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2024-12-13胡小平
2022年8月1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在湖南益阳隆重举行之后,湖南省作协迅速响应,面向社会征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选题。看到选题通知后,我在兴奋和忐忑中申报了《出路》。兴奋的是这让我有了一个书写当代乡村,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机会,忐忑的是我能否写好,能否有所突破。
2019年9月,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日报、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中南传媒集团联合举办了湖南省“梦圆2020”主题征文,面向社会征集选题。我的长篇小说《青枫记》入选,成为毛泽东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品,并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2020年8月出版后获湖南省“梦圆2020”主题征文长篇小说奖、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青枫记》出版后,我就开始酝酿《出路》,准备再写一部反映我国农村变化的长篇小说,就在琢磨着相比《青枫记》怎么能有所突破,有所提升,并向省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请教,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指点。到2022年8月,我梳理出了《出路》突破和提升的路径和方法,拟好了创作大纲,着手开始写作。
在得知《出路》入选湖南省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特别是在2023年3月和6月湖南省作协先后两次组织召开选题推进会和座谈会之后,我对《出路》的结构和内容又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3月,湖南省作协推荐《出路》参选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成功入选。
今年6月,共18章,50万字的《出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网)、新华社(网)、中新社(网)、金融时报、湖南日报等媒体都作了报道和推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中国新闻奖评委龚旭东说:“《出路》是一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将乡土味、市井味和烟火味、人情味融为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相比《青枫记》,从故事叙说到人物塑造到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更宽广、更细致,认知和理解更深入、更深刻,看到了他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意识更强了,并对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从叙述方式和结构设计、从场景设置和细节安排、从氛围营造和语言运用,我看到了他创作的更严谨更精细,看到了他创作手法和方法上的更成熟更娴熟。”
《出路》以雪峰山深处古老的盆中村的沧桑巨变为主线,以在外当老板的杨立业和大学毕业生黄一欣先后回到村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以及银行帮扶队驻村开展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重点内容,写出盆中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画卷,既是一部山村的变迁史,也是一部山村的奋斗史。盆中村因为没有路而百年不变、贫穷落后,因为有了路而天翻地覆、面貌一新。这路是来路,也是出路,是地上之路,也是人心之路。这路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了勇于变革和进取、甘于奉献和牺牲的人而成就。
《出路》书写的是山乡巨变,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小说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立体地展现出党组织和党员在山乡巨变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党员面临困难和危险、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不一样、不一般,但又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在一个个的场景和情境中显现,弘扬的是诚信和担当、勤劳和节俭、友善和互助等传统美德,传播的是向上和向善、奋斗和创造、牺牲和奉献等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给人启迪。《出路》写的是盆中村,但不只是盆中村,而是中国变化的缩影。
《出路》写了盆中村半个世纪,重点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沧桑巨变,内容丰富。这就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和厚重。不仅写村上的沧桑巨变,更写沧桑巨变的曲折和来之不易,不仅写村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化、收入的增加、物质的丰富,更写村民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的转变,并对诸如基层党建、乡村治理、集体经济、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文旅等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如黄一欣通过“积分管理”来调动村民对村级事务管理和参与村上公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村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深入人心,杨立业在创建石材厂、茶厂和创办种植、养殖合作社时收入的力主合理分配,兼顾集体和个人,死而复生的方小竹热心公益,回乡投资乡村旅游,等等。而这些对于乡村来说,是可以学习和借鉴,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启迪的。
《出路》采用复式结构,围绕盆中村半个世纪巨变这一主线,多线时而平行推进,时而交汇、交织,充分运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述方式,将历史与现实、乡村与城市、个人与集体融合在一起,且着力探寻人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的喜怒哀乐,既有历史的纵深和厚度,也有现实的宽阔和广度。胡明国的让贤、杨立业的回乡,刘晓明和吴春花、黄国新和刘初菊、胡春晖和黄一欣、胡文化和方小竹的情感、婚姻的离合、成败,等等,都与村上的沧桑巨变紧密相关。
《出路》以人写事,通过人物命运、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的变化来反映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山村之变。村上搞了一场说普通话和礼仪表演比赛。付秀珍能拿一等奖,是她能用英语向评委问好。七十岁的田秀英也鼓起勇气登台表演,尽管有点笨拙,却是尽显真诚和纯朴,拿了二等奖。田秀英的孙子刘小强说,他没想到,他奶奶,一个七十岁了,生活在这曾经的穷山沟里,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大山都没走出过的女人,如今却办起了民宿,还会礼仪,会说普通话,真是人间奇迹。由于精心设计人物,加上典型场景和情境的设置及细节和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小说中的杨立业、黄国庆、刘初菊、黄一欣等一众人物生动鲜活,呼之欲出。龚旭东说:“《青枫记》中的赵小宝是小说人物长廊中非常难得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出路》中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怀抱文化人梦想的‘风水先生’胡文化,无疑填补了我国小说人物的空白。”
《出路》对雪峰山地区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地域特产,诸如舞龙灯、八音锣鼓、傩戏等非遗民俗文化,以及魏源故居、红军指挥部和古树林、温泉、瀑布等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精彩描述,凸显出小说浓郁的地标文化,既为小说增色添彩,也是推动地方文旅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我生长在小山村,长期工作在银行。乡土和金融也就成了我创作的两大题材,而且常常是乡土中有金融,金融中有乡土,但乡土始终是我们创作的根和魂。我出版的5部长篇小说,从《催收》到《青枫记》到《出路》都体现了这一点。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但这些年我还是常在乡村行走,常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去观察,去体验,去学习,去交流。这是一种创作态度,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