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仓鼠”的出路
2024-12-07牛奥雯
我们在信息的洪流间浮沉,信息的过载让人来不及揣摩,就淹没在了新一轮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用“储存”代替“消化”,于是我们慢慢成为在囤积物的夹缝间生存的“电子仓鼠”。
在我看来,“电子仓鼠”是用“囤积”来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和情绪代偿,以填满内心无所适从的空虚,也给未来的另一个自我赋予希望。只不过常常画地为牢,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数字囤积癖”固然有外界原因,但更多源于人们内心的一种收藏本能,类似收藏邮票、手办一样。人们在网上看到合适的学习资源会保存,发现值得看的电影会先收藏……都是同种心理在作祟——以后说不定会有用。这是心理上的一种“错失焦虑”,人们对很多事物会抱有一种消极态度,不愿承受失去、错过带来的后果。源于内心对错过的害怕与排斥,我们选择时时刻刻关注重要事物,想竭尽所能地留下痕迹,将其保留。这种心理在无形中奴役和控制着我们的很多行为。我们用无限制的囤积行为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全的“堡垒”,从而寻求缺失的安全感。
同时,我们的内心存在着一个“理想自我”,并会尽己所能去靠近,而囤积资源是为了遇见那个未来的自己。人人都渴望向更高处攀登,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我驱动的学习意识。一些学习资源会唤起我们学习的欲望和对美好的向往。“存下来以后用”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理想自我”的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交叠。
“囤积物”的最终价值和作用取决于人,只有被利用了才算有了真正的价值。仓鼠囤食为了抵抗饥饿,是生存之需;而如今的“电子仓鼠”只是一味漫无目的地囤积却不懂如何利用,多少资源在无尽的等待中被遗忘,多少待办事项在未被执行的计划中沉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错失。空有“囤积”而缺失“消化”,想要获取实质性的成长和进步只能是痴人说梦、一纸空谈,而且徒增一事无成带来的空虚与焦虑。收藏时的热情终究被无数个“以后再说”消磨殆尽。英国学者托·富勒曾言:“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电子仓鼠”的囤积行为,而是囤积之后却不去利用和发挥资源真正的价值。
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要脱离“电子仓鼠”的身份,我们应回溯学习的本源,将学习变为动态过程。网络是鱼龙混杂的信息流和极端情绪的回收站,我们应着眼于优质资源去囤积“新答案”,再主动“消化”向上进取。去寻求“新问题”与“新分类”,学会整合与取舍,将浮于表面的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
成就更好的自我从来不是依靠“电子仓鼠”般无脑的囤积与无用的幻想,只有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才能给予我们可靠的底气和安全感,真正实现自我救赎。
指导教师:王德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