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教学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思政的应用探索
2024-12-12李耘莫燕飞李锋
摘 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在课程思政的应用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效果发生重要的作用。以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与车辆工程类专业课程《交通安全工程》为例,通过对课程内容解构,确定微课主题与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可持续发展、个人职业素质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定思政融合点,对课程思政和微课内容进行融合设计。最后,提出“评课”“评学”“评教”的多维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微课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 微课教学 交通安全 教学信息化
1 绪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分门别类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短小精悍易于传播,适应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时间段,而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以案例形式融合在专业知识中。因此,两者在时间和形式维度具有很好的匹配性。融合课程思政微课,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顺应了《纲要》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强调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2]。通过探索基于微课形式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4]。
2 课程思政与微课融合路径
根据《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知识特点,解构课程内容,从人、事、物的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社会热点问题和典型先进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爱好和爱国情怀,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课程思政与微课融合路径如图1所示。
3 微课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方案与过程
3.1 课程教学思政目标与元素挖掘
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5]。《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素质培养等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1.1 交通安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和多元文化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十分必要[6]。交通事故往往导致人员伤亡,强调生命至上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交通安全需要公平公正的执法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人是交通系统的主体,让学生理解文明出行构建和谐、安全的交通运行环境;通过历年交通事故数据对比,理解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交通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意义。
3.1.2 交通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交通安全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交通安全关系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危化品运输中,交通事故导致化学品泄漏,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工程需要持续引入新技术以提升社会交通安全水平,通过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3.1.3 交通安全与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是课程思政中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部分[7]。首先,交通安全需要学生具备高度责任心,通过建立人-车-路-环境的系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工程师在交通系统中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并能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做出正确决策;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
3.2 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开发
3.2.1 课程内容解构
《交通安全工程》是面向汽车与交通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其知识结构包括以下方面。
(1)交通安全概述: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的概念、国内外交通事故概况,交通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
(2)交通安全统计分析:数理统计基础,涵盖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3)人与交通安全:人的认知特性、驾驶人、行人与骑行者的行为特征,不良驾驶行为的内容与特点。
(4)道路交通安全:涉及道路线形、道路设计一致性、交通标志、信号、道路照明等安全设施和技术应用与管理。
(5)交通安全事故预测:预测原理和定性、定量预测方法。
(6)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直接、间接评价方法、指标,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7)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的相关标准、法规和政策。
(8)实践教学环节:对现实中的案例进行现场考察和具体分析,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3.2.2 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
在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微课主题,保证了微课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延展性,并设计了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和触发点,保证课程思政元素引入顺畅自然,如表1所示。
3.2.3 微课开发与内容设计
微课开发环节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解析,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设计。为充分了解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知程度和建议,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教学形式的满意程度、实践调查活动、课程思政与课程的建议等内容。在课程改进意见中,学生对工程案例和实践表达了强烈兴趣(见图2)。因此,在微课内容设计中,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以案例形式讲解知识点,如微课“极端天气与交通安全”中以电影《飞驰人生2》冰雪驾驶天气驾驶片段为导入内容,引出雨、雪、雾等不良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和响应措施,并体现为群众筑牢安全防线的工作人员的不易,增强家国情怀;在微课“交通安全与交通强国”中,结合甲骨文中“速”和“危”引出我国从古到今的安全观(见图3)。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实践应用主题微课,作为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的辅助内容。
4 课程考核评价与育人效果
本课程评价采取“评教、评学、评课”三管齐下的全过程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支撑教学改革。评教是基于线上课程门户评价渠道、师生座谈会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展开,跟踪和总结学生的反馈。评学面向学生内业学习、外业实践,考查学生运用人-车-道路环境系统观进行工程实践问题分析、评价和改善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课程达成度。评课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和学习过程的主观感知、课程思政元素的体会以及建议等,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课程在学生对个人能力提高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感受体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出发,将课程思政工作做细、做实,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是在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探索与创新。以系统化的角度研究课程思政融合专业知识的问题,从学生学习规律出发,利用微课时长短而内容精、易推广的特点,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专业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完善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的层次结构,最终形成一套课程思政融合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模式和路径,具有良好、便捷的推广前景。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智慧交通管理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与融合理念的《交通安全工程》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GYB20222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M].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20.
[2]尹洋,任登洲,陈宏,等.课程思政融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08):97-100+104.
[3]李磊,李晨蕾,唐小小.“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J].黑龙江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74-76.
[4]胡阿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微课建设[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4):99-100.
[5]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03):72-76.
[6]宣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9):16-22.
[7]李倩,刘万海.从“外嵌”走向“内生”:高校课程思政深化的实践取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