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

2024-12-13王蕴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多极化理念深入,我国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展,逐渐向世界各国开放了窗口,为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遵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结合了数字化技术,赋能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新形态,占领着时代发展前沿教育改革高地。但是从目前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还有若干方面可以完善和改变。基于此,本文在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基础上,分析高校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辽宁省;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创新策略

引言

国际交流合作,指的是进行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合作,重点在于培养具备国际意识的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依赖于高校自身的开放程度与接纳他国文化思想、莘莘学子的程度。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绝不能切断与世界之间的关联,更不能“闭门造成”“固步自封”,而是需要用“合作共赢”的眼光去审视、去发现世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优点,在数字化时代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与世界高度接轨,这样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知识高等、认知高等、容纳高等的学府。因而,分析研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具体分析对象,以期能够“以点开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指向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合作化,是指高校在国际合作意识、开放共享理念指导下的,立足国内实际情况,面向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或趋势,是当前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阿萨·S·诺尔斯(Asa S.Knowles)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从该观点出发分析,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跨越国界的、跨越地域与全球化意识高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因此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主要具备以下三大内涵:

(一)教育国际化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一种包含诸多具体活动的教育模式,其目标在于通过全球化、国际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增强教育体验,培养基于国际意识的数字化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多元化

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需要高校打开大门,走进世界、融入世界,放开教育视野,实行合作互享,诸如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等,这是形式的多元化。通过在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与我国文化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

(三)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在于资源,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而单一国家的科研理论或科研成果存在一定短板,而结合国际交流合作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短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更全面、更透彻地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二、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

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及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更不可能在经济上与国际脱钩,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融为一个整体。国际合作交流研究学者吉恩·纳特说:“这个世界已不再能被看成一个150多个国家和各种政治、经济集团组成的一个集合体了。相反,这个世界必须被看成一个由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相互依赖关系而形成的一个世界系统。”因此,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共同发展关系,而这种关系的良好维护,便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进程[1]。

(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使然

高校教育改革是新时代发展中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需求体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首要任务,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需坚持‘因校制宜,自主实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意见》中提到的“开放、共享”理念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高度重合,因此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理念使然。

(三)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20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的国际性活动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也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一观点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与国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是高校教育面对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大与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确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固立足[2]。

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以辽宁省高校为例

(一)树立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三化教育理念

早在1983年我国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方向高度重合,面向世界就是教育国际化,面向未来就是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赋能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根本在于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即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意识到,推动国内学校进步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样在于与高级学校高度交流、高度合作、高度接洽[3]。在树立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三化教育理念的可以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1.教育部牵头

根据相关高校教育改革文件的理念、原则和任务针对性地制定高校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发挥高校领导在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领导作用,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高校领导在教育改革中深化数字化转型改革、教育国际化改革、教育现代化改革,教育部领导起到监督作用[4]。

2.高校领导负责洽谈国际学校并执行交流合作工作

在教育部文件精神领导下,高校校长需要履行好与国际学校展开合作洽谈的工作,积极和国际知名学府进行通话,表达交流合作的意愿。得到对方应允后,高校校长召开教研会议,就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和内容进行初步商议,在确定好内容和形式之后,及时与国际学校进一步洽谈,商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重点学习国际学校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三化教育理念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然后采取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等交流合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总结高校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3.高校教师共同研讨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三化教育理念的作用和价值及落实三化教育理念的策略

高校教师就国家政策文件思想及校长指导意见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或个人发表观点或群策群力提出建议。具体的研讨活动包括高校树立国际化、数字化、现代化三化教育理念的实践对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及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研讨等[5]。

整合高校所有资源,汇聚高校所有力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加深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对教育国际化、数字化教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以此为辽宁省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实践论证的观点和意见,为辽宁省高校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师资力量团队。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建设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用下的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实践活动中,要秉承“育人为本,智能创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数字化教学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制度建设。在建立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围绕高校大学生的能力素养全面发展而规划,明确培养对象的重心是高校大学生,是要为高校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学习环境,从而让高校大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得以全面的发展,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致力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相互发展。依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机制完善提高国际化教育制度的建设”,从严、从深、从根地扎实推进辽宁省高校数字化教育机制的建成,全面整合并推动辽宁省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活动中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发展[6]。

在完善数字化教学机制,强化国际化交流合作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辽宁省地方高校的特色及文化针对性地与国际学校进行文化交流、经验交流、教学成果交流机制的良好构建,在机制的影响下,逐步加强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制度建设,遵循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更好地培养辽宁省高校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

(三)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特色课程体系

1.构建国际主题校本课程

数字化背景下,在构建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特色课程体系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到国际主题课程体系构建过渡。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专业固式思维,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知识串联、互相融合,建立专业之间的知识内容交叉网,让高校大学生基于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借助数字化技术突破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还在于切合高校大学生实际及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理念,从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国际人才的需求出发,紧抓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其他国家的专业知识融合进来,从而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立足国际主题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容易集中不同专业之间的交互知识,在不断研发中调整,在实践中完善。

国际主题课程的构建基于国际学校共同研讨主题之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学校专业知识教学进行融合,共同制定方案,确定最终预案,以至达成概念共识,让高校和国际学校相互合作,发挥出不同文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优势,通过同一国际主题的跨国界横向联系教学,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纵深发展。

2.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五育并举”国际交流合作运行体系

在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以我国整体的教育教学方针、人才培养理念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严格落实我国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遵循我国核心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五育并举”国际交流合作的运行体系[7]。换言之,即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进程中,需要贯彻落实我国基础教育方针,保留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在数字化时代,借助国际交流完善推动我国高校教育健康发展,向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教育发展过渡。

(四)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宽辽宁省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辽宁省高校应积极探索和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以更好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辽宁省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上,可以采取如下方略:

首先,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在线教育平台、国际学术会议等,开展线上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在线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让辽宁省高校师生能够跨越地域、跨越国界同国际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其次,利用数字化技术成果,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活动。

其三,开展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辽宁省高校参观学习。通过国际学生交流活动,促进辽宁省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最后,辽宁省高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交流品牌活动。例如,国际文化节、国际学术论坛等,展示辽宁省的文化魅力和学术实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学校关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再升台阶的渠道和路径,不仅是全球多极化思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同样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更是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发展的目标体现。

本文系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后疫情时代辽宁省高校国际化合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20DB203);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9年度课题《应用型高校在地国际化模式探索与实践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XJLXYB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景文,张鸣远.高校数字化转型主推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01):101-110.

[2]王素天,王怡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究[J].国际公关,2021,(02):126-127.

[3]佟潇濛.在新形势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精品生活,2022,(24):163-165.

[4]吴合文.聚焦在线学习体验和评价推动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J].陕西教育(高教),2023,(04):1.

[5]李丹丹,冀宪武.新形势下推进农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0):265-266.

[6]章臣.国际交流合作视域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成功,2023,(21):21-22.

[7]郭琳.教育国际化:新形势下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J].中文信息,2024,(03):165-166.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