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三精管理”背景下内部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2024-12-09欧金梅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已经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应追求质量和经营效益。然而,国有企业在发展扩张期,为追求效益,容易出现“体型庞大”、成本控制不到位、“两金”规模较大、企业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国企实行“三精管理”,深化改革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分析“三精管理”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变化,提出内部审计应关注的重点,为国企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企;三精管理;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一、“三精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实施的必要性
“三精管理”,即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三精管理”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先生在四十余年企业经营管理生涯中反复实践和总结的成果,系统全面、精准到位,高度贴合企业经营实践,对国有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国有企业实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对世界一流企业提了四个标准: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已经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应追求质量和经营效益。
国有企业实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当前,在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结束后,国家经济处于复苏的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挑战。国有企业往往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较民营企业低、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必须通过立足自身、苦练内功,通过“三精管理”,从先进的管理中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精管理”深化改革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变化
(一)审计职能定位的变化
审计职能定位初始阶段为单一的监督经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时代后,审计职能进一步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通过审计监督来维护经济秩序、推动改革、推行法治等。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从检查监督型逐渐转变为服务导向型,将内审审计范围延伸到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从国企财产的“看门人”,转变为企业经济安全“守护者”。在集团企业实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集团企业“三精管理”的改革发展大局,集团工作重点抓什么,内部审计就审什么,报告就反映什么。内部审计向“规范管理、管控风险、提升效益、服务发展”职能定位转变,为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二)审计项目及审计目标的变化
以往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项目计划,常常以例行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在“三精管理”深化改革背景下,审计项目转变为以专项审计为主,聚焦与企业“三精管理”密切相关的专项审计,如开展集团现金流审计、人工成本压减专项审计、信息化专项审计、管控授权专项审计等。内部审计目标从帮助企业规范内部控制,转变到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企业实现“三精管理”深化改革特定目标上,为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前瞻性的风险提示。
(三)审计重点的变化
实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之前,内部审计重点主要聚焦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审查,工程建设和招标管理等方面的合规性审查。实施“三精管理”深化改革之后,内部审计重点转为“三精管理”的聚焦点,即聚焦助推企业实现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的关键要点,如组织架构、成本管理、效益管理等方面。
三、“三精管理”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着力点
国企“三精管理”改革背景下,内部审计应围绕以下重点开展审计工作。
(一)推动组织精健化,着力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审计
“三精管理”的组织精健化,即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平台专业化、机构精干化。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比民营企业,容易出现“体型庞大”、机构设置不匹配、人工成本过高、人才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国有企业的组织竞争力低下、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不高、集约化发展实力不足。为推动企业组织精健化,内审人员应着力企业组织架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审计。
1.关注组织架构情况
一是关注法人设立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阅集团组织结构图,集合集团现有业务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分析是否存在股权层级设置过多的情况。二是关注下属企业经营和存续情况。内审人员通过审阅下属公司近三年财务报表,了解业务发展情况,对照集团主责主业管理办法,分析是否存在低效无效的企业,如与集团主责主业关联性不强、缺乏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的企业,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5%或连续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1000万元的企业。三是关注企业职能部门设置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阅企业部门机构设置情况资料,结合企业业务经营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机构设置与业务发展不匹配问题,如未来无计划发展投资业务,却成立了投资部;是否存在职能部门设置不清问题,如没有明确定位企业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没有明晰各自的重点工作与任务。四是关注平台专业化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阅平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部门的建立情况、人员配备资料,分析平台是否已建立完善的运营和协同机制;是否建立了财务、工程、安全生产等独立部门,各部门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专业人才。
2.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一是关注企业人员配置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阅企业员工花名册、员工简历、员工资质证书、人员招聘及晋升等资料,分析是否存在人员与业务发展规模不匹配问题,如企业业务处于稳定期或萎缩期,但人员依然每年均在增长,明显的人浮于事;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与主业定位不匹配情况,如金融类企业储备了较多的工程类专业人员、房地产企业储备了较多的金融类人员;是否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问题,无法支撑企业发展壮大;是否存在人才队伍活力不足问题,通过分析人才队伍的年龄构成,判断是否存在员工年龄结构偏老化缺乏活力的情况。二是关注人均净利润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统计近几年企业的人均净利润数值,并与同行做对比,分析企业员工创造的净利润是否过低,是否存在人员过剩问题。三是关注人工成本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计算分析近几年企业的人工成本总额变动情况,对比企业利润总额增幅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人工成本增幅超过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增幅的问题。
(二)推动管理精细化,着力信息化建设、成本及现金流方面审计
“三精管理”的管理精细化,即管理数字化、成本对标化、质量贯标化、“两金”最少化。国有企业在发展前期,往往为追求效益而粗放式发展,容易出现精细化管理不足、数字化建设不完善、成本控制不到位、“两金”规模较大、企业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内审人员应着力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现金流管理等方面审计。
1.关注信息化建设情况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获取最近五年信息化建设情况有关资料,审阅企业已建立的内控制度、签订的信息化合同、正在使用或正在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分析企业是否已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制度;是否按信息化规划完成建设和资金投入目标;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果是否达到立项目标,信息化系统是否对企业业务发展有支撑作用;是否存在建成后不使用或使用频率较低等浪费现象。分析信息系统造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关注系统建设是否有项目重复列项或内容虚增等增加造价的情况,是否有降低配置、偷工减料、虚报工程量、虚假变更增加、虚构清单的问题。
2.关注成本管理情况
内审人员通过审阅成本管理相关内控制度、近年财务报表数据等资料,分析企业是否已构建成本领先的生产管理体系,是否设置了成本费用控制预警线;是否定期对原材料、人工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可量化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分析成本费用变动趋势,判断企业成本费用增幅是否超过企业营收增速,是否因成本增幅过大或成本高居不下导致企业存在潜在亏损的风险;当成本费用达到预警线时,是否及时采取措施或履行内控规定的审批程序;是否定期开展成本对标化工作,与行业标杆企业或企业自身历史最优水平进行对比,并及时制定应对策略;是否未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来降低资金的融资成本,如具备境外融资条件的国有上市公司仅使用银行融资方式,未充分利用直接债券融资(美元债、绿色债等)、股权再融资(配售、公开售股等)等融资方式。
3.关注现金流情况
“三精管理”的“两金”指的是存货和应收账款,实现管理精细化的关键之一是控制“两金”的最小化,通过归集使用资金,减少低效的占用,让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能。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现金流情况,尤其关注销售回款情况,如审计水务企业时,应关注水价是否实现了上调、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逾期情况、应收账款增长幅度是否超出内控红线的情况;审计地产企业时,应关注住宅、公寓、写字楼等产品的销售去化和回款情况,是否出现难以去化、去化速度较慢、销售价格低于预期、销售回款不达标等问题;审计金融企业时,应关注对外投放资金的回收情况,是否出现逾期归还本金、逾期兑付收益或兑付收益不足额的问题;审计产业园企业时,应关注项目建设及招租销售情况,是否出现未达建设序时进度、招租或销售情况不理想、资金回笼较慢等问题。
(三)推动经营精益化,着力经营效益方面审计
“三精管理”的经营精益化,即业务归核化、创新有效化、市场细分化、定价合理化。国有企业在向大型集团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责主业不突出、创新无效、投资决策不科学、资本运作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推动企业经营精益化,内审人员应着力企业经营效益、科研创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方面审计。
1.关注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实现情况
内审人员通过分析企业的业务构成,统计近几年各业务板块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情况,对各业务板块对企业的经营效益的贡献度进行排名,并进行趋势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低效无效业务、是否存在业务过于分散未能突出主责主业、是否存在业务经营效益停滞不前甚至有亏损风险的问题。对于为了某特定项目而新设立的项目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公司运营达到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后,对项目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后评价,通过对运营期每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内含报酬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项目可研立项里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企业产能、效益、价格调整等方面是否达立项预期,是否在投资决策时对项目未来的情况预判过于乐观,是否存在潜在亏损。
2.关注科研创新情况
内审人员通过审阅企业“十四五”规划、商业计划、管理报告、业绩合同和科研创新项目的立项、合同、创新成果效益数据等资料,通过对近几年企业的科研创新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和分析科研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成果运用、对企业经营效益贡献度等情况,判断企业是否把科研创新写进规划、写进商业计划、纳入业绩合同进行考核;科研创新资金是否按计划投入、投入金额是否充足;是否存在盲目创新、无效创新的情况,如无目的的创新、创新的成果不能转化为企业效益或对效益贡献较少、创新的重心没有放在技术创新上、科研创新项目未能解决现有产品或工艺存在的不足等实际问题。
3.关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情况
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反映了其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的市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盈利能力在下降。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机构设置文件、董事会或专题会等会议纪要资料,分析企业是否就市值管理进行了顶层设计,如是否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是否配备专业人员专门负责联络、协调和指导企业各部门进行市值管理;是否制定了专门的市值日常管理及市值风控管理等制度;是否在经营管理、法人治理、战略规划等方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以保障企业市值的提升;是否构建了完善的考核与问责机制,对各部门及人员在市值管理工作方面的表现等进行考核并给予奖惩。此外,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统计上市企业近五年的投资市值、市净率和市盈率,分析三者的变动趋势,并将三者的变动趋势与指数的变动趋势进行对比,判断上市国企是否存在市值逐年下降、市值下降幅度超过指数下降幅度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志平.如何做到三精管理[J].企业管理,2022(06).
[2]张真.运用“三精管理”推进企业变革[J].农机市场,2023(07).
[3]顾笑白.创新现金流管理审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J].经济责任审计,2024(01).
责编: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