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性表达: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
2024-12-05张雨静荷
[摘 要]近几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参与公共艺术研究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在景观设计营造中,作为小品的公共艺术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成为地区公园设计中的重点,在推行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展现出不俗的亮点。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河东成语典故园为例,在分析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尊重传统文化和人群互动,以雕塑作为媒介,通过定点分析、文献查询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成语典故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地域性联系;阐述了该园区的设计内容、设计理念、创作手法以及如何将成语典故巧妙地融入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中。同时探讨如何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以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研究河东成语典故园的在地性,为其他公共艺术的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 键 词]在地性;文化性;互动;河东成语典故园;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33-03
文献著录格式:张雨静荷.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性表达: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J].天工,2024(33):33-35.
在美化城市空间的同时,公共艺术也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脉络内涵,是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探寻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表达?河东成语典故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设计人员巧妙地将成语典故融入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这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河东成语典故园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感受文化、品味艺术、思索历史的绝佳场所,通过公共艺术在该地的地域性设计表达,让大家看到了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公共艺术在地性分析
公共艺术是指建筑、雕塑、壁画等公共空间中一切自由开放的艺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一些流动的、动态的、互动的、艺术的展现。将公共艺术品介入公园环境中,可以为其增加独特的视觉焦点。这些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内涵,成为公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地方。[1]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在景观设计中巧妙地融入富有地域性、文化性、互动性的设计元素,可以让公园在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也具有地域风情和为游客们带来欢乐与满足。[2]这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公园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新思路,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河东文化概述及公共艺术品现状
(一)河东文化概述
运城因地处黄河以东,史称“河东”,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晋南盆地黄河金三角流域。古代尧、舜、禹的活动区域和建都都在河东一带,因而沉淀了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3]。运城地区素有“河东文化”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丰厚的河东文化内涵为底蕴,以盐文化、关公文化、后土文化、家族文化、根祖文化为底蕴,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摇篮。河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谓居功至伟。黄帝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开展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不仅使黄帝稳稳地控制了河东盐池,而且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融为一体,他们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与炎帝的部落从此在河东盐池附近筑城,治所平阳、舜都蒲坂、尧都安邑等地都在此建成,独特历史文化终于在河东盐池形成了。
(二)河东地区的公共艺术品现状
河东的公共艺术品都分布在南风广场,如凤凰塑像、关帝庙的关公像、河东成语典故园的成语典故雕塑、盬街的典故雕塑(类似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等。运城,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在雕塑艺术方面呈现出一种相对传统的风貌。在运城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文化街区,雕塑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写实为主,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形态的逼真,仿佛将历史与文化凝固在每一尊雕塑之中。然而,在现代艺术潮流的影响下,运城的雕塑家还未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感的雕塑作品相对较少,缺乏创新和突破。这也让人们开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具有现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涌现。
三、公共艺术品的在地性设计
(一)河东成语典故园公共艺术品的地域性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要让城市融入自然。河东成语典故园是首个以成语典故为设计主线的公园,其规划布局主打点、线、面结合,融入了公共雕塑、互动装置、场景体验、小品景观等多元艺术手法。整个公园从一般展示到浅体验,再到深体验,层次分明,布局精心。公园的核心区域设在鸭子池湿地公园的主入口,并沿着道路景观向两侧进行带状延伸,形成独特的景观带。河东成语典故园,具有多种功能。在位置层面上彰显中条山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特色,在经济层面上拓展了该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打造知名旅游强市,推动运城市经济与文娱产业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园内展开成语典故雕塑设计,以历史人物和大事记为线索进行设计。如“皇天后土”,是黄帝传承炎帝之天下,夺取蚩尤氏盐池之资源,娶西陵氏女子嫘祖养蚕丝织,于汾阴圣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地母,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土地为本的农耕生态方式的确立。雕塑设计就是取黄帝和嫘祖两个人物,进行整体的抽象形体塑造,通过设计手法体现其在地性。《风陵娲皇》雕塑采用不锈钢镜面,通过不锈钢的高反光表现出“天”的元素,抽象出上古传说人物“女娲”的形体,通过炼石补天的壮举,表现出大地之母女娲以博大悲悯的胸怀为万物创造生存空间的神话故事,并且虚实结合[4]。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设计是一个集文化传承、景观设计、教育意义、可持续性、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通过深入挖掘河东地区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可以解读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途径,通过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展现,也可以得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作品案例分析
1.瞭望塔
瞭望塔(见图1)的设计灵感来自色彩斑斓、如梦如幻的咸水湖。设计师巧妙地运用钢架结构,再结合彩色玻璃幕墙,成功塑造出一个与盐湖景观完美融合的建筑作品。这座瞭望塔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更成为观赏盐湖美景的绝佳地点。钢架结构赋予了瞭望塔稳固与轻盈的双重特性,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美感。彩色玻璃幕墙的运用,则让瞭望塔与七彩盐湖的色彩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色彩斑斓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射下与盐湖交相辉映,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不胜收。
总之,这座瞭望塔不仅是一处观赏美景的绝佳场所,更是一个充分展示地域特性和设计巧思的建筑艺术品。
2.《千里姻缘一线牵》
(1)设计概念
《千里姻缘一线牵》雕塑(见图2)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化的表现手法,讲述的是爱情。
(2)设计构思
雕塑整体采用流线型设计,象征“一线”将两个遥远的“千里”之人紧密相连。雕塑的主体由两根优雅的曲线构成,仿佛是天上的月老用红线为有缘人牵线搭桥。这两根曲线在中部交汇,形成心形,寓意两颗心的紧密结合。
(3)材料选择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设计的轻盈与灵动,雕塑采用不锈钢作为主要材料。不锈钢的光泽和质感,能够赋予雕塑现代感,同时其耐久性和稳定性也保证了雕塑的长久保存。
(4)色彩运用
雕塑整体以银色为主,代表纯洁和永恒。在交汇的心形部分,可以巧妙地融入金色装饰,象征着爱情的珍贵与热烈。
总之,《千里姻缘一线牵》雕塑设计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永恒。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象征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3.《黄粱梦觉》
《黄粱梦觉》雕塑(见图3)的设计围绕“黄粱一梦”这一经典故事而展开,旨在通过艺术手段传达人生如梦、富贵虚幻的深刻寓意。
(1)设计灵感与背景
《黄粱梦觉》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小说《枕中记》中的“黄粱一梦”故事,讲述了卢生在梦中经历人生繁华,最终醒来发现一切如故,黄粱米饭都未煮熟,从而大彻大悟的故事。这一典故被广泛用于比喻虚幻的荣华富贵和短暂的人生,为雕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想象空间。
(2)雕塑造型
雕塑重点塑造了卢生的形象,刻画了他的表情和姿态。为了表现卢生梦中的繁华景象,雕塑周围或背景中融入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以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出现,与卢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故事的关键元素之一,黄粱米饭的出现会提醒观者故事的核心寓意。
(3)材质与色彩
雕塑采用石材设计而成。在色彩方面,根据设计理念和审美需求进行了搭配和运用,以营造出符合“黄粱一梦”主题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4)社会意义与价值
《黄粱梦觉》雕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了“黄粱一梦”的寓意和警示作用,引导人们珍惜现实、追求真实的人生。
综上所述,《黄粱梦觉》雕塑的设计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挑战的过程。设计者在深入理解了“黄粱一梦”典故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材质,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寓意和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它是文化园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吸引了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四、结论
在深入探讨了“通俗艺术中的地域表达: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后,我们不难发现,河东成语典故园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精湛、独到的艺术实践,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该园以成语典故为线索,将浓郁的河东历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于公共艺术之中,通过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示了独特的河东风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种区域性的表达,在丰富公共艺术内涵的同时,也为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考角度,即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性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域性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总之,河东成语典故园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它展现了公共艺术在地域性表达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地域性文化的宝贵机会。
参考文献:
[1]屈炳昊.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3):67.
[2]屈炳昊.从佛坪高铁站公共艺术作品《盼达》看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J].西北美术,2022(4):119-123.
[3]王安吉,马碧峰,杨铁梅,等.成语典故中的河东传统文化挖掘与研究[D].运城: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
[4]陈运玲,王晓梅,于海江.传播学视域下的河东文化外译翻译策略研究:以河东文化成语典故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6):71-74,88.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