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方式与创新策略探析
2024-12-09廖俊
随着现代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多,不再只关注生活中的温饱问题,从更多的媒体平台获得丰富的信息资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文化享受。而电视传媒作为众多传媒方式中的一种,发展历史由来已久,长期占据着主流媒体的位置,无论是在人才资源的储存方面,还是在技术资源的配置方面,都有着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电视传媒也在不断地寻求技术层面的突破,积极优化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方式,探寻适宜在新时代应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从电视摄像工作实践中寻求创新的方法,以此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电视摄像工作的创新背景
电视摄像工作
现代电视传媒业对节目制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大众浏览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为保持自身在融媒体时代中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电视传媒业所制作的节目更侧重于对其艺术内涵的表达,毕竟当代观众的眼光非常“毒辣”,只有高品质的节目才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制作节目的前提就是获取素材,这需要通过电视摄像工作来获取基本的节目素材,此项工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包括肩扛摄像、手持摄像、轨道或者摇臂摄像等方式,均可以获得节目素材。通常情况下,摄像人员为更好地呈现出节目的艺术效果,会在拍摄的过程中收集足够多的影像信息与声音信息,再从后期的视频剪辑与特效处理环节中,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处理,使其符合电视摄像的工作标准,获得可以制作节目的内容。国内许多大型的直播类节目的电视摄像工作都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多台摄像机来回切换画面,在现场导演的指挥调度下,多台摄像机之间相互配合,就可以保证直播类节目的实时播出呈现出理想的效果。可见,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制作质量,专业素养较好的摄像人员可以在任意拍摄模式下,保证镜头中的画面不会摇晃,而且镜头中的画质也比较好,可以加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引起观众对节目的观看欲。
电视摄像价值
电视节目通过画面、声音等载体来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电视摄像工作则负责收集素材并完成后期剪辑工作,从此项工作的实际价值分析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其价值。一方面,电视节目是借助电视摄像所拍摄的画面来展现其内容的,为满足受众群体对节目信息的需求,将其中隐含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根据不同的电视节目的特点,电视摄像所构造的画面风格、拍摄角度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良好的电视摄像技巧可以提升节目在受众群体心中的形象价值,获取更多的传播热度,不断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多的观众会关注节目,并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二者两个方面的效果都需要通过电视摄像工作收集素材来实现,并且直接受到电视摄像工作质量的影响。
电视摄像特点
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电视摄像工作要满足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电视摄像拍摄的画面要真实有效。此项工作是为了还原节目制作的环节,展现出各个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景变化,对现场的各个细节的信息要做到精准把握,精细化的拍摄思路才能丰富基础素材的内容,这就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一样,故事情景的展现往往是通过细节之处反映出来的,电视摄像工作亦是如此,现场的某些小细节和人物的小表情、小动作,均可以成为渲染气氛的要素,摄像人员务必要把握好这些真实的细节,力求有效地还原其本来面貌;其二,电视摄像拍摄的画面要形象直观。当代受众群体受到新媒体平台资源的影响,对电视节目的“挑剔感”更加明显,画面不够立体、不够精致的节目往往不容易受到大众关注,无论是儿童受众群体,还是老年受众群体,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倾向都偏于直观化的节目效果,正如电影拍摄有浓郁的电影风格,而电视剧的拍摄则侧重于故事的延展,那么电视节目的拍摄手法就要具有明显的“节目风”,对节目中的人物呈现更要讲求形象特征明显,才能增强电视摄像的直观性;其三,电视摄像拍摄的画面要具有关键性。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负责此项工作的摄像人员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比如拍摄节目现场时,各个镜头的转换、各个设备的协调,都需要摄像人员完成,收集画面时是否捕捉到精彩之处,是否能够对构图产生专业的认知和明确的思路,都会影响此项工作的最终效果,可以说,最后剪辑出的电视节目中,没有一帧画面是无价值的,而电视摄像工作则决定着每一个画面的价值性。
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方式
正确协调主、陪、背景三方的关系
电视摄像中“主、陪、背景”三方中的“主”指代的是画面中的主体对象、“陪”指代的是画面中的其他人物、“背景”指代的是用于烘托画面气氛的整体环境,以这三方要素构成了电视摄像的基本项,能否对这三方的关系做出协调,分清主次及基本的作用,是拍摄优质素材的关键,由于电视摄像中总体画面的布局均是表达节目主题的关键,而构图的美感往往能够对受众群体形成直接的吸引力,所以摄像人员要格外注意画面的布局形式。要处理好这三方的关系,就应秉持着“多样且统一”的原则,拍摄过程是灵活的,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拍摄角度,对不同景物保留的素材会出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将三方要素安放在画面中的恰当位置上,其他要素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才能“不乱”,构成有机的整体,同时为一个节目主题而服务。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对机器的移动位置、透视关系及色彩造型等诸多元素进行安排布置,以达到高度统一的效果。
根据节目特点选择适宜的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对画面呈现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寻求构图形式上的突破,其关键就在于拍摄角度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说,拍摄角度的变化会影响主体、陪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变化,这需要摄像人员根据画面的构建来选择拍摄的方向及距离,有时进行高度调整也可以优化拍摄的效果。但三者之间以拍摄的角度作为重要,需优先考虑此部分的影响,以此项作为基础再调整其他的两个要素,这是因为拍摄的角度决定着镜头的连续性,而镜头是否连续又会影响后期的剪辑处理工作,如果电视摄像获得的连续性素材较少,那么后期的视频剪辑处理就会显得碎片化,故事的连贯性就会比较弱,说服力也会随之降低。通常来说,摄像人员会根据所需拍摄的素材内容来搭配不同角度的摄像机,有时还需要固定的摄像机和升降机共同参与拍摄,以寻求不同角度的拍摄效果,烘托电视节目的独特场景效果,而且画面的色调与光线有时也会随着拍摄角度一同变化,这些都需要摄像人员在现场找准角度。
依照节目风格选择适宜的色彩基调
电视摄像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获取最初的拍摄素材,素材中的各个画面以丰富的色调组成,摄像人员需要确定好素材的主题内容以后,选择相应的色调做出艺术处理,使其景物的立体感、拍摄所反映的质感及空间气氛等要素,可以达到视觉欣赏角度的高度一致。由于不同的色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各有不同,冷色调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严肃、不易靠近、不易共情、通常表示着悲伤或正式;暖色调则给人以和谐、热情、情绪变化、抒情的感觉。绚烂色彩增强了花朵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摄像人员可以根据画面组成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色彩基调,但要保证前后画面的色调基本一致,除某些特殊的艺术表现需要之外,尽量不要让前后画面存在过大的色彩差异。每一个好的电视作品都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色调是展示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所在,节目的主题思想会通过色调反映出来,但选择何种色调则由节目的内容来决定,色调的整体性越强则画面的表现力就越大,可以说,对画面色调的协调与把握,考验着一个摄像人员的专业素养。
充分利用照明工具修饰所拍摄画面
电视摄像拍摄的素材是否拥有高质感的画面,将取决于画面中的光线构成,对光线处理的强与弱,会直接影响到素材构图的美与丑。从造型的角度来讲,光线具有揭示、突出、隐蔽及修饰等功能,可以充分展示出拍摄背景的气氛与环境特征,有些时间的表现也是依靠光线来展示的,比如强烈光线下就通常是在夏季或白天,光线昏暗则是晚上,光线较白且刺眼可能是在冬季等等。光线的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深化主题的表现方式,以此来揭示拍摄对象的心理层次,而不同类型的电视作品中,由于主题的不同,对光线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光线透过物体展现出阴影部分,增强了拍摄画面的层次感。在电视摄像工作中,摄像人员不仅要保持前后画面中“光线”的基本一致,还要在此基础上追求不同时间段的“光效”差异性,才能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层次感。前者与后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光线”保持一致的同时追求不同“光效”,是通过影调与色彩的跳跃来实现的,尤其是在拍摄人物脸部的特写时,这一拍摄手法更加常见。
发挥线条作用优化画面的艺术效果
一个画面中由千丝万缕的线条构成,就比如两种色调的分界线,可以清晰、明快,也可以柔和、优美,不同的线条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构图方式,但不论哪一种构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特点,如清晰、明快的线条会预示着色调的过渡与分割,柔和、优美的线条则可以表现出色调过渡的细微层次,所以在电视摄像工作中,线条通常会和色调共同应用,以此组成画面构图中的基本造型要素。摄像人员在工作中就要考虑到画面需要怎么样的线条构成形式,如何借助线条来“分割”各个区域,比如主体需要怎么样的线条来保持“主位”,前后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线条弱化层次,是否使场景之间形成呼应等等,在不同的线条勾勒中,画面带给受众群体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浓线有浓线的美感、曲线有曲线的独到、虚线有虚线的灵巧,摄像人员只需要根据画面的其他要素构成来选择相应的线条即可,其作用就在于对拍摄画面的艺术表达效果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策略
展示本土特色,突破形式局限
电视摄像要与本土媒体运营的方式相融合,基于不同地方媒体的电视节目设计要求,开展与之相适应的电视摄像工作,增强节目在人文色彩方面的艺术表达,是当今时代此项工作创新的主要趋势。如今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娱乐节目,如浙江卫视的《天赐的声音》、湖南卫视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画面丰富多彩且注重拍摄的层次化设计,社会大众在观看之后引发强烈的反响,整体节目的流量与关注度都很好。但是要从电视摄像中展示出本土特色其实并不容易,毕竟许多地方节目都具有一定的同质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摄像人员要注重突破画面风格的局限性,勇于尝试新的拍摄手法,拒绝模板化的拍摄方式,可以在画面中多融入一些民族化的元素,用于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风格。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受众需求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互联网的关注度要远超过电视节目,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就已经“穷途末路”,相反,这样的发展趋势为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其本质而论,电视摄像构建出的画面的专业性,是普通的个人媒体难以达到的高度,无论是摄像的清晰度、分辨率,还是画面的精美程度,电视摄像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将所拍摄的画面与社会大众的受众需求之间达到高度契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拍摄与生活相关、反映普通生活的“真与美”,则更容易引发群众的思考。比如《变形计》之类的生活化题材的电视节目,拍摄的视角非常巧妙,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去观看整个故事发展,将人文精神充分从画面中展示出来。
促进情感共鸣,深化拍摄层次
尽管电视摄像的画面要注重艺术表达的层次,但其主要目标始终是促进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情感共鸣,摄像人员不能为了追求“艺术性”而刻意地塑造画面的“艺术性”,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身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观众,对于同一档电视节目产生的情感共鸣并不相同,而电视节目本身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适应更多群体的受众,以此来表达事物呈现的艺术魅力。就比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中年女性会从日常的训练拍摄中感同身受,其他群体也会从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中感到震撼,尤其是此档节目中对舞台表演的拍摄手法非常高级,无论是灯光,还是现场的运镜拍摄等,层次感非常强,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官体验俱佳。
当代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要注重对画面的艺术表达与各类元素的应用,通过对现有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以谋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创新摄像技巧的同时,摄像人员要兼顾拍摄画面的内容性与文化性,避免画面空洞无物或者清晰度较差等问题,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为社会大众呈现更精美的电视节目。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