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运动特长发展策略探讨

2024-12-05蒋潇勇

体育风尚 2024年18期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育应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学生兴趣培养与运动特长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学生运动兴趣、体能训练,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良好体质基础。由此,对小学体育兴趣培养与运动特长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小学生体育课程具体实施措施与运动特长发展要点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运动特长

一、引言

小学体育课程在教育阶段权重逐渐加大,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又能增强身体素质,是教学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长状态下,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及体育设施,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提供适宜的教学平台,并让学生运动特长获得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运动特长发展意义

(一)加强学生运动兴趣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运动器材及运动项目比较单一、乏味。例如:长跑、拉伸、跳绳等。这些项目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但由于教学方法以及设施的陈旧,并不能引起小学生运动兴趣,致使体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锻炼学生体魄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况促使下,即使教师通过增加锻炼时间、次数,以及施加运动强度,都不能达到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因而,体育课程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教师引领学生以“游戏化”“趣味化”“多样化”的活动项目,可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从思想深处发生改观,对“运动”重新拾起浓厚兴趣,从而不会再出现学生消极锻炼局面,加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激发学生兴趣喜好可以加强锻炼效果,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加强身心健康。体育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引以重视[1]。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学习之余提升身体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教学手段。体能增强需要长久坚持,并在日积月累下养成自主运动良好习惯。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为达到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年龄阶段兴趣喜好,以及心理发育程度,通过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课程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并愿为增强身体素质而长久坚持。

(三)改善学生心态

在以往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课程授课意义在于获取足够的考试成绩,致使学生在平日教学环节接受的,主要是来自考试内容项目训练。长此以往之下,学生运动兴趣逐渐降低,从积极主动转变为消极被动,失去了体育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若能将授课重点从考试内容转移到学生兴趣培养与运动特长发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运动动力,还可使其在运动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至此,学生对于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会由消极转变为积极态度,更愿意全身心投入运动之中,将体育课程视为提升自身能力、体质素养的良好方式,促使小学生达成坚持运动的体育意识。

三、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策略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处氛围,对教学质量起着直接作用。因而,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学生,不能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要对学生给予一定关怀,尊重学生思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通过交谈获取学生兴趣喜好,并要维护好学生相关权益。不仅如此,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对于学生中话少、自卑、不能融入群体的孩子,教师要与其进行亲切交流,在课上课下给予学生足够关心,促使学生积极向上。优质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体育教学的引路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与教师更好地沟通交流,培育体育运动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较小,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相对简单,其主要在于学生通过基础活动获得锻炼。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上课后讲解运动项目相关知识及动作要领,并示范具体操作技巧,其后会让学生在剩余课堂时间自主活动[2]。从实际教学学生活动方向可以看出,自主活动时间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并不会温故课堂知识,而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致使体育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意义。对此,教师应改变原有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运动项目实施科学教育方法,在教学环节增加多样性、丰富性的运动项目,以使学生在运动中产生兴趣,对学生身心健康给予切实帮助。此外,教学器材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因素。学校对于运动场地布置应加以关注,对体育运动器材要做好管理工作,发现问题设施及时更换,跟随时代脚步,积极对教学设施更新、优化,以免因为体育器材年久失修以及老化严重,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体造成危害。教师可将体育器材科学搭配,组合使用。例如:在跨越障碍比赛跑步项目中,教师可使用体操垫、跳绳、橡皮筋作为跑步路径上的障碍物,合理利用教学器材增加比赛难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从而将“教”“学”“练”的教育目标落实到位。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平衡、攀爬、爬越体育内容训练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体操凳上实操,进行前进、后退、单脚站立等活动项目,还可使用适宜小学生训练的体育器材,使其在体操凳上开展体操活动,以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体操运动员训练项目得到充分认识,促使学生对体操运动兴趣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运动习惯。此外,教师也可将体操凳视为平衡木使用,但在运动前,教师需提前在体操凳周围做好防护工作,可使用海绵垫铺设,防止学生因动作不协调从体操凳摔倒,威胁学生安全。平衡木可帮助学生锻炼平衡力,教师要以正确方法引导。可让学生在平衡木上维持单脚站立姿势不动,从简单到复杂动作的步骤推行,当学生熟练适应单脚站立姿势后,教师可将准备好的运动器材提供到学生手中,以使平衡训练活动有效开展。

(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生情感体验获得充分提升,才会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从而获得体育兴趣的成功培养。此外,情感体验亦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为使学生情感体验有效提升,教师在体育授课过程中,需采取科学、合理实施办法。体育课程教学,教师需将学生学习目标与实操贯通在一起,制定合理教学目标[3]。为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宗旨制定适宜、科学的教学目标,并按照不同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特长喜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教学目标。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需适当降低要求,以正确方式让学生在充足时间内自主锻炼,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其逐步跟上其他学生步伐。同时,教师需切实考虑学生内心情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导致学生长久达不到训练要求,自信心受到打击,继而影响体育活动兴趣培养,逐渐失去耐心;设置过低,会使运动进行过于简单,对学生自尊心有一定影响,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主要因素,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群体特性,科学、合理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体育学习兴趣提升。

四、小学体育运动特长发展策略

(一)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有效发展运动特长

学生运动特长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下逐渐形成的,不能过于着急。需通过漫长时间以及足够精力缓步前进,才能对学生体育技能及特长发挥起到作用。运动特长发展需要对体育技能知识了解、掌握,若仅依靠课堂时间往往达不到理想目标。由于运动技能是经过长久坚持训练而来,因而,教师需给予学生足够的训练强度与密度。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体育技能十足展现,控制好运动时长,以满足特长发展要求。体育课课外时间,教师应制定合理运动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方面体育运动项目,发起各类提升学生运动兴趣体育活动,通过实践强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为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学校需合理布置校园区域规划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训练场地以及良好运动设施。根据学校资源合理利用,为学生运动特长发展提供优质平台。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核心所在,因而,要切实发挥体能特长,将体育技能训练活动落实到位,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开展常态化训练

为有效实现小学生运动特长发展,需进行常态化运动训练。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体质特点,培养学生运动特长,在学生体力、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制定相应训练计划,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渠道[4]。例如:在体育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先进行热身运动,可通过让学生按照400-500m慢跑、蛙跳、鸭子走等训练方式,获得热身效果,激发运动情绪。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训练之中,教师可在课前召集学生,施展趣味体操运动,不仅可以增加热身环节学生兴趣,还可达到活动学生身体组织、部位目的。同时,体育课程常态化训练还需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根据调整每日训练内容、方法、运动强度、活动时间以及开展频率,合理制定训练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活动时间内得到足够的运动特长训练。例如:长绳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弹跳能力、反应能力,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可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需对学生体能指标加以熟悉,为阶段性体能训练目标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以作参考。因而,在体育课程训练获得一定成果后,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了解相应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能产生的影响,以便为下一阶段体能训练强度以及项目选择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百米冲刺跑步测试学生速度能力;以立定跳远、限时仰卧起坐等方式测试学生力量能力;通过一分钟跳绳、一千米跑步检测学生耐力。

(三)以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运动特长

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拥有较强的好胜心与表现欲望。因而,教师可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对学生运动积极性推动可以起到良好作用,并能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获取足够的竞技意识。教师可根据实际体育教学环境、学生年龄阶段,设计合理、科学的竞赛活动,以达到学生运动特长发展目的。例如:通过身体不同部位传、接球比赛竞技方式,提升学生对篮球触感,以触发学生对于篮球方面特长发挥,加强运动技巧。教师可制定“以头传、接球”“以前胸传、接球”“以手传、接球”等相应比赛规则,并在实际运动中纠正学生姿势偏差,给予正确指导,使学生获取有效的篮球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日后运动时以规范行为进行。此外,教师可利用竞赛活动引起学生注意力,培养体育兴趣,增强自身体质,为运动前做好充足准备。教师可指导学生正确开展放松身体、热身、拉筋等动作,预防学生在运动中由于不会辅助训练而产生运动损伤现象。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可以相互合作、监督,加深学生运动记忆,切实提升运动技能,以此达到运动特长有效发展。另外,竞赛活动开展还可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教师需对学生运动兴趣加以了解,根据学生特长喜好展开相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同时,促进运动特长发展,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可以获取足够的运动知识及技能训练。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举行“斗牛”比赛,以三人为一组,开展篮球赛竞技活动,教师需及时为学生错误动作加以指导,并通过打分制,引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对比赛开展更加积极主动。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搜索小学体育教学相关内容,择优选用,并制作成微课,与学生进行分享。让有着浓厚体育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的学生,得到良好发展途径,通过课外锻炼进一步增强体能,促进运动特长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观看、检索、阅读方向,选取运动项目重点知识环节讲解,强化学习内容,加深学生认知与学习效果。

五、结语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必备条件。对此,小学体育教师应意识到运动技能及兴趣培养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要积极引领学生发展运动特长,通过充满“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的整体体能、体魄得到健康发展。教师需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引导工作,科学、合理制定运动计划,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康京洲.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3,(04):127-129.

[2]赵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22):99-102.

[3]陈培恩.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J].新教师,2022,(10):83-84.

[4]黄远亮.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艺术,2022,(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