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 改天换地兴伟业
2024-12-06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2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雇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这是他第一次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劳动。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至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土地改革的完成,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为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 本刊资料

4
婚姻法颁布实施
壮族妇女农兰英在结婚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在全社会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摄影 李仲魁/民族画报

5
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1952年7月1日,成渝(成都—重庆)铁路建成通车。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国产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线西起成都,东抵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西南地区10余万军民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条件极端艰苦、路料运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仅用两年时间便建成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四川、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刊资料

6
第一部宪法诞生
1954年6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恩和(左)向牧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胡和勒泰(右)与副社长斯德布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国家根本法基础。这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指明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奋斗的正确道路。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
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同其他与会国家一起,共同倡导形成“万隆精神”。通过这次会议,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会议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3年底提出后,其表述几经斟酌,直至1955年万隆会议才最后确定。 摄影 钱嗣杰/新华社

8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5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成立。到1965年,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一共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
在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考虑到我国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共中央决定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努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开始形成,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进步。 新华社 供图

9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在总装配线上组装。
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一五”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摄影 蔡尚雄/人民画报

10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
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摄影 陆永祯

11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这是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长江是连接中国东西部航运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也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上没有一座桥梁,所有北上南下的物资都要经船舶转运,而位于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来往铁路也因此中断。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提前两年竣工。大桥的建成有效地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也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刊资料

12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8年,朝鲜军民热烈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10月初,美军无视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危急关头,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支援。10月上旬,中共中央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朝鲜实现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陆续撤离朝鲜,至1958年10月,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到祖国。摄影 吕厚民

13
农奴翻身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第九互助组的翻身农奴。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命令,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60年底,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百万农奴实现翻身解放。2009年1月,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14
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
1966年,红旗渠一、二、三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
红旗渠工程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人工水利工程。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工程量相当于修筑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1965年4月5日,实现总干渠通水。1966年,红旗渠一、二、三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本刊资料



17
三线建设推进西部地区建设
1972年,建设中的襄渝铁路。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依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为三线。三线建设开始后,全国各地建设队伍陆续集中到三线地区,各种物资也源源不断运往内地。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上百余个,形成建设的高潮。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摄影 俎瑞亭


19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会上的中国代表席,左一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左二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的票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视觉中国 供图

20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庄则栋(左)将随身包里的一幅中国杭州织锦黄山风景画送给美国乒乓球队队员科恩。
1971年4月10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不仅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而且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为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因而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摄影 黄韬鹏/人民画报

21
高考制度恢复
1977年,北京市西城区第150中学的一个考场内,气氛肃静,考生们沉着而细致地答题。
1977年,“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中断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得到恢复。11月至12月,全国约570万人参加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织的统一考试,27.3万人被录取。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和社会风尚重新在社会上形成,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批人才开始得到有计划的培养。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22
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从左至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让科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次大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确立了一个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摄影 刘恩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