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2024-12-05李旭史春林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推进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成为促进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发展的新课题。目前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服务意识、管理制度、项目开发、协同合作及保障激励上的不足。对此,可通过弘扬志愿精神、完善管理机制、打造项目品牌、重视交流合作及健全激励机制等举措,促进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向着专业化、制度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辽宁省
注:本文受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弘扬雷锋精神,助力辽宁全面振兴”(项目编号:L19WTB006)资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此,2024年5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近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青年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先锋和主体力量。其中,高校志愿者队伍作为青年志愿者群体中的生力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与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扶贫救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既要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重要实践平台,又肩负着培养青年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必须向着专业化、制度化和特色化的方向推进。因此,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高要求。尽管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日趋科学化、系统化,但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服务意识不足,志愿动机单一;管理落实不足,缺少规范制度;项目开发不足,活动“短平快浅”;外延拓展不足,缺乏协同合作;人员保障不足,激励机制单一。对此,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应当不断探索新路径,让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弘扬志愿精神,提高服务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05H6luQJSFHz+v6m1Ntfr4cm4c4QJjqtjCLEtYInRww=神”。不同于其他志愿者组织,高校志愿者队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因此必须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志愿精神渗透进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与服务的全过程,让志愿者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感悟志愿精神、端正服务态度、增强责任担当;同时激发志愿者更高层次的服务动机,引导他们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回归公益初心。而且还要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属性,通过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主题实践、榜样宣传等途径,在校园里营造“崇尚奉献精神、尊重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增强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破除大学生心目中“志愿服务就是充当免费劳动力”的错误观念。可见,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要通过弘扬志愿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将自身打造成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织。
二、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指标体系
若想实现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重视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保证队伍有较好的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及贯彻执行能力。
第一,要完善志愿者队伍的准入准出制度。在准入环节,要规范招募程序、提高招募效率。招募前应明确队伍的招募要求及各部门的人员需求,使招募活动更具针对性;招募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报名者的真实动机、意志品质、价值观念、实践能力等指标进行全面考察,为志愿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在准出环节,要建立健全队伍的准出机制,及时清退态度消极、敷衍了事或出现重大过错的志愿者,保证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优质性。
第二,要加快建立起系统化培训机制。为此,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阶段性培训与持续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应始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让志愿者全面了解队伍的宗旨、信念与使命,明确自己的定位、责任与权利,树立正确的服务动机与服务理念。实践培训除了要提供教学培训、劳动培训、交流沟通技巧培训等帮助志愿者进行“业务扫盲”的技能培训以外,还应当开展实地考察及应急培训,带领志愿者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培养志愿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第三,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志愿者考核指标。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的考核指标不应局限于“出勤率”“服务时长”“服务天数”等易于量化的传统评价维度,还应当包括“服务难度”“服务质量”“协作能力”等不易量化的质性评价维度,以形成对志愿者的综合考察和客观评价。此外,还要单独对在工作中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志愿者进行额外加分,推动志愿服务的不断革新。四是要构建起常态化管理体系。如制订《志愿者章程》《志愿者考勤办法》《志愿者权责规定》等队内制度,使日常管理有章可循;同时利用大数据建立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数据库,汇集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志愿动机及个人特长等并形成电子档案,从整体上把握队伍情况、进行精细化的岗位设置;此外,还要设立志愿者意见反馈机制,打破志愿者队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志愿者能够亲身参与到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当中。
三、立足高校特色,打造项目品牌
若想保证志愿者队伍建设常态化、高水平发展,应当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管理与评价工作。
第一,在项目设计上,志愿者队伍应坚持以创新永葆志愿服务活力,结合辽宁高校办学特色与队伍自身特点挖掘创新点。如医科类高校志愿者可深入乡村街道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健康义诊和医疗帮扶;师范类高校志愿者可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线上教育服务和心理疏导;外语类高校志愿者可为国内外会议、论坛提供语言翻译、咨询引导;体育类高校志愿者可走进社区、企业讲授科学健身方法、宣传健康生活理念。此外,高校志愿者队伍要敢于走出校门,不断向外拓宽志愿服务对象及范围,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社区、街道或其他社会团体开展联动共建,设计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志愿项目。
第二,在项目管理上,志愿者队伍应在服务开展前对其项目特色、实施难度、预期成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调整与优化,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与效果。
第三,在项目评价上,志愿者队伍应在项目完成后对其开展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最终形成从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管理到评价、完善的良好循环,力求打造目标清晰、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志愿服务项目。
四、重视交流合作,推广先进经验
在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应当摒弃过去“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加强校际合作,为推动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聚合力、增活力、添动力。
第一,要创设友好交流的平台。如定期举行联席会议,邀请优秀队伍与先进个人分享管理模式、服务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要构建共同成长的平台。如定期邀请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开展集体培训活动,给予专业指导。
第三,要打造相互监督的平台。如各高校可按队伍数量比例选派志愿者代表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对辽宁省高校各大志愿者队伍的规章制度、服务情况等进行督察,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五、提升后勤保障,健全激励机制
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虽然应当秉持利他动机,但其合法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尤其是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支出主要依靠父母的高校志愿者群体来说,必要的保障更是不容忽视。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者队伍应将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作为盘活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既要促进有关保障精细化,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免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又要注重激励人性化,选择合理的激励方式与恰当的激励手段,在志愿服务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充分激发志愿者的内在驱动力,打破对志愿者“重使用”而“轻支持”的固有模式,使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人”。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