,经常深夜未归寝室。综合这些信息后,辅导员针对小A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交流。
通过交流了解到,小A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环境中,父母在其幼年时期离异并各自重组了家庭。小A在初中前跟随父亲生活,之后转而与母亲共同居住。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并承受着父亲过于严苛的要求,小A在高中阶段逐渐显露出抑郁情绪的症状。期间,他遭遇了早恋问题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加剧了他的抑郁状况。直至高中阶段,小A才开始接受正规的心理健康治疗,并最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自此持续治疗至今。
2022年12月初,辅导员在深夜接到了来自小A室友的紧急电话,反映小A在宿舍走廊处出现发抖哭泣的情况。得知此消息后,辅导员迅速响应,立即前往现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二、案例综合分析
小A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众多高校中并非孤例,许多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往往植根于他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之中。原生家庭的复杂背景对于个体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以及心智健康的发展具有深远且持久的影响[4]。
以小A为例,其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了家庭,这导致他未能享受到完整的家庭关爱。加之父亲严格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小A在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父母应有的陪伴、关爱与支持,更在其内心深处刻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扭曲了小A的心理状态,当面临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他的心理防线便显得尤为脆弱,易于被击溃。
(一)迅速介入,稳定情绪
辅导员在紧急事件中迅速响应,协同学生干部到达现场对情绪崩溃的小A进行疏导。经过半小时耐心安抚,小A由哭泣戒备转为平静,并移至办公室倾诉内心困扰: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严重失眠、人际交往困难以及近期失恋导致的极度低落情绪。辅导员倾听后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小A稳定情绪并指导其应对问题。最后,安排室友送小A回宿舍妥善照顾,并要求班干部及室友密切关注小A动态,确保及时发现并给予必要关怀和支持。
(二)多方协同,合力进行心理疏导
辅导员迅速行动并上报小A情况至学院领导层,同时联系其家长。学院高度重视,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动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组建专业疏导团队,针对小A定制综合心理疏导方案。该方案包括:与家长陪同小A进行深度心理评估及诊疗;定期深度谈心辅导,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小A理解情绪与思维的互动关系[5],增强应对挫折能力;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法等实操策略,以助其恢复稳定心理状态。
(三)追溯本质,解决根源问题
小A抑郁症的再次发作,表面看似是恋爱问题引发,其深层次原因可追溯至家庭环境中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这直接削弱了他在面对生活挫折时所需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调适技能。辅导员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问题,并与小A的父母进行了深度交谈,着重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浅出的交流,家长逐渐意识到自身在亲子教育上的不足,对于由于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给小A带来的心理创伤深感痛心并决心做出改变。
随后,小A的父母积极采纳专业意见,全面配合由学校心理咨询团队制定的心理干预计划,共同参与到小A心理康复的过程中来。他们一同帮助小A重新构建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培养其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同时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支持的成长环境,以助小A恢复自信,逐步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共同面对并战胜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家校合作的共同努力,小A的心理健康状况得以有效改善,也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以心守护,及时伸出援手
针对小A所面临的睡眠质量差、难以适应校园生活的问题,辅导员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他鼓励小A积极参与各类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心理素质的活动,例如,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并推荐其加入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广播站的工作或是担任迎新晚会的主持人等角色,通过这些实践机会让小A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逐步克服社交困难,从而改善其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性及提升睡眠质量。
三、案例疏导方案
(一)构建心理疏导预警机制
学院已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精细的心理疏导预警机制,该系统详尽收录了存在潜在心理问题学生的详实基础信息、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以及每次深度谈心谈话的详细记录,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伦理规范,对所有敏感数据进行标准化和保密化管理[6]。心理健康中心作为重要支撑力量,定期对预警名单中的学生实施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包括周期性的心理测评工作,并确保将评估结果迅速、准确地反馈给对应的学院部门。
在这一整套高效运作的预警干预体系下,辅导员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密切注视系统中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确保能够及时捕捉到任何可能的心理波动迹象,实时跟进并精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即刻启动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措施,以最快速度介入干预,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从而为营造健康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设立“五早”预警系统
针对类似小A这样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应积极推行并落实“五早”预警干预策略,该策略涵盖早期发现、迅速报告、及时评估、预先干预和有效控制5个关键环节[7]。在小A案例中,辅导员综合运用了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以及从同班同学收集的日常观察反馈信息,成功实现了对小A心理状况的敏锐捕捉与早期识别,并将其列为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对象。
后续管理过程中,通过强化班干部及室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责任意识,构建起一套日常监测网络,确保能够及时捕捉到小A的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迹象,并立即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上报,避免信息滞后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小A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行为异常情况,会即刻启动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心理支持、开展专业咨询及必要的转介服务,从而有效地稳定其情绪状态,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升级为危机事件,充分体现了“五早”预警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三)构建多层级心理排查机制
学院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预警体系,涵盖了宿舍长、心理委员、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多方联动机制,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该系统通过密切监控学生在课堂表现、寝室互动活动以及网络行为等多维度的日常动态,能够及时捕捉并科学干预任何可能的心理异常情况。
定期开展科学严谨的心理测评活动,并结合先进的专业评估工具,能够在问题初露端倪之际就予以早期发现,为快速而精准地提供援助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面保障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力他们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顺利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当有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该预警机制确保能迅速察觉并在详尽评估后及时将信息上报至校方领导层,同时无缝对接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以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生活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回归正常学习与生活轨道。
(四)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通过系统性地整合涵盖校外专业心理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校内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的资源以及各学院设立的专门心理辅导站点等多层面服务力量,精心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在该体系中灵活运用多元化的咨询模式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深度一对一的专业心理治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匿名咨询服务以及推广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8],旨在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且全面覆盖的心理健康援助。
四、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人本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干预
在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核心原则至关重要,体现为尊重个体独特性、保障隐私安全,并以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心理干预重在深度关怀与人性理解,避免机械化操作,旨在真诚引导学生面对内心,恢复平衡,增强应对生活挑战的信心与能力。治疗心理问题时,不仅包括药物治疗和专业辅导,更注重激发个体自我改变的动力。实践中,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独立解决问题,从依赖转向自主,从而通过疏导实现心理重构,培养健康人格,迈向自信独立的人生。
(二)强化家校协作,共筑心理疏导干预共识
高校教育实践中,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深入到细微环节,构建家校学生三位一体、立体多元的育人网络。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辅导员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兼具专业素养与同理心,理解并尊重家长付出。坚守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勇于指出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并协助家长识别问题、寻求解决策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者,辅导员系统传授知识法规,达成共识,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疏导。他们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状况,帮助家长调整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总之,辅导员既要理解和关心学生及家庭实际需求,又要科学严谨地引导家长处理心理疏导问题,携手筑起家校联合防护网,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助力全面发展。
通过搭建一套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传递真实可靠的学生动态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快速调动心理咨询资源,实施精准的心理疏导工作,更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增强学生对教师专业指导的信任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结语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当将紧密联系学生、优化信息沟通渠道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致力于打造一个迅捷、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实时把握并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助力于创建一个和谐有序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更能有力推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满怀信心与勇气,健康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进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春林,顾敏.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6(06):59.
[2]于志英,朱文琪,金相宜,等.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4):111-115.
[3]陈美玲,倪兵兵,叶家杰,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基于案例分析[J].社会与公益,2021,12(05):51-53.
[4]玉佩鐘.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研究[J].公关世界,2022,(24):67-69.
[5]柯燕.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3):63-65.
[6]黄晓慧.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疏导干预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7):60-63.
[7]彭韫霏,辛子悦,周祺宸,等.大学生压力和压力信念与躯体化、抑郁及焦虑的关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110-115.
[8]薛慧.大学生心理疏导干预中家校协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8):122-125.
(作者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