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中法宝的运行规则

2024-12-05赵运涛

读报参考 2024年34期

《西游记》中的法宝可谓琳琅满目,但法宝的设定并不随意,而是遵循特定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法宝的使用受到约束,从而增添了斗法的趣味,增强了故事的魅力。

语音密码

《西游记》中的不少法宝需要用咒语来控制,如芭蕉扇、幌金绳、紧箍儿等。这反映了古人认为语言、声音和法力密切相关的思维。古人相信,通过念诵特定的咒语,能够调动和操控超自然的力量。声音可以说是法力传输的一种方式,而咒语则是打开法力世界的钥匙。

咒语就像现代的语音密码,是一种独特的授权机制,决定了法宝的归属与效力。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为例,平时它可缩小放在口中,变大后则可扇灭八百里火焰山的火。要想启用它,需用左手拇指捻住扇柄上第七缕红丝并念诵咒语。为获得芭蕉扇的操作方法和密码,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口中套出咒语。这样的密码设定,不仅增添了法宝的神秘感,还引出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为故事增色不少。

收服红孩儿时,观音菩萨从袖里取出一个金箍儿,对孙悟空说,如来佛祖曾赐我“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给你戴了,禁箍儿用来对付守山大神(就是偷袈裟的黑熊精),这个金箍儿,本不舍得用,但现在看这个妖怪无礼,就用它来对付他吧。

于是,菩萨将箍儿迎风一晃,喊了一声“变”,金箍儿立刻变成五个箍儿,分别套在红孩儿的头上、手上和脚上。菩萨让孙悟空走远一点,准备念“金箍儿咒”。悟空很紧张,菩萨解释道,这不是对付你的“紧箍儿咒”,而是对付红孩儿的“金箍儿咒”。悟空这才放心。

这说明,“金紧禁”三箍儿虽功能相似,形状相似,但控制的语音密码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立的语音密码设定,使得每个法宝的使用更具精准性与限制性,避免了滥用,也增添了故事的复杂性。

触发机制

还有许多法宝需要特定的“触发机制”来激活其功能。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喊出目标的名字来“封印”对方,即我叫你的名字,你答应一声,就会被吸进去。这种触发机制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原始认识——名字与人的灵魂紧密相连,通过名字可以影响乃至控制他人。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保姆阿长给他讲的一个故事:旧时一个书生无意中回应了一个陌生人叫他名字,后被老和尚看出他脸上有妖气,认为他遇到了“美女蛇”。按照老和尚教他的办法做,方保无虞。保姆阿长给幼年鲁迅总结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古人对法宝操作方式的设定,背后往往有其文化逻辑。《西游记》中的这两个法宝是“升级款”,哪怕叫的是假名字,只要你答应了,也会被吸到容器里。孙悟空就吃了这个亏。这种触发设定赋予法宝类似于“定位”或“锁定”的功能,让法宝的使用更富仪式感与神秘色彩,使故事情景更加引人入胜。

大鹏金翅雕的“阴阳二气瓶”就像升级版的羊脂玉净瓶,有着更为复杂的触发机制:当被困者在瓶内保持沉默时,瓶内清凉如常,一旦发声,就会触发大火。被吸入瓶中的孙悟空话还没说完,瓶里就满是火焰。他捻着避火诀,毫不畏惧。不久,瓶里突然钻出四十条蛇来咬他。孙悟空挥动双手,把蛇抓住,将它们断成了八十段。没过多久,又有三条火龙冒出来,把他上下缠绕。无处逃脱的孙悟空被烧得脚踝发软,眼泪直流,幸得想起观音菩萨给他的法宝——三根救命毫毛,才最终得以解脱。

这种触发机制类似法宝的隐藏条件,让故事充满悬念和反转。

使用限制

在古典小说中,时间往往是法宝起效的关键因素,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游记》中,法宝“金铙”具有在封闭目标三天三夜后将其化为脓血的能力,而“紫金红葫芦”则在更短时间内(仅一时三刻)即可使被困之人化为血水。这种“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无形的紧迫感。

此外,《西游记》中,金箍儿、紧箍儿和禁箍儿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金箍儿是菩萨“未曾舍得与人”的,在三箍儿中威力最大,用于控制强大且桀骜不驯之人,如红孩儿;紧箍儿用于束缚脾气暴躁、心性不定之人,如孙悟空,所以“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禁箍儿则用于压制心存邪念、伤天害理之人,如黑熊精。这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和控制的分级理解——权力和约束应当根据目标的特点加以调整。这种法宝的分级控制设定,既让故事更加合理,也反映了古人对秩序的深刻理解。

此外,《西游记》中还有不少法宝存在传承和借用的情节,如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从太上老君那传承下来的,孙悟空找广目天王借过辟火罩儿,哪吒找真武大帝借用过皂雕旗,观音菩萨找托塔天王借过天罡刀等。这种传承与借用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力量的理解——力量不是个人独占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修为和道德来获得的。这种交往丰富了故事的戏剧性。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