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共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2024-12-09牛汝极
摘 要:正确阐明中国历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历史观总纲和原则。“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纲,把握处理好“四个关系”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原则。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合一共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合一”与“共命”。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共命”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实体性、融合性、统一性、共生性,以及在一统多彩结构中的相互依存和有机整体中的共担共享。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合一共命”指向政治团结统一、经济相依互补、文化兼容并蓄、通语流行普及、精神相亲共振等,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共命”的本质特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人民团结与社会和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共命;“两个结合”;“五个共同”;团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6-0070-12
一、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纲和原则
历史就是“认识你自己”。回顾历史是重构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中国历史不仅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还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石。历史观如何塑造关系到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正确阐明中国历史,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事关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总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行稳致远。正确阐明中国历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历史观总纲和原则。
“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2]]。这里的“五个共同”就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纲,是书写、阐述、学习、宣讲中国历史脉络的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历史观突显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从整体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这里强调以制度机制作为坚实保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迈向法治化、常态化与长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各层面。一方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握处理好“四个关系”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原则[[4]]。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即一和多的关系,增进共同性是大方向,也是大趋势。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即大和小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即主和次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四是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必须体现历史逻辑和思维的整体性、连续性。这也可以称作“同一律”[[5]]。虽然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叙事可以更新或改写,但如果不用同一个历史逻辑和思维解释,就会造成历史表述的“二律背反”。对中国古代历史具体事件的定位定性的表述逻辑,其实也一一反射映照在近现代话语中。这不仅涉及主体和客体问题,也涉及主客融合的时间顺序和古今民众的真切感受。历史叙述的逻辑要贯通古今,连接历史与未来。只有用同一个逻辑打通古今,历史叙述的观点才能立得住、讲得透、信得过,否则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并造成思想混乱。比如,有关华夷或胡汉关系重大事件和保家卫国民族英雄的认知等话语逻辑,既要有包容的格局胸怀,也要有对不同历史时期百姓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切实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它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经济生活和政治认同为基础,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时,“合一共命”这一理念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合一共命”意味着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共同肩负着国家的兴衰荣辱。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一共命”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为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合一共命”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合一共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6]]这一重大使命和课题的初步尝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根本支撑,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合一共命”凸显其本质特征,有助于把握民族工作主线。“合一”和“共命”是两个价值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内核,相互依存促进。
“合一”既是基础条件,也是方向动力。文化上的“合一”意味着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政治上的“合一”是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的“合一”指通过发展和共享资源实现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精神上的“合一”是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共同追求,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共命”就是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命”体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共同面对挑战,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问题等挑战时,中华民族能够凝聚一心,共克时艰;共同分享成果,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同承担责任,每个成员都有责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合一”和“共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一”是“共命”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的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共命”是“合一”的目标,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合一共命”
“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6]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合一”与“共命”,并以此实现了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的融合,延续数千年。
(一)古代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合一共命”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各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诸侯咸来宾从。”[[7]]这表明在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此时,虽然各部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共同的生存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们走向联合。例如,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领导各部落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体现了“合一共命”的精神。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8]],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汉武帝大力开拓疆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使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8]309-313,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合一共命”的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与汉族相互融合[[9]]。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9]303-310,体现了各民族在“合一共命”理念下共同发展的趋势。
隋唐时期形成了“华夷共祖”“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迁徙到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同时,也有不少汉族人口迁徙到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胡汉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政策,通过建立羁縻府州等方式,保留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唐朝皇帝对周边民族政权首领进行册封,确立了唐朝在民族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周边民族政权首领由唐朝册封。唐朝经常开展与周边民族政权间的官方互市,民间贸易十分活跃。胡人的服饰、饮食、音乐等文化元素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也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深远影响[[10]]。
宋朝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民族间政治联系不断加强,如宋辽澶渊之盟后的和平与贸易往来,体现了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舞台上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11]]。元朝的大一统通过推行行省制度等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在政治舞台上共同发挥作用[[12]]。元代西域人不断华化,学习儒学、佛老[[13]]。经济上,各民族贸易往来频繁,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北方汉族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宋词与辽金文学相互借鉴,绘画、书法等艺术也相互交流,体现了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合一共命”。
明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比如,土司制度维护了中央权威和少数民族利益[[14]]。清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统治,实行满汉“文化统合”等政策,以文化之“统合”,求国家之“统一”[[15]],这促进了国家发展和各民族交流融合。清朝在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经济联系。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汉族儒家文化得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发展,文学艺术达到新高峰,各民族艺术家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二)近代以来的民族觉醒与“合一共命”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各成员开始觉醒,共同反抗外国侵略[[16]]。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强调民族平等,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提供了理论指导。辛亥革命后,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而共同奋斗。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各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响应。各族人民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新疆同胞献机十架支援“武汉保卫战”,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都是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光辉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合一共命”精神。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与“合一共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合一共命”理念。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3]。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可以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于两个词:“合一”与“共命”,坚守并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的合一,才成就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共命延续。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一共命”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合一共命”本质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性,是在历史长河中自发形成的客观实在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融合性,以汉族为凝聚核心,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统一性,自秦汉以来各民族不断走向统一,大一统意识体现整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生性,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享有共同前途命运。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一统多彩结构,各民族虽各具特色但相互依存,如经济上特色产业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作为有机整体,各民族共担共享,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一)实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并非凭空想象而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发地形成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民族实体。它在历史上处于“自在”状态[[18]],历经几千年的沉淀,早已深深扎根中华大地,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融合性
中华民族的融合性非常典型地体现在汉族身上。历史上众多民族消失了,去哪了?大多都融合到被称为“汉人”“汉民”的群体里了,同时,也有不少汉人融合到少数民族中[[19]-[20]]。先有了“汉朝”这个国家,然后才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称呼“汉人”,包括当时国家中所有的种族部落。强大辉煌的汉朝虽然结束了,但这个群体一直沿用“汉人”称谓没有中断。这里的“汉人”是各民族统称,展现出强大的融合性。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汉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21]]。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相互交流、兼并与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同民族虽各自拥有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但在民族交往中,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却又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今天,各民族都在“中国人”的称谓里,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发展出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模式,但又一起为祖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融合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统一性
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根本特征。自秦汉至近代的两千多年间,各民族通过军事扩张、政治和亲、经济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走向更高程度的统一。历史上的中国多数时候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存在,这种“大一统”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22]]。进入近代,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特征更加凸显。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多元的结合”,众多有识之士致力于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20]94-106。各民族始终视中华民族为整体,视自己为构成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也曾出现过分裂与对峙的小插曲,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方向。“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特征。
(四)共生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史,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文化,如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勤劳勇敢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政治理念方面,古代,大一统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近代,追求民族独立和统一是革命斗争的主线;现代,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理念。各民族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共同建设祖国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此外,各民族享有共同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一统多彩结构中的相互依存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统多彩结构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民族构成来看,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经济模式。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在经济方面,不同民族的特色产业相互补充,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例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的畜牧业,藏族的高原特色农业,壮族的稻作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祖国丰富多彩的经济画卷。同时,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的舞蹈,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说唱艺术,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其他民族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机会。这种多元结构中的相互依存,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一共命特征。
(六)有机整体中的共担共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下,实现了共担共享。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例如,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坚持共同富裕理念,让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共享国家发展红利[[23]]。此外,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让各族人民共同受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结构和有机整体的内在特征,充分体现了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合一共命特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合一共命”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面向的命运共同体,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精神等领域。“合一共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紧密相连。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阐释
在政治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纷争,始终保持着对团结统一的坚定追求。在古代,尽管各民族之间偶有冲突,但在面对重大危机时,总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大一统理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无不体现着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追求。各民族在统一的国家框架内,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紧密的政治联系。
在经济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依互补。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各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历史上中原农业与边疆畜牧业互补,中原需畜牧产品,边疆需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各地区手工业与商业交流频繁,中原精美产品通过贸易通道运到边疆,边疆特色产品也吸引商人运输到中原销售,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化丰富。现代经济中,各地区产业分工合作,东部与中西部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国家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容并蓄。在思想领域以儒释道为核心[[24]],融合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在艺术领域,各民族艺术相互交融。汉族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独特元素。在宗教信仰上,多种宗教在中国和谐共存。古代丝绸之路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经过消化吸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体系,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5]]。
在通语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流行普及的通用语言文字。国家推行通用的语言或标准语,在历史上分别称为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等。夏商周的标准语是洛阳雅言。春秋时期,孔子就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文字,奠定了大一统的文字基础。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语被称为“通语”。隋唐国语为“汉音”“秦音”。北宋人以洛阳方言为标准语,南宋定吴语为标准音。元代除蒙古语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明代南京话从吴语转变为江淮官话,后北京话成了通行语。清代北京话为官话。民国时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汉语”原指汉朝以来的通语官话,与民族无关。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母语。普通话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在精神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亲共振。中华民族精神上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追求[[26]]。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民族文化多样且相互融合。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奋斗目标指引下,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合一共命”的理论渊源
“合一共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有着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大一统”“知行合一”理念对“合一共命”有着深远影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整体观念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27]]。“大一统”强调政治上统一,文化上向更高文明学习和传承。其历史传承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上,还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认识过程的动态统一,通过实践活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修正和完善,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理念也为“合一共命”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政治共同体到文明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天下为公”体现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28]]。“和而不同”则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关系和制度,鼓励与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对构建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马克思将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大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类要扬弃和超越前两种有缺陷的共同体,而迎来“真正的共同体”[[29]]。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共同主体是由众多主体联合而成的主体。共同主体强调共同主体性。在当代,我们应以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协同,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即要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进步。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当代价值。民族文化和心理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民族关系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方法原则,民族融合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发展方向。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内涵与“合一共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坚实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合一共命”理念贯穿其中。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合一共命”指向政治团结统一、经济相依互补、文化兼容并蓄、通语流行普及、精神相亲共振等。
(一)政治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认同方面与“合一共命”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权威。各地区、各民族都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参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30]]。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体现“合一共命”理念。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为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才提供了平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各民族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国家统治阶层,共同参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促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团结。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强调民族平等团结,为唤醒民族意识、促进思想解放作出有益尝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民族觉醒。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同样强调民族平等团结,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起到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后,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共同奋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各民族代表共同参与国家的治理和决策,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团结。各民族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反映本民族的利益诉求,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合一共命”理念。
(二)经济相依互补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2]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合一共命”理念紧密相通。国家为各民族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各民族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奋斗,体现“合一共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体现开放包容与“合一共命”。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引进了外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品[[31]]。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经济上的开放包容以及“合一共命”理念。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茶马古道,中国的茶叶、马匹等商品与周边国家的药材、皮毛等物品进行交换。茶马古道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体现了“合一共命”精神。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各民族企业家共同努力,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经济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合一共命”精神。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环境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的企业家共同努力,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张謇、荣氏兄弟等民族资本家,在发展实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在经济上紧密合作,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物质支持。例如,大后方的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药品、武器等物资。这种经济合作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合一共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发挥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各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各民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更好实现自身经济发展。
(三)文化兼容并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一统多彩的特点。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提炼组成,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例如,汉族的儒释道文化等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合一共命”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共同为中华文化繁荣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如“和为贵”“协和万邦”等[[32]]。这些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和合”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各民族团结融合,使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历史上,各民族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时,充分体现了“和合”思想与“合一共命”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精神。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传统。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们在农忙时节会互相帮助收割庄稼;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会齐心协力共同抗灾。这些民间文化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一共命”关系。
六、结语与展望
“合一共命”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合一共命”理念有助于中华民族各成员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在现当代社会,各民族继续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例如,在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合一共命”理念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与社会和谐。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发展目标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和美好生活。在现当代社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合一共命”理念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各民族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各民族将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合一共命”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各个时期不断凝聚、发展和壮大,其背后的理念可以总结为“合一共命”。“合一共命”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人民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合一共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呈现融合共生的状态。从古代的部族融合到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同民族在共同的地域上繁衍生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历代王朝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治理理念的推行,促进国家统一和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例如,秦汉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将不同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政治基础。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的结晶。在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字,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也被不同民族所接受和传承。
“合一共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发展中。在当今时代,“合一共命”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特征在现实中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还是在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方面,各民族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享有共同的利益。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为各民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各民族的发展也为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作出了贡献。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国家致力于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在环境保护、反恐维稳、国际合作等方面,各民族共同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各民族也在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共同守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合一共命”存在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未来展望中。“合一共命”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各民族将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要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合作基础。各民族将继续携手共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各民族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将继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各民族的文化将在交流融合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合一共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主要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和精神的;有了政治经济协同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才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才成为中华民族。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本质特征,不断加强团结协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G].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577.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7日)[N].人民日报,2024-09-28(2).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07-22(1).
[[4]]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1).
[[5]] 马丁·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M].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47.
[[6]]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4-8.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5.
[[8]] 孟祥才.中国历史:秦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114.
[[9]]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6-285.
[[1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0-86,274-326.
[[11]] 施展.中国史的庙堂和江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24:10.
[[12]] 陈高华.兼收并用莫不崇奉:陈高华说元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41-53.
[[13]]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8-45.
BMTxzaJFjRxZ2eG5bYozevPtYGH7LQGvzwBEwRdOmwA=[[14]] 江应樑.略论云南土司制度[M]//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332.
[[15]] 阎崇年.森林帝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92-194.
[[16]]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5.
[[1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27-30.
[[18]]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36.
[[19]]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02-13.
[[20]] 顾颉刚.宝树园文存: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1:94-106.
[[21]] 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511-530.
[[22]]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67-144.
[[23]]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4]]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3-218.
[[25]]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57-144.
[[26]]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49-56.
[[27]] 张岱年.中国国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3-46.
[[28]] 吴稼祥.公天下:中国历代治理得失(增订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i-xxi.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30]]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经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52-154.
[[31]] 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M].张湛,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3-28.
[[32]] 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