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在即,家长别来帮倒忙
2024-12-05马志国
我曾受邀在某高中做了一次家庭教育心理讲座。
讲到考试焦虑,我问:“高考来临,家长和孩子比起来,实话实说,谁更焦虑?”回应几乎异口同声:“家长!”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当孩子要大考了,不论是期中考、期末考,还是中考、高考,家长普遍比孩子更焦虑。明明应该是家长为孩子服务,结果往往帮倒忙,加重了孩子的考试焦虑。
一、家长期望过高
典型案例
尤先生是个好爸爸,总怕妈妈工作不到位,临近高考,他亲自出马给女儿做工作。尤先生的策略是“激励”,不断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女儿:“你看你表哥,当年中考时天天学习到半夜,现在考上最好的高中。”“你看你表姐,高考前把那些试卷做了几十遍,人家现在考上某某重点大学……
心理解析
家长的期望过高,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尤先生的女儿告诉心理老师:“我爸从来不批评我,但是老拿我跟表哥表姐比。我知道,他是想激励我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可我一听他说起别人的事,感觉压力特别大。”
期望过高,注重比较,有时不会激励孩子上进,反而容易让孩子对自身评价过低,觉得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心理支招
家长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更重要的是,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就会给他们更多肯定、更多自信。
面临升学考试,家长正确评价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掌握的知识基本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家长把期望降下来,实事求是地甚至降格设定目标,会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考试,更好地临场发挥。
二、家长关注过度
典型案例
心理咨询中,刘女士告诉我:“每天晚上孩子学多晚,我就陪多晚,有时孩子学到半夜想先睡一小时,让我叫他起来继续学习,我根本不敢睡,生怕睡过头误了事儿。有时看到他累得趴在了桌子上,想让他就这样休息,可又想,他休息的这工夫,别人得看多少页,就只能把孩子叫醒。说心里话,我现在比孩子还紧张,结果孩子还不满意,觉得我在监视他。”
心理解析
每到大考前,为考试来咨询的案例都会增多,其中更多的是家长。常常是孩子还没怎么样,家长就先焦虑得受不了了。面临大考,孩子们的压力是难免的,考前复习可能过度疲劳,考场情绪可能过分紧张。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大考的过度关注引发的种种焦虑心态,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焦虑。
心理支招
作为家长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如果真爱您的孩子,就应该对孩子的大考来点平常心,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家长这样的心态也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把考试看淡,复习起来神清气爽,面对考试就能泰然处之。您能帮孩子多一分泰然处之,孩子在考场上就会多一分胜算。
三、家长管束过严
典型案例
一个女孩说:“到了毕业季,进家就像进了监狱,没有一丝自由,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禁止。一进家门,等着我的永远是刚搞到的模拟题。吃饭时,我想对父母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往往刚开头,就会被爸爸怼回去,质问我管那些有什么用,说就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得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我感觉天空都是黑色的,根本无法静心,更不可能专心,我经常拿着书,坐在那儿发呆。”
心理解析
面对大考,的确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干涉过多。有的家长忙着给孩子请家教,有的家长盲目给孩子买复习资料,有的家长甚至帮孩子制定复习计划,还有的家长每次考试,过度关注成绩和排名,对同学打电话的内容都要盘问彻底,生怕关键时刻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这样管束过严,使家庭成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孩子心理没有缓冲的时间,容易束缚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立。
心理支招
家长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孩子是考试的主角,家长只是配角。我们要相信,面对大考,孩子基本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学校老师有详尽的指导。家长所谓亲身体验或者搜集的方略,不是过时就是不切实际,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家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至于复习资料、计划之类的事情,更有老师来安排,家长不必瞎操心。
四、家长唠叨过多
典型案例
一个女孩给我看了妈妈写给她的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信里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过几天就要上战场了,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你不要嫌妈妈唠叨……”接下来,这位妈妈唠叨的所谓的“锦囊妙计”,不过是老生常谈:一是认真读题,二是认真做题,三是认真检查。女孩面对妈妈一封又一封信的轰炸,表示已经烦透了。
心理解析
考前家长的唠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说:某某平时成绩跟你差不多,你不能输给他,或者某某去年考上重点了,你要像他一样就好了。二是投射了家长焦虑心态。唠叨必然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导致孩子对家长反感,引发亲子矛盾,加重考试焦虑。
心理支招
家长朋友要练就一个功夫,即在孩子大考前,要管住自己的嘴。即便是表达关心,也要看好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不重复第二遍。
如果家长变唠叨为倾听就更棋高一着了。家长可以抽空带孩子散散步,和孩子聊聊天,如果孩子愿意诉说困难或压力,那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家长的信任,家长应该贡献出自己的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您想说话,那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五、家长保护过分
典型案例
章女士的女儿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章女士可谓如临大敌。她告诉我,为了给女儿增强营养,好吃好喝的东西大批往家里搬,还给女儿吊营养液(输液),这是她从“高人”那里学来的,据说能调节睡眠,保证大脑在考试时处于最佳状态。
心理解析
孩子要大考了,父母若过度关爱和保护,反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帮倒忙。先说睡吧,有些家长恐怕孩子考前睡不好误了事,盲目让孩子调整睡眠,刻意规定睡眠时间。孩子的生物钟被打乱,反而睡不好。再说吃,如今营养补剂五花八门,但是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些东西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家长花钱买了补品,有些孩子就会担心考不好对不起爸妈,这就是一种多余的心理负担。
心理支招
关于睡,家长如果告诉孩子:困就睡,不困就学。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如果考前确实睡不好,那也无所谓。孩子考前如果说没睡好,您该鼓励他挺起胸,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关于吃,家长别拿吃来吓唬孩子。孩子正静心复习中,父母一会儿送一份补品,一会儿递杯饮料,只会打扰孩子学习。到底该怎么做?就跟平常一样!孩子要大考了,家长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氛围,平平常常的临场心态。日后孩子会真心地感谢您:爸妈真懂我的心。
(作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