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小威:看姹紫嫣红开遍
2024-12-10逄小威
昆曲,这一源于14 世纪中国苏州昆山地区的传统戏剧艺术,被誉为“中国百戏之祖”。它不仅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世界戏剧艺术宝库中的瑰宝。200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不仅是对昆曲艺术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昆曲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极大鼓励。
在摄影师逄小威眼中,昆曲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形式,它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拥有超过600 年历史的昆曲文化,虽然古老,却历久弥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逄小威认为,昆曲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唱腔婉转、表演细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审美情趣。
今年,逄小威带着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踏上了寻访昆曲的旅程。他先后前往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多个昆曲表演重镇,用镜头记录下了昆曲演员们表演的精彩瞬间。在逄小威的镜头下,昆曲演员们的面容在油彩的装扮下更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拍摄,摄影师逄小威除了使用专业大画幅胶片相机、中画幅数码相机外,他还带上了一部vivo X 系列手机。在他看来,使用手机拍摄所具备的便携性和即时性等特征,为昆曲的影像媒介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中国昆曲》这一系列影像的定格,逄小威希望能够为中国昆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相信,这些照片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昆曲艺术的关注和兴趣,更能够激发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你拍摄戏曲题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逄小威:在2008年,我有幸观看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京剧新编剧目《赤壁》,这场演出深深地震撼了我。《赤壁》的美感,无论从服饰、化装、音乐,还是舞台设计都让我深感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此之前,我所见到的京剧剧照大多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黑白照片,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作品剧照。这些照片不仅尺寸较小,而且由于当时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限制,品质并不理想。我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运用现代摄影技术来重新展现京剧的魅力?
基于这一想法,我决定启动《中国京剧》这个项目。我邀请全国顶尖的京剧名家们来到我位于北京的工作室,为他们拍摄,以期展现京剧艺术的当代风貌,并为其传承做出贡献。
你在拍摄《中国昆曲》系列时,与拍摄《中国京剧》系列有什么不同?逄小威:在拍摄《中国昆曲》系列时,我特别注意了与《中国京剧》系列的区分。昆曲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优美和淡雅,这与京剧的浓烈和张扬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拍摄《中国京剧》时,我选择了大画幅相机,专注于拍摄站立的巨幅人物肖像,统一采用了白色背景,以突出京剧的庄重和传统。然而,在拍摄《中国昆曲》时,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们每到一个剧团,就会根据昆曲的特点和演员的服装、化装来更换背景颜色,以此来体现昆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希望通过颜色、服装、化装等方面的变化,与《中国京剧》系列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别。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增加了多种拍摄方式和构图。比如,我们使用了方形构图来捕捉昆曲的和谐之美,运用大特写来展现演员的细腻表情,以及采用半身像来呈现演员的姿态和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大胆尝试了手机摄影。手机摄影的便携性和即时性为我们的拍摄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通过手机镜头,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捕捉演员们在后台准备的瞬间,以及他们在排练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手机摄影的照片往往更加亲近和真实,它们为《中国昆曲》系列增添了一种亲切感和时代感。
这种多样化的拍摄手法不仅丰富了我的视觉语言,也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手机摄影的加入,使得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也为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昆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
你认为手机摄影跟相机相比有什么优势吗?逄小威:在探讨手机摄影与相机的比较时,我认为手机摄影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手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轻便和灵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这种便捷性是传统相机难以超越的。每种摄影器材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大画幅相机的画质和细节表现力,中画幅相机的平衡性等。
我曾经认为自己可能不会使用数码相机,但现在我不仅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而且觉得它们非常出色。一个训练有素,具备高度审美的摄影师,通常不会过分依赖器材。我对手机摄影的评价非常高,因为它具备多种功能,能够满足我对自然、朴素、真实影像的追求。在手机上,我可以轻松地将彩色照片转换成黑白,调整画幅比例,甚至模拟胶片的质感。手机摄影的即时性让我在拍摄时就能清晰地看到结果。
总的来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摄影师,无论使用什么相机,都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因为摄影的本质不在于技术或器材,而在于审美和艺术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