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建设在新征程中扬帆启航
2024-12-13王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发展,围绕制造强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高度的理论指导与丰富的实践指引。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正稳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新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纵观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与尖端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称霸全球,但后期受“去工业化”战略影响,“制造业空心化、经济金融化”现象严重,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由此开启“制造业回流”进程。反观德国、日本等国,始终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保持了较高的产业竞争力与财富创造能力。在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当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正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新形势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目前,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40%以上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GDP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依托制造业的出色稳健表现,我们交出了一份彰显韧性的高质量发展答卷。2023年我国GDP增长5.2%,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外贸额41.76万亿元人民币,在高基数上实现了稳中有增,发展质量优中有升。引资规模1.04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引资规模达到3866.5亿元,占全国吸引外资比重为37.2%,结构持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口罩、防护服、额温枪、呼吸机、熔喷布等防疫物资告急,本行企业加急生产,其他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快速完成产线切换,跨界援助防疫物资生产。如比亚迪通过对现有手机车间净化室的升级改造,可直接用作口罩车间的净化室;研发人员借用现有的高端设备,7天内完成了口罩机的研发制造。这背后都蕴含了中国制造强大的“柔性制造”硬实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支撑作用更加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制造业作为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正肩负起实现创新驱动的重任。创新实力提升正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迈进。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的15.7%。部分重点产业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5G整体实力跻身全球高端,高铁、C919大型客机、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深海油气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换道超车”撬动新动能,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一张闪亮名片。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国际前列。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通过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我国制造业正跨越技术创新“死亡峡谷”。截至2024年3月,我国已布局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印刷及柔性显示等2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正在加快成型。未来应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打造更多的中国品牌,着力向“微笑曲线”两端突围。
企业是制造强国之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要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已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链式协同的良好格局。企业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大型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激发了产业链整体活力。
支撑我国制造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一批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84亿户,同比增长8.9%。2023年全年,全国新设企业总数为1002.9万户,其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企业占比达39.4%。截至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开展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已公示12950家企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补链、强链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对标德国、日本等世界制造业强国,我国正加快培育制造业“隐形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致力于走专业化和全球化道路,瞄准尖端技术和未来需求,在技术、质量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引领市场。截至202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认定7批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其中示范企业共604家。各地也高度重视“隐形冠军”培育工作,如浙江自2016年起就启动省级“隐形冠军”遴选工作,开展“雏鹰行动”。2023年,浙江省评出8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同年,深圳新增了3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全国城市第一。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特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当前阶段,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工业体系各个领域,“以工业设备上云为切入点+以新模式应用为增长点+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关键点”的落地路径日益清晰。三一重工创立的“挖掘机指数”,已成为反映中国经济活力指数地图的重要数据来源。以“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为特征的两化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智能化制造领域,实现了从刚性供给到生产柔性化。例如,阿里云基于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定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压铸设备图像检测系统,助力企业及时发现残次品,减少故障停机的时间,使人力成本节省15%、产品品质提高5%以上。
在个性化定制领域,实现了从产品中心化到用户中心化。海尔沈阳电冰箱厂通过部署 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客户作为产品生态系统的核心,深刻重塑客户关系,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模式的业务转型升级,使定制产品不合格率降低59%,生产效率提高79%,企业营业收入上涨44%。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正加大制造业节能减排力度,有效调控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产能,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业体系,引导制造企业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近年来,聚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我国加大对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石化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的监测,推动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废弃物循环利用改造、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工艺推广示范应用。此外,以光伏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升、技术迭代升级和智能制造的推广共同推动了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2023年平均上网电价为0.42元/千瓦时,助力“双碳”目标加速实现。
“征途漫漫惟奋斗,扬帆起航正当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国战略博弈不断加剧,制造业对确保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实现国家战略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中,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