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样态构成、作用机制与行动路向

2024-12-09李昱丰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 要:统一战线与党的政治优势之间存在共生互促的逻辑关系,有必要运用统一战线视域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以党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依据,可以从制度、组织、理论和文化四个维度来理解党的政治优势。从政治优势赋能统一战线的作用机制看,中国共产党能够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提升统战效能,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优势释放统战动能,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优势挖掘统战潜能,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优势凝聚统战势能,以此发挥合力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从统一战线巩固政治优势的行动路向看,要在统一战线实践中全面把握党的政治优势,以统一战线的制度创新不断夯实政治优势的持久根基,以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明确政治优势的方向牵引,以统战文化建设强化政治优势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党的全面领导;统一战线;大统战工作格局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6-0023-11

一、问题的提出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根据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赋予团结与联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强大法宝作用,成为当前统战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2]]。在党领导推进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党的政治优势赋予了统一战线蓬勃的生命力、强大的组织力、高效的执行力和真切的感召力,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又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政治优势。

既有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以统一战线本体论为视角研究其基本理论问题。有学者立足于大统战的宏阔视野,探讨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耦合共生的同构逻辑[[3]];有学者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形式[[4]];有学者以统一战线的话语叙事体系为研究路径探讨了其历史演进与建构逻辑[[5]]。第二,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结构与价值。有学者立足整体性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构成及其实践路径[[6]];有学者则就党政治优势的某一重点维度展开探讨,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7]],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战胜风险挑战的政治优势[[8]],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9]]。第三,将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联系起来,考察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学者以统一战线在国家制度中的嵌入与演变为视角,探讨了统一战线制度体系与政治优势之间的结构关联[[10]]。有学者论证了统一战线在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显著优势[[11]]。还有学者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的独特政治优势、价值优势和发展优势[[12]]。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回答了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但尚不足以反映统一战线与党的政治优势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逻辑张力。

统一战线与党的政治优势之间存在共生互促的逻辑关系,有必要运用统一战线视域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第一,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这些政治优势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政治优势在其运作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第三,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统一战线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政治优势。基于上述理论观照,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构成样态的基础上,阐明统一战线与党的政治优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样态构成

政治优势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成功经验等方面特质的凝练与升华,是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宝贵政治财富与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14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党的政治优势提供了理论支撑。以这“四力”为视角解析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优势,可以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制度、组织、理论和文化四个维度。

(一)政治领导力:政治优势的制度之维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指其作为政治领导力量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不同社会力量对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能力的认同,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作用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解析其制度优势需从党内与党外两大维度展开。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制度优势。2021年7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明确了“1+4”的党内法规体系架构,包括党章和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和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五个板块[[13]]。这为学术界阐明党的制度体系框架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为依据,党的制度体系可以用“1+4”的组织架构来概括:“1”是具有根本大法性质的党章,其在党的制度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4”是指党的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党的自身建设制度和党的监督保障制度。这四项制度从执行层面确保了党章中的各项制度规定能得到切实履行。这一制度框架既有总体制度安排,又有具体执行制度,是一个具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多重制度要素综合体[[14]],显示出体系化、规范化的独特优势。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1]28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发挥着顶层谋划、举旗定向和集中领航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保障了中国共产党所锚定的目标能够通过一系列奋斗最终胜利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确保制度改革不改向不变色的政治定力优势[[15]],其他各项制度则在执行层面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总之,党内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制度之维,是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治领导力的制度支撑。

(二)群众组织力:政治优势的组织之维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现代政党。能够将分散的个体以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是其具有强大群众组织力的重要原因所在。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组织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其一,高度明确的组织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已经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中,这种明确的组织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展现了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其二,高度有效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激发党的创造活力、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16]]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全党智慧、体现全党共同意志,保障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作出科学决策、凝聚前进力量。其三,高度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17]]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18]]。这一组织体系赋予了其强大的组织优势。其四,高度严明的组织纪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19]]中国共产党通过明确组织原则、建立严密的党内法规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等方式,为严明党的纪律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三)思想引领力:政治优势的理论之维

当今世界政党众多,其多数都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或思想理论。然而,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孕育出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究其根源,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因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优势。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以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著称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历史与实践的双重检验中证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在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禀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理论优势的前提基础。不过,理论优势并非一经确立就恒久不变。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适应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都必须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实现突破。如果只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而不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条件、符合现实需要的理论创新,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充分总结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坚持理论创新上升为百年奋斗的基本历史经验,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求[[21]]。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创新的历史视野,从方法论层面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理论优势。总之,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是与生俱来的,这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坚守[[22]]。与此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时代观照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既坚持理论指引、又坚持问题导向,既善于发现社会规律、又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力。

(四)社会号召力:政治优势的文化之维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其通过政治领导和思想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成员对其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发挥政治优势、形成社会号召力的过程中,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统一共识的重要作用。近代以降,中华文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风雨飘摇,救亡图存、重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然而,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以前,还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实现凝聚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共识、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重建文化自信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其原因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鲜明文化属性。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0]178恩格斯也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3]]两位革命导师都高度重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并创造性地将其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赋予了文化新的理论内核。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信。第二,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积淀赋予的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4]]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民本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精神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25]],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优势的历史底蕴。第三,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文化创新方法优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创新方法三个层面的理论思考。一是以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标识性概念激发文化创新自觉;二是以“第二个结合”挖掘中华文化创新的文明底蕴,推进文化理论结构性创新;三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进一步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路径,推动文化理论的反思性创新[[26]]。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赋能统一战线的作用机制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优势赋能统一战线的根本前提。党的政治优势赋能统一战线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提升统战效能,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优势释放统战动能,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优势挖掘统战潜能,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优势凝聚统战势能。

(一)向上生长: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提升统战效能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27]]《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28]]。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党的领导居于核心位置,是统战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的最高原则,是保证中国共产党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独特优势的制度之基。百余年来,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大团结大联合的良好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统一战线的视域下,把党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是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贯彻到统战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而言,一是在统战工作的顶层设计中贯彻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通过“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28]6提高统战工作效能。二是建立健全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执行体系,在统战机构的设置与运作、统战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学习、统战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建设等具体环节中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原则,提高了统战工作质量。三是在党领导统战工作的实践中贯彻了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原则,在发扬民主、尊重差异的同时坚决反对错误的政治主张,提升了统战工作凝聚力。综上所述,在统战领域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就是在一切统战工作中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一系列能够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的制度执行体系,为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进一步提升统战效能提供向上生长的新空间。

(二)向下扎根: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优势释放统战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29]]这一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的精准概括。在统一战线的视域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及其作用机制,需要阐明党的组织优势如何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统战动能,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30]]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始终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党拥有强大组织动员力的思想根基。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同统一战线中用以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基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时代以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下不懈奋斗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共识的凝聚就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民族复兴强烈的使命自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凝聚共识的前提基础,而严密的组织体系与高效的组织原则是保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现代化组织体系,在其组织体系内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31]]。这一组织优势作用于统一战线的具体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战部、人民政协等统战机构、组织,确保事关统一战线的各项决策和议题能够自上而下地有效传达。其二,各级统战组织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下,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程度地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由此,各级统战部门能够很好地形成合力,在不同层面有效地解决好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三)向内延伸: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优势挖掘统战潜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83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独特理论优势。这一理论优势作用于统一战线领域,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百余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32]],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理论品格,这是党能够不断推动统战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从客体层面看,在统一战线领域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就是勇于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守正创新,以科学的理论武器为指导,挖掘统一战线更深层次的力量。统一战线的立论基础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具体认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准确地判断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统一战线策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经历了从阶级联盟到政治联盟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党运用科学理论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果。在党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具体过程中,党的统战机构设置不断完善、统战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统战工作对象不断丰富、统战工作方式不断优化,统一战线合众力、集众智、调动社会力量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潜能的挖掘是党充分发挥理论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419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党对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内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向外拓展: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优势凝聚统战势能

文化具有凝心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3]]这一论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两个方面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党正是基于这两种文化基因,通过“两个结合”的文化创新方法,在统一战线工作领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在统一战线中充分发挥我们党独特的文化优势,是新时代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强大统战势能的精神保障。

党的政治优势赋能统一战线的文化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党内政治文化优势,以崇高的党内信仰文化、团结的党内组织文化、务实的党内行为文化和严密的党内制度文化[[34]]为新时代党的统战文化锚定方向。第二,以“两个结合”的文化创新方法优势赋能统一战线,为建设新时代统战文化提供方法论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的性质宗旨、中心任务、组织形式等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在推进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中,党通过“两个结合”的文化创新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经纬中汲取养分,缔造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标识性概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第三,发挥统战文化以文化人的显著优势,不断凝聚不同社会力量的思想共识。统战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了人们对统一战线的理解和认同,并进一步提供了将这一认同转化为行动的拓展空间。综上所述,党在统一战线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通过形成独特的统战文化达到了凝聚统战势能的目标。

四、以统一战线巩固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行动路向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过程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以统一战线巩固党的政治优势,必须在统一战线实践中全面把握政治优势,以统战制度创新夯实政治优势,以统战理论探索明确政治优势,以统战文化建设强化政治优势。

(一)前提基础:在统战工作实践中把握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35]]在此背景下,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前提,以全方位贯彻党的政治优势为主要抓手,以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价值旨归。

在统一战线中把握党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在统战工作实践中明确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优势、统战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优势和统战文化的包容团结优势,这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一,明确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之基。新时代以来,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彻底贯彻了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优势保障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二,明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因为党通过一系列机构改革重塑了统一战线的组织架构,并在其中彻底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机构改革为抓手、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力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实现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其三,明确党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优势是推进统战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向牵引。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是党立足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推进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优势赋予了统一战线鲜明的理论底色,统战理论创新的成功实践又反过来印证了党独特的理论优势。其四,明确党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优势是建设独特统战文化的底蕴支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从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辩证实践中汲取文化基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统战文化。统战文化作为统战实践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又进一步为增强人民群众的统战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

(二)持久根基:在统战制度创新中夯实政治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36]]。统一战线蕴含着团结与民主的辩证逻辑,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将统一战线明确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体现了统一战线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逻辑。

统一战线与党追求人民民主的历史相伴相随,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37]]。从统一战线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逻辑看,统一战线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个层面夯实了党的制度优势。其一,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统一战线以追求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为了落实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必须在统一战线内部明确核心领导力量。在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可以为统一战线提供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通过明确前进方向、优化组织运行方式有效提高统战效率,为统一战线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强保障。其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推进人民民主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各民主党派发挥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友党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彼此攻讦的弊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将多党合作的成功实践转化为制度性安排,激发了不同政治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活力,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意蕴。其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团结、民主是统一战线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致的追求。团结是实现民主的基础,民主是达成团结的方式,二者的辩证实践构成了统一战线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健全的底层逻辑。只有充分认识到团结和民主的耦合共生关系,以团结达成民主、以民主巩固团结[3],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人心和力量。“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38]]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制度、多层化发展,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

(三)方向牵引:在统战理论探索中明确政治优势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38],是党的理论优势作用于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党在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认识,这一理论认识又反过来巩固了党的理论优势。从逻辑关系上看,二者的共生互促关系表现为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从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理论体系,赋予了其全新内涵、拓展了其理论外延。其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统战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所使用的创新方法及其创新成果又反过来确证了党的理论优势。

首先,从理论关系上看,统一战线理论是党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于什么是统一战线、为什么要重视统一战线、如何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认识。统一战线理论认识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体现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蕴藏着理论创新的思想伟力。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从内容上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体系,赋予了其新的理论内涵。其次,党在理论创新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铸就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这一成功实践进一步确证了党的理论创新方法优势。百余年来,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科学地将“两个结合”等理论创新方法运用于统一战线理论之中。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统一战线理论,从性质与原则、结构与功能、目标与方法等不同维度回答了一系列实践性问题,有效推动了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精神支撑:在统战文化建设中强化政治优势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39]]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0]]。在党领导和推进统一战线过程中所凝结出的人文内核、精神特质、价值理念、优良传统和行为规范,构成了独特的统战文化,赋予了统一战线全新的文化力量。从功能价值上看,统战文化具有凝聚认同的重要作用,是以统一战线强化党的政治优势的精神支撑。

从统战文化的呈现形式看,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统战物质文化包括遗址故居、纪念场馆等具有统战历史与现实价值的建筑场所和图书、报刊等。统战精神文化包括党在统一战线中所秉持的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和党领导推进统一战线历程中所涌现出的英雄故事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统战制度文化则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所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其主要以法规、决议、条例等形式存在。其中,统战物质文化是最直观的统战文化形式,是统战精神文化和统战制度文化的有形载体,是具象的统战文化形态;统战精神文化和统战制度文化是对承载着统一战线意蕴的物质资源的提炼升华,是抽象的统战文化形态。统战文化强化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有两条作用路径。一是不断挖掘具有统战历史价值与统战实践价值的物质留存,不断拓宽寻找统战物质文化的路径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统战物质文化的存在空间,从而提升统战文化可感知性。二是将统战精神文化和统战制度文化融入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中,使“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等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统战话语。因此,在统战文化建设中强化党的政治优势,可从统战物质文化、统战精神文化和统战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拓展新时代统战文化的建设空间,使统战文化成为强化政治优势的精神支撑。

五、结语

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经由“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嵌入现代化强国整体架构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形态、中国人民的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治理的运转形态、中华民族的联结形态、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实践形态的多维团结结构[[41]]。在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叠加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发生了新变化,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新征程上,须在全面贯彻党的领导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做好统战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7.

[[2]] 尤权.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22(17):29-34.

[[3]] 汪仕凯.论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耦合共生[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5):1-14.

[[4]] 陈明明,杨东光.从阶级联盟到爱国者联盟: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4):1-12.

[[5]] 林华山,龚静阳.从统战话语到话语统战: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融通构建与图景展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6):126-144.

[[6]] 于安龙.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多维向度与辩证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8-50.

[[7]] 黄蓉生.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8-93+202.

[[8]] 任学丽.深刻理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8):58-63.

[[9]] 张晓辉.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J].党建研究,2021(4):36-38.

[[10]] 束赟.制度体系与政治优势:统一战线与国家制度关系的演变与张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4):67-73.

[[11]] 李俊.统一战线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逻辑及其优势[J].社会主义研究,2021(5):118-124.

[[12]] 王汉保.论统一战线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优势、作用及路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6):65-71.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

[[14]] 陈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转化——基于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22(6):67-75.

[[15]] 黄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五重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9):130-139.

[[1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5.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6.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64.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67.

[[22]] 王玉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及其实践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6-21.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2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15.

[[25]] 孙武安,杨帅杰.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J].学习与探索,2022(10):46-53+2.

[[26]] 陈红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J].浙江学刊,2024(2):14-23.

[[2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53.

[[28]]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

[[2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N].人民日报,2024-06-29(1).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

[[3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

[[3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4]] 郭建明.党内政治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优势[J].红旗文稿,2019(18):41.

[[35]] 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 王沪宁主持[N].人民日报,2023-12-30(2).

[[3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7.

[[37]] 樊士博,徐敏.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78-85.

[[3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0日)[N].人民日报,2024-09-21(2).

[[39]]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

[[40]] 蒋英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学理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25.

[[41]] 林华山,龚静阳,刘洢菡.多维团结:面向强国目标的统一战线历史方位与发展形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