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创新分析
2024-12-12陈明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机电专业教育逐渐进步与发展,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此,简单分析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及其在产教融合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实施策略,具体涉及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教学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希望能更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 机电专业 协同育人模式机制创新
0 引言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以及协同育人,对优化机电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与改革方向。实际调研发现,在产教融合下,部分学校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校企双方缺乏合作机制、教师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由此可见,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在机电专业中。协同育人模式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1)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整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培养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提升教学质量。协同育人模式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教学经验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益于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学内容。
(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协同育人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
(4)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变化。
(5)推动教育改革。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1]。
2 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下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行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然而,部分学校教育体系的更新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无法完全满足最新的行业需求。同时,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未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当前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掌握。
2.2 校企双方缺乏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涉及双方的利益诉求,如学校更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企业则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进而导致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入。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例如,学校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了解不足;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认知较少。
2.3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教师管理制度落后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和企业技术合作的桥梁。然而,部分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未明确这一角色转变,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同时,教师参与产教融合活动需要额外的工作量,如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指导学生实习等,但现行的薪酬和晋升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此外,产教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但部分学校提供的教师培训体系无法提供足够的行业培训和实践机会,导致教师在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方面难以满足行业要求[2]。
3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实施策略
3.1 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主要包括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优化课程体系两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是构建融合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确定产教融合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确保目标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能够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且目标的制定需具体、可衡量。例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接着,应深入了解机电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包括技术发展、岗位需求、技能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应评估学校在机电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找出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还应分析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校企合作历史等因素,为制定规划提供基础。然后,根据目标和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等具体措施。并确保计划涵盖时间表、责任分配、预期成果等内容,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有序推进。其次,应制定评估标准和方法,定期对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企业的满意度、教学质量等。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规划和实施计划,确保规划的持续有效性。
另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是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关键途径。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机电行业最新的技术趋势、岗位需求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获取实际工作中对技术技能和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行业需求分析结果,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紧密相关。例如,增加新兴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在此基础上,还能开发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规划中,应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如项目管理、自动化控制、CAD软件等,以增强其技术能力。同时,培训学生获取相关证书,如PMP、CCE等,以提升职业资格。然后通过参与跨部门合作,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关键角色,如助理工程师、项目协调员,以积累现场工作经验[3]。同时,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工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管理小型团队,负责项目的日常运作和团队成员的指导。
3.2 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由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度两个重要部分组成。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实现产教融合、优化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一步。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和需求,针对性地寻找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展览会等渠道来接触和筛选潜在的合作伙伴。接着,通过与选定的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共同确定合作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期限,构建合作框架。框架应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等。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双方应签署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关系和责任。其次,应根据合作协议,启动具体的合作项目,如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在此过程中,应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换行业动态、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信息。还能通过定期的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实施双导师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1)导师选拔。学校应根据机电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企业导师。例如,现场工程师是指主要参与机械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的专业人员。也是教授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关键角色。由此可见,选拔一批优秀的现场工程师进入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2)导师职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导师则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3)导师培训。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对学校导师进行行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使其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使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能够分享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通过交流,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从选拔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两个重要方面着手。
选拔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优化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具体表现为:(1)建立选拔机制。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专业背景、工作经验、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等。并通过“笔试——面试——试讲——实操考核”的方式,全面评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2)提供培训机会。组织系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案例分析,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3)搭建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设备。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亲身体验企业的运作和技术发展。(4)强化团队建设。鼓励“双师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同时,应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将行业最新技术和趋势融入课程内容,从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新课程,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前瞻性[4]。
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如设立绩效奖金,并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实践指导效果等因素进行分配。同时,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如“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此基础上,应设立年度“优秀双师型教师”奖,表彰在教学和实践指导中有杰出贡献的教师。通过在学校内部和行业界公开表彰,提高其荣誉感。
3.4 健全协同育人教学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协同育人教学监督管理体系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个重要方面。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步骤。具体为:(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的目标,包括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素质教育等方面,从而确保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相关。(2)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机电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3)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如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在线学习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4)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有充足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支持,以满足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需求。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首先,应明确监控体系的目标,包括评估教学质量、指导教学改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等。并确保监控目标与教学计划和学生发展目标相一致。接着,应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进步等。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量化评估和数据分析。其次,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确保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能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在此过程中,应设立由学校和企业代表组成的监控管理小组,负责执行监控任务,定期进行教学现场观察、学生访谈、教师反馈等活动[5]。
4 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越加普遍,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实践性强的机电专业教育。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切实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更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策略与政策供给研究,课题编号:Y/2023/12/059。
参考文献:
[1]任冉.基于共生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5):100-103.
[2]黄功利.产教融合背景下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5):237-239.
[3]陈勇,黄家才,丁文政,等.高校产教融合下项目式教学课程模块化设计与优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4(07):12-15+22.
[4]陈鑫,李泽,胡伏原.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4(07):6-11.
[5]张君,刘英.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福建轻纺,2024(0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