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艺辉 女人间的小事就是大事
2024-12-06周禾子
离电影上映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导演邵艺辉还在每天抠片子的英文字幕。比如一个男性角色以既深情又自恋的口吻说“爱我便是”,那种略带喜感的风味怎么才能在英文里准确地传递出来?邵艺辉对措辞、口音、气口这些与言语表达相关的细节特别在意,从《爱情神话》开始,她就喜欢让演员表演的时候把语速加快,不要有强烈的顿挫感,要更有生活中的丝滑感。而《好东西》是她第二次担任剪辑指导,演员断句的时长与节奏,她都会按帧去剪,边剪边反省自己在片场没有把控到最好,后期就会比较累。但是细节抠多了,邵艺辉X忖度,这样会不会显得自己特别事儿?如果大家都很满意,自己是不是就别再提意见了?但生咽下去,她又消化不了,最后还是得拉着大家一起改。
《爱情神话》的成功让邵艺辉只开心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是比“一事无成”时更加巨大的失落感,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情绪。创作与痛苦相互依附,邵艺辉把抑郁放进写作里,写了差不多一年,以一个抑郁症女生为主角,算是现在《好东西》里“小叶”的前身。但之后又全部推翻了。
“和我关系最亲近的一个女朋友那段时间经常陪我、住在我家,我生病的时候也是她一直在我身边。她当时在事业上也有一些困惑,我们两个互相取暖,互相给彼此能量。”邵艺辉喜欢用“女朋友”代替“闺蜜”“姐们儿”,后两者的词意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好像被附加了很多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邵艺辉个人表述时一个讲究的小细节。她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好东西》的灵感,于是一个女孩的故事变成了两个女孩的相处。
角色和剧情是虚构的,但有来自现实的投射:邵艺辉的妈妈对她的教育一直很自由宽松,爱夸她,说她是天才;送邵艺辉去北京电影学院报到的那天,妈妈在学校里转了一圈,回宿舍跟邵艺辉说,你是全校最漂亮的:在她毕业后不挣钱、没工作的时候,妈妈也只关心她缺不缺钱用……这些面都跟影片的女主角王铁梅很像。“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妈妈明明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里长大,过得很苦,甚至一说起小时候的事情眼泪就立马掉下来,但正因为这样,她希望我从小就能拥有很多快乐,要去‘变本加厉’地快乐。”妈妈的这种心态也在影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小叶身上有体现,小叶没有从原生家庭里得到足够的爱,却形成了温暖型人格,对铁梅母女和身边人都特别好,打心眼里好的那种。
邵艺辉喜欢写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故事,朋友也好,母女也好。她想在一个相对日常轻松的都市氛围下,多向人们展示女子间的事,不搞悲惨叙事,不搞沉重说教。“女人们强大又美好”,不容易快乐的邵艺辉,还会进行着让别人快乐的创作。
Qamp;A
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有什么特别讲究和注意的细节吗?
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我想表达或想传递的东西变成有意思的故事,它要好看、好玩,不能说教,这是主要的诉求。其实很多东西我都想说,有的不容易说出来,有的是一定要说。有的场合涉及到成人话题、离婚话题,这些场景我都需要保证小孩是不在场的,如果小孩本来是在场的,就要想办法把她支走。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管是什么性格,都有文明和素质的底线,不会孩子在场的情况下说不合时宜的话。
《好东西》的电影海报上,宋佳和钟楚曦饰演的两位女主角分别扮成了金斯伯格和弗里达,小孩扮成了梵高,这是否代表着角色本身各自向往成为的样子?
在电影里,她们三个人的cosplay只是作为蒙太奇的段落一闪而过,没有太多展开,有点像是现在学校里让孩子做的那种课业活动,也需要大人参与。形象上,因为我自己很崇拜金斯伯格,所以让宋佳扮她是我立刻就想到的。楚曦我希望她能扮一个对大众来说既通俗又不俗的女艺术家,其实历史上的女画家本来就不多,个人形象在大众印象里有辨识度的就更少了,所以最后就想到了弗里达。她对于爱情的追求跟小叶也比较像,会是小叶向往成为的那种人。小孩我本来也希望她能去cos-个女性形象,但后来觉得梵高也不错,相当于是她用调色盘画出来的这两个女性。
为何会选择宋佳和钟楚曦来扮演铁梅和小叶两位女主角?
王铁梅是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妈妈,快乐、潇洒,很多事情她都不当回事儿,整个人是向上的,跟传统、刻板印象相比就是那种“不像妈的妈”。加上我希望她是北方人,不要有南方口音,脸上有自然的岁月痕迹。同时拥有这些魅力,我马上就想到了宋佳老师。事实证明,除了她,没有人更适合,她给铁梅增色了太多。小叶最开始我塑造得比较丧,改了剧本之后变成了像小太阳一样去对别人好、很愿意提供情绪价值的那种女生,把自己失眠抑郁的一面藏起来了。最开始我对楚曦的印象是红毯上那种烈焰红唇的大女主,比较酷飒,还怕会不会跟宋佳撞型,但没想到她这次太给人惊喜了,不同于以往形象,努力抛掉了自己的美貌,演得很可爱灵动,但又让人心疼。某些地方的表演我有让她参考《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那种大大咧咧的、有点憨憨的、表情很丰富的女孩。
赵又廷扮演的“精通”女性主义的前夫,看到章宇饰演的鼓手老师在铁梅身边出现就容易应激,两位男士之间的火花很妙,贡献了很多笑点,你是如何选择他们两位来扮演的?

前夫的演员真的很难找,很多男演员都拒绝了,真的没人演,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演这样的角色。开始我是想找赵又廷老师来演小胡医生的,那种比较都市精英、擅长男女关系的角色。但是他看了剧本之后觉得前夫很有意思,他喜欢,所以我真的非常惊喜。章宇老师是我很早就确定下来的,因为鼓手老师小马这个角色不是普通的“年下小狗”,他有年轻男子的张力,他会去学习女性意识,也会很幼稚、有自己的小脾气,所以很难演。我也不希望前夫在跟这个角色竞争的时候,会显得他是在跟小男孩计较,年纪差不多最好。而且我也希望能让章宇老师演个都市题材里的角色,跟他之前的角色差异比较大。
影片里有一段蒙太奇令人印象深刻:小叶给小孩听很多录音素材,让她猜声音,小孩以为是泥石流、暴雨的声音,画面对应到其实是妈妈铁梅在收拾画笔、煎鸡蛋,—下就赋予了生活琐事更大的生命力,这样的创意是如何想出来的?
开始是一个出于效率的考量。一方面,我想展现小叶不只是个在台上唱歌的乐队主唱,她是有本职工作的,因为国内搞乐队的很多都不赚钱,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有了小叶是录音师的这个设定。但她在展现声音的时候画面该放什么,我想了很久,就联系到了我想展现的另一面: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对于做家务这件事都太看低了,好像觉得事业女性比全职主妇要高级,好像做家务不需要动用智慧。女性已经太习惯于这种无偿劳动,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的女性不管是什么收入水平、什么阶层,做无偿家务劳动都比男性多出很多时间。所以我觉得作为女人,咱们自己首先不应该去贬低这件事。这是一个成年人有义务去做的事,无论男女。过去我也以为很多大事才值得书写,现在我觉得这些家务小事儿就是大事儿,是构成我们人类生活的事儿,人类的历史长河都是一件件小事儿编织起来的。所以,我希望展现承担了很多无偿劳动的女人的伟大。
铁梅的女儿茉茉经常有让成年人一愣的“清醒发言”,你是否有意将小孩设定为是不受性别、社会观念约束的理想化的存在?也有人觉得她的发言过于成熟,这个度是怎么把握的?
的确是很成熟,说实话这毕竟不是现实主义题材,所以的确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只是通过拍摄和故事让看的人感觉趋近于一个真实世界。有一个设定是她从小就爱看书,眼睛都看得要近视了,而且她妈妈是一个知识分子,她会跟着看很多大人的书。我觉得爱看书的人是早熟的,会比较机智,所以成熟一些也正常。影片中铁梅家里的那些书都是“真书”,不是道具书,很多都是我去跟关系比较好的出版社借的,因为我对铁梅的身份和她过往的阅历想得很明确,所以她看的书我也很讲究。只要是镜头带到的,一定都是我看过一遍、觉得符合人物的书。光是拉这些书单就拉了很久,虽然可能最后很多镜头也没用上,但的确要考虑得很细致。
所以这次不光是导演、编剧、剪辑指导,美术道具也参与了。
对,不过导演本来就应该考虑这么多。包括书架上很多的小玩意儿、家里的毛绒玩具,有很多是我自己的。还有铁梅的一些衣服也是我在网上买的,因为我觉得她是个有幽默感的女性,她穿的那些文化衫应该能体现出来她这样的个性,所以我觉得与其去跟服装组的人描述,不如我自己直接买。而且那些衣服都很便宜,T恤也就二十多块钱。戏拍完了,我就把这些T恤再送给我的女朋友们。
现在也有电影会搞服装道具展,没想过把那些东西都留着日后办展用吗?
那我可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