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电学之光
2024-12-05张红
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 2024年11期
1805年,一位名叫乔治的年轻人凭借出众的数学天赋踏进了德国埃尔朗根大学,但他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迷上了跳舞、滑冰和篮球.失望的父亲不得不放弃孩子的学业,将乔治送到了异国他乡自力更生.
乔治靠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维持生计,知耻而后勇的他一边任教一边自学,在二十二岁时便拿到了博士学位.尽管中学的工作稳定,但乔治深知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中学不具备科研条件,缺少设备,乔治便自己动手制作仪器;缺少资料,乔治便自寻渠道学习前沿的知识,为了验证关于电学的猜想,乔治进行了大量实验,但电流的不稳定导致结果并不理想.面对困难,乔治没有放弃,他改用温差电池作为电源,确保了电流的稳定性,又另辟蹊径,巧妙地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设计了电流扭秤,通过磁针的偏转角度来精确地测量电流,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无数次探索后,乔治在1826年公布了自己发现的关于电流、电阻、电动势的定律.然而,这一发现并未立即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有人认为这个定律过于简单而不足为信,有人甚至因为乔治只是中学教师而拒绝相信.真理是不会被埋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乔治提出的定律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这个定律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最终,44岁的乔治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誉满天下的他没有沉醉其中,而是选择坚守在教育与科研的岗位上继续奉献.
1854年,乔治抱病走上讲台,在讲课的过程中去世,享年65岁,十年后,英国科学促进会决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电阻的单位.没错,乔治便是我们熟知的科学家——乔治·西蒙·欧姆,他提出的那个定律,便是伟大的欧姆定律,欧姆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坚韧和勇气激励了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