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对策研究

2024-12-09袁金星

河南科技 2024年21期

摘 要:【目的】对河南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河南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方法】结合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先进省市在突出企业主导作用、强化场景驱动、打造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做法,总结可借鉴的经验。【结果】河南省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创新能力差、产学研用融合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对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不足等短板弱项。【结论】河南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从建设创新生态建设、打造科技治理体系、强化创新项目带动、突出应用场景驱动以及抓好创新企业梯队建设入手。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企业主体地位;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21-0134-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21.027

Stay on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Led Dee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Henan Province

YUAN Jinxing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451464,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ed by enterprises in Henan Province. [Method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actices of advanced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highlighting the leading role of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scene-driven and creating innovative platforms,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indings]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in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led cooperation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uch as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depth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ability of leading enterprises on innovation elements.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le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Henan needs to star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strengthening of innovative project driving, the highlighting of application scenario driv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echelon.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Henan Province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上作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指示要求。进入新时代,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但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产学研用融合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对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不足等短板弱项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有力举措,更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事关河南发展大局,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的成效

1.1 坚持高位推进,强化政策创设,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强化高位谋划推进。2021年7月,河南省就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三年来,围绕创新平台、企业研发等进行了体系化、高密度、渐次推进的战略部署,引领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1]。二是高质量推进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河南省建立省级总体统筹调度,省辖市负责指导协调,县区履行主体责任的工作推动机制,着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截至2023年底,全省“四有”覆盖率达72.73%。三是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河南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行科研经费“直通车”制度等十项举措,进一步强化科技对企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全省各级科技部门成立服务小组,当好惠企政策的“宣传员”、企业项目的“代办员”、困难问题的“协调员”,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显著提升。

1.2 实施专项行动,打造企业雁阵,科技型企业队伍快速壮大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搭建全省高企申报、评审、管理全流程服务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面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企总量突破1万家,达到1.2万家,较2020年翻了一番。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持续完善量质齐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省覆盖面,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入库规模。截至2023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数量较2020年翻了一番,位居全国第七位。三是建立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出台《河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培优与帮扶并重,持续强化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截至2023年底,全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 5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4家。

1.3 加大支持力度,夯实支撑体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一是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以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为目标,不断优化政策性科创金融新路径,“投贷保补服”一体化科技金融体系全面发力。2023年,全省“科技贷”放款55.61亿元,支持企业806家(次),同比增长18.5%;2022年3月推出“专精特新贷”,至2023年6月,授信总金额91.43亿元,累计放款金额73亿元。二是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入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智慧岛”孵化链条,营造全省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截至2023年底,全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71家;智慧岛数量已达24个,实现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全覆盖。三是夯实创新人才支撑能力。出台涵盖引才措施、服务配套等人才工作各环节、全链条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八大行动”,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2]。近三年,累计引进顶尖人才28人、领军人才369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目前,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 410万人。

1.4 建设高能级平台,培育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

一是建设培育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省28个重点产业链发展,在2022年建设培育12家创新联合体的基础上,2023年组建第二批16家创新联合体,促进了“产学研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二是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近三年新建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1家省产业研究院、50家省中试基地,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三是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攻关模式。聚焦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探索试行攻关险,在重点产业领域的一批科研项目揭榜成功,实现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全覆盖”,有力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促进了产学研用结合。

1.5 完善转化机制,加强供需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量效齐增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落实《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十项改革举措,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布局建设2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营造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二是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出台实施《关于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建立了“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深度参与共同研发的工作机制。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有1 503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7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一方面突出奖补牵动,对在豫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实施奖补,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突出政策联动,全面落实技术转移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消除成果转化中的政策盲点和模糊地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 367亿元。

2 河南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从制度引领看,产学研融合的政策支撑法治保障不足

通过梳理发现,现有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措施偏零散,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体系,存在着指导性政策多、可操作性细则少,普惠性政策多、导向明确政策少,政策执行效能差、具体措施落实难等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及收益分配机制”,但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和界定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没有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各类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等。

2.2 从主导作用看,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能级不高

河南创新引领型企业数量不多、能级不高、实力不强,缺乏对创新链具有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难以承担从小试、中试到量产等一系列成本高、风险大的技术转化流程,更难以在产学研用合作及创新资源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例如,《2023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500家榜单》数据显示,河南17家企业入围研发投入500强,8家企业入围发明专利500强,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相比差距较大。研发投入排名最高的郑州宇通位列第74位,2023年研发投入为15.68亿元,而排名第1位的华为研发投入高达1 647亿元,比河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都高;另外,河南省规上企业“四有”覆盖率为72.7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近30%规上企业还没有参与产学研用合作的基础能力。

2.3 从供需协同看,科研供给与产用需求不匹配

河南省产学研融合中的创新资源流动、风险识别与利益分配等机制仍不完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主体对自身在创新合作中的定位与分工不清晰,在合作中普遍存在层次偏浅、短期合作偏多、合作模式偏松散、团队流动偏大等问题,多为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单一项目点对点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共建研发团队和创新联合体、联合设立基金以及股权投资等紧密合作模式总体上还偏少,难以形成长期、稳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2.4 从创新服务看,支撑协同融合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三大城市群,河南仅占全国的3.3%,与同年全省生产总值占比5.1%相比明显偏低。同时,河南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较少,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不足,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偏少,不利于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总体上看,全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互通共享格局,是制约河南产学研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3 先进省市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做法

3.1 更加突出链主企业的主导作用

链主企业大多是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龙头,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不仅自身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发起者、牵头者、引航者。2022年浙江瞄准全球一流竞争力目标实施“雄鹰行动”,要培养一批在国内外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力大的产业领航型企业,或是掌握核心技术,对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领航型企业;山东2023年7月提出建立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级领航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

3.2 更加突出场景创新的驱动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迈向数字化时代,场景创新打破了先研发、后转化的线性创新传统范式,成为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北京早在2020年就开始实施新场景行动方案,依托重大项目挖掘场景机会,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的模式,促进科技型企业研发资源与应用对接;广东佛山从2022年开始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放场景机会,以场景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自由对接合作;安徽合肥自2021年开始前瞻谋划场景创新工作,2022年5月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促进机构——合肥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方式,推进全领域、全市域、全流程场景创新[3]。

3.3 更加突出需求导向的创新生态圈建设

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是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需要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作为支撑。深圳市最早着手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提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2023年7月,广东省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立法主线,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应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内容,从立法层面进一步规范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路径。

3.4 更加突出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载体作用

近年来,各地纷纷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深度融通。例如,合肥“科大硅谷”、武汉“中国光谷”等均已成长蜕变为中部地区的亮眼代表;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经形成“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体系,聚集“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对地方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河南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4.1 抓创新生态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对产学研融合的保障作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针对河南产学研融合现状,出台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关键领域环节出台改革举措,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纳入制度化轨道。二是深化体制改革。高标准建设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优化科技服务组织体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凝聚社会力量。要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开展多主题、系列化技术转移对接交流活动,激发科技中介机构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动力。四是加强法治保障。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相关立法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让各类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享有公平的机会、公平的权利、公平的规则。

4.2 抓科技治理体系,强化企业对产学研融合的科研决策主体地位

一是建立企业科技战略参与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赋权放权改革,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会议制度,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企业家发现市场需求、市场验证技术价值,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良性互动、密切供需对接[4]。二是强化企业创新智库支撑能力。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三是健全“企业出题”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建立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推动“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持续落实落地。

4.3 抓创新项目带动,强化企业对产学研融合的科研组织主体地位

一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福祉的重大战略任务,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鼓励企业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二是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产业技术缺乏源头支撑等问题,建立基础研究企业深度参与机制,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范围,根据产业技术需求确定基础研究方向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引导企业参与基础性研究。三是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承担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对于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推动企业承担的成果转化项目向产业化落地[5]。

4.4 抓应用场景驱动,强化企业对产学研融合的成果转化主体地位

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围绕河南7大产业集群、28条产业链,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国家高新区等挖掘和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布重大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开展成果转化“场景驱动”行动,加快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加速产学研融合进程。二是健全产学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积极性;制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对企业科技人员给予股权奖励;在科技人才评价中,把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作为主要依据,特别是建议高校院所内部考核中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实行单列考核。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对接服务机制。实施河南省概念验证计划,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加大对校地、校企合作的奖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推动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化进程。

4.5 抓创新企业梯队,强化企业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导作用

一是以“营造环境”为抓手,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瞪羚”和单项冠军企业。二是以“提升能力”为导向,提升科技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由“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全覆盖,着力提升科技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三是以“优化布局”为目标,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研究提出科技领军企业标准,筛选提出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名单,着力优化布局,重点培育;支持科技领军更多参与重大科技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河南日报课题组.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N].河南日报,2023-09-07(T06).

[2]王玲杰,杨东风.河南创新发展报告(202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李斌.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4(2):75-80.

[4]崔岚.创新驱动背景下河南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3(9):59-64.

[5]王小广.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J].人民论坛,2024(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