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

2024-12-12衡丽娜曹宝栋马学思张慧

时代汽车 2024年24期

摘 要:为有效破解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资源配置不均衡、新质人才供需失衡困境,以轨道交通产业学院为例,探析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的实施路径,创新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打造了融专业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共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新典范。

关键词:产学研 创新发展 新质产业学院 运行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产学研创新发展深入融合发展背景

在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产业话语权。同时,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十四五”规划指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也是科技创新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刻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明确了产学研融合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

1.2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学院发展背景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涵盖新质技能人才、新质科学技术和新质产业资料,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助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互融实现进一步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亟须一批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然而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产业学院作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产业学院新模式,以打造新质产业学院实现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联动发展,构建新质技能人才对接新质产业需求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高质量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1.3 产学研视角下产业学院存在问题表征

1.3.1 产业学院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

目前产业学院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最大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3.2 产业学院科技创新薄弱

当前产业学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力量薄弱,单纯追求成熟技术,未转向关注技术研发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薄弱。

1.3.3 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滞后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下的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的运行模式亟需革新。

1.3.4 产业学院供需协同失衡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加剧了产业学院新质人才的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跃迁,目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失衡现象严重,无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融通。

2 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合作模式、合作机制、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一方面,学者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另一方面,他们也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1]。这些政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侧重于产学研融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合作模式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在合作机制方面,他们注重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政策环境方面,国外政府也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来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此外,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2-4]。

自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牛同训[5]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何为视角出发,围绕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李云飞等[6]以农业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聚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五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向;林夕宝等[7]探析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探究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径。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目前关于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的研究略显薄弱,本文以轨道交通产业学院为研究载体,通过研究产学研创新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助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标准培养,有效实现新质技术人才、新质科学技术和新质产业的供需平衡。

3 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产业学院实施路径案例

以轨道交通产业学院为例,学院与神州高铁深度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共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对话机制,构建产业学院“产学四同”实施路径,形成“一院-两体-三链通”产教融合运行模式,有效打破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壁垒。

3.1 制度引领,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对话机制

3.1.1 顶层设计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

学院与神州高铁成立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工作机构,设置院长、副院长、产业学院办公室和项目组,明确各机构人员的责、权、利。产业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召开产业学院院长办公会,制定了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3.1.2 校企统筹制定管理运行机制

学院和神州高铁共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制定了《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办学章程》和《轨道交通产业学院议事规则》,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实现了轨道交通产业学院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2 双向赋能,构建产业学院“产学协同”实施路径

3.2.1 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建设

企业分层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层面由企业工程师担任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专业群层面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校企双方共同修订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标准,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

3.2.2 校企协同搭建产学平台

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对接产教融合需求,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共建产学研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积极向学院投入教学设备;产业学院联合打造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校企共建轨道交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产学平台的搭建有效增加了师生实习实训机会。

3.2.3 校企协同研发科技成果

学院与产业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技术研发与科教融汇,联合编写《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内燃机车驾驶员技能规范》团体标准,协同开发软件著作权,校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协同申报“MR(混合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精品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科研课题,通过校企协同研发科研成果,提高了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创新驱动能力。

3.2.4 校企协同实施师资互聘

轨道交通产业学院聚焦师资队伍新形态,实施校企双方互聘互派。学院聘任神州高铁客座教授,选聘企业进入学院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神州高铁选派职工面向专业群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工程师进校园”特色活动;企业委托学院教师面向天津地铁供电班、天津地铁运营班等开展安全管理培训。通过实施校企双方互聘,呈现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新形态。

3.3 供需协同,形成“一院-两体-三链通”产教融合运行模式

以轨道交通产业学院为载体,整合师资、教材、设备、技术、场地等关键要素,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轨道交通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学院牵头成立自治区级现代综合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校企行四方合作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共建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神州高铁面向学院学生推荐中车长春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拓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州高铁轨道运维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实习就业岗位,在创新驱动发展视域下实现了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互通互融,完成了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形成了“一院-两体-三链通”的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4 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探析

结合目前产业学院发展现状,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学院运行实效,为有效促进创新发展视角下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提供新质产业学院运行范式,提出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其一,构建“四培共育”产学育人新模式,打造新质产业学院典型范式。传统的普适化培养模式已不适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达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需要全方位落实新质人才需求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体系、培养方式,产学相辅相成共同强化对专业人才创新精神、数智能力、迁移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其二,创新“数智四融”产学协同新资源,赋能产业升级。为促进职业院校对接的产业升级转型,在教学资源方面应由传统的三教改革向数智教学转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亟须创新产学协同育人资源,融数智元素重构教学内容,融数智理念共建教学资源,融数智技术建立技能平台,融数智目标提升师资结构。

其三,搭建“一院-两体-三平台”产学融合新载体,实现四链融通。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产学融合要将学校和企业间的科研、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融为一体,进而产生实际效益。加强新型产业学院实体建设,依托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新质人才培养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质生产力需求背景下“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互通互融。通过构建新模式、创建新资源、搭建新载体,蹚出产学研创新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

5 结语

本文基于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以新质产业学院为研究载体,以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实际案例为依托,构建了产学研创新发展视角下新质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提出新范式,创新新资源,搭建新载体,为实现新型产业发展趋势下的产学供需平衡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现实依据,增强了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人才供给的适应性。

基金项目:2024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 ZJS2024YB14)。

参考文献:

[1]王利强.人才入企业科技兴产业[N].山西日报,2024-04-30(006).

[2]梁喜,杜嘉倩.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4):82-84.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4.14.016.

[3]翟万江,李长萍.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24(04):20.DOI:10.16277/j.cnki.cn11-2502/n.2024.04.008.

[4]李小聪,李作凯.国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谋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24(03):114-117.

[5]牛同训.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3-12+46.

[6]李云飞,张政利.农业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4(11):22-30.

[7]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0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