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探究
2024-12-09王清治王志鑫
摘 要:为保障基坑开挖安全,本文以某基坑为实例背景,在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经验,初步构建了基坑支护方案,并利用P×C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方法构建,以筛选最优的基坑支护方案。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工程实际,将基坑支护方案初设为4类,即方案一“灌注桩+止水”、方案二“地下连续墙”、方案三“工法桩+型钢”和方案四“土钉墙+锚索”,各类支护措施的优缺点较为明显,且通过支护方案筛选,得到4类支护方案的适宜性得分介于70.80~90.85,以方案二的适宜性得分相对最高,适宜性等级为Ⅳ级,说明其很适宜本文提到的实例基坑支护。
关键词:基坑;岩土工程勘察;支护设计
中图分类号:P 642 " " " " "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市政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基坑工程,但限于基坑近接环境越来越复杂,基坑变形控制显得格外重要;同时,要实现基坑变形的良好控制,基坑支护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进行基坑支护方案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目前,唐成伟[3]针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基坑进行了支护设计研究;温忠义等[4]探究了钢绞线双排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效果;郭全元等[5]评价了桩锚支护在软土基坑施工中的支护效果。上述研究为基坑支护积累了经验,但均未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的筛选研究。因此,本文以某基坑为实例背景,在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经验,初步构建了基坑支护方案,并利用P×C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方法构建,以筛选最优的基坑支护方案,从而更好指导基坑支护设计,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1 工程概况
拟建基坑属车站基坑,平面形态近似为矩形(如图1所示),全长234.00m,标准宽度22.5m,开挖深度17.1m,开挖方式为明挖顺作法。
根据勘察成果,项目区地形较为平台,标高为2.45m~
3.94m,地层岩性主要包括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碎石土以及泥岩,在开挖范围内地层的工程性质相对较差。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地表水主要是降雨形成的洼地积水,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裂隙水,局部含水层具微承压特征。
在基坑周边近接环境条件中,基坑沿既有道路东西展布,北侧主要为近接既有住宅,南侧主要为既有商业中心。
2 基坑勘察成果分析
由于该基坑属车站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且地层性质一般,基础参数对其后期支护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证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2.1 土层基础参数
由钻探资料,项目区地层主要包括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碎石土及泥岩,经试验成果统计,得到各类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2.2 基坑安全等级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开挖深度也较大,如果出现失稳,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由《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判断该基坑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2.3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在前述勘察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将基坑支护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设计如下:基坑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增量法作为其内力计算方法,支护材料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基坑附加荷载设计为40kPa,作用宽度、深度依次为8m和1.6m,与坑边距离值设计为1.0m;周边既有建筑按20kPa/层设计,支护使用年限2年,设防烈度为7度。
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探究
3.1 支护方案初选
基坑支护方案相对较多,在本文支护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基坑所处的环境条件,还应考虑开挖过程的维护、成本以及工期等因素,因此,基坑支护方案初选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以往经验,将文中基坑的支护方案初设为四类,即方案一“灌注桩+止水”、方案二“地下连续墙”、方案三“工法桩+型钢”和方案四“土钉墙+锚索”,经统计,各类支护方案的优缺点见表2。
3.2 支护方案筛选方法构建
由3.1节说明文中基坑可选支护方案相对较多,为尽可能保证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筛选支护方案是重要的[6-7]。根据使用经验,提出利用P×C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方法构建。
3.2.1 筛选模型构建
以基坑支护方案筛选为目的,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其筛选模型,其包括三层结构。其中,目标层为“基坑支护方案筛选体系A”,其下是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安全因素B1、技术因素B2、环境因素B3和经济因素B4;在一级指标基础上,可再进一步细分二级指标。1) 安全因素B1包括支护体系的刚度C1、支护体系的稳定性C2和支护体系抗变形能力C3。2) 技术因素B2包括施工过程的可靠性C4、施工难易程度C5和支护对后续施工的影响C6。3) 环境因素B3包括支护施工对周边交通影响C8和支护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C9。4) 经济因素B4包括工程材料成本C9、工期成本C10和施工及监测费用C11。
综上所述,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模型结构统计如图2所示。
3.2.2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值、隶属度
3.2.2.1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值
根据以往经验,利用1-9标度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值,过程包括判断矩阵构建、一致性检验以及计算权值。因此,先对比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应重要性,在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不传递原则条件下,构建判断矩阵,其也具互反矩阵性质。
在得到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并计算一致性评价指标 C,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的相应行数或列数;R为重要性标度指标。
当C值不大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是合理的,对最大特征值对应性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所得值即为相应的权值;反之,重新构建判断矩阵,并重复上述步骤。
3.2.2.2 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的过程中,将其计算方法确定为专家法,且要求专家具正高级职称或项目负责人;当各专家完成隶属度计算后,对各专家的隶属度计算结果进行均值统计,所得均值即为相应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
3.2.3 基坑支护方案适宜性等级划分
以评价指标权值、隶属度值为基础,利用P×C法对基坑支护方案适宜性等级进行量化划分,标准如下。1)Ⅰ级。该等级条件下,对应支护方案不适宜基坑支护,其对应适应性分为55,适应性评分为0~60。2)Ⅱ级。该等级条件下,对应支护方案基本适宜基坑支护,其对应适应性分为70,适应性评分为60~75。3)Ⅲ级。该等级条件下,对应支护方案适宜基坑支护,其对应适应性分为85,适应性评分为75~90。4)Ⅳ级。该等级条件下,对应支护方案很适宜基坑支护,其对应适应性分为95,适应性评分为90~100。
3.3 支护方案筛选结果
根据3.1节,本文实例共计设计了4种支护方案,以方案一为例,进行各评价指标的适宜性计算分析。
按照3.2节思路,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值见表3。
同时,进一步利用专家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所得结果见表4。C1的隶属度为0.095~0.542,C2的隶属度为0.102~0.601,C3的隶属度为0.123~0.571,C4的隶属度为0.094~0.613,C5的隶属度为0.107~0.539,C6的隶属度为0.096~0.520,C7的隶属度为0.115~0.571,C8的隶属度为0.168~0.400,C9的隶属度为0.130~0.533,C10的隶属度为0.126~0.534,C11的隶属度为0.085~0.537。
在评价指标权值、隶属度计算的基础上,首先,按照3.2节方法,先计算得到方案一11个二级指标的适应性计算,结果见表5。据表5,在方案一支护条件下,11个二级指标的适宜性得分为71.26~92.16,均值为82.29,总体适宜性相对较好,相应适宜性等级为Ⅱ级~Ⅳ级。其中,Ⅱ级涉及的二级指标个数为4个,所占比例为36.36%;Ⅲ级涉及的二级指标个数为5个,所占比例为45.45%;Ⅳ级涉及的二级指标个数为2个,所占比例为18.18%。
按照适宜性得分大小,将方案一条件下的二级指标适宜性排序结果统计如下:C8gt;C5gt;C2gt;C4gt;C11gt;C7gt;C9gt;C3gt;C1gt;C10gt;C6。
其次,进一步计算得到方案一4个一级指标的适应性,结果见表6。据表6,安全因素B1的适宜性得分为84.92,适宜性等级为Ⅲ级;技术因素B2的适宜性得分为91.05,适宜性等级为Ⅳ级;环境因素B3的适宜性得分为82.76,适宜性等级为Ⅲ级;经济因素B4的适宜性得分为85.42,适宜性等级为Ⅲ级。因此,在方案一条件下,适宜性等级介于Ⅲ级~Ⅳ级,且Ⅲ级指标有3个,所占比例为75%,Ⅳ级指标有1个,所占比例为25%。
按照适宜性得分大小,将方案一条件下的一级指标适宜性排序结果统计如下:B2gt;B4gt;B1gt;B3。
根据一级、二级指标的权值、隶属度计算结果,进一步计算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R1=[0.111 0.141 0.087 0.661],第3.2节适应性分向量E=[55 70 85 95]T,因此,计算得到方案一的最终适宜性得分F=R1E=86.16
综上所述,方案一在本文实例中的适宜性得分为86.16,适宜性等级为Ⅲ级,适宜于本文的基坑支护。
类别方案一的适宜性评价过程,再对其余3个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见表7。据表7,方案一的适宜性得分为86.16,适宜性等级为Ⅲ级,方案二的适宜性得分为90.85,适宜性等级为Ⅳ级,方案三的适宜性得分为72.46,适宜性等级为Ⅲ级,方案四的适宜性得分为70.80,适宜性等级为Ⅲ级。
按照适宜性得分大小排序结果为方案二gt;方案一gt;方案三gt;方案四。因此,将方案一“地下连续墙”作为此文实例基坑的支护方案。
4 结语
通过在岩土工程勘察基础上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探究,得到以下3个结论:1)根据基坑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具较差的工程性质,且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因此,基坑支护设计显得格外重要。2)结合工程实际及经验,本文实例基坑的支护方案初设有4类,即方案一“灌注桩+止水”、方案二“地下连续墙”、方案三“工法桩+型钢”和方案四“土钉墙+锚索”,各类支护措施的优缺点较为明显,因此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是必要的。3)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法等方法构建了基坑支护方案筛选模型,并经计算,以方案一“地下连续墙”的适宜性得分最高,因此,将其确定为基坑支护方案。
参考文献
[1]黄世政.基于复杂环境的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16):118-120.
[2]孙海浩,王园.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3(15):121-123.
[3]唐成伟.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设计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 (11):102-104.
[4]温忠义,张丽娟,王召斌,等.对拉钢绞线双排桩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研究与运用[J].工业建筑,2023,53(增刊2):462-464,446.
[5]郭全元,陈春强,杨代,等.桩锚支护锚固体段预加固在软土地层应用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3,19(增刊1):278-286.
[6]卢瀚,张勇,程英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北京西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选择研究[J].结构工程师, 2019, 35(2):32-39.
[7]蒋英礼,邓子胜,王冬英.基于集对分析方法的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12(1):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