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着科创人生方向奔跑

2024-12-05谭迪熬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24年9期

常言道,只有当个体的追求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只有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

2024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的同时,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你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读到这封信,作为科创教育工作者,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更应有汇入这时代洪流的思考与行动。

深刻领悟把准方向

面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需求,面对人工智能对人力的取代、对创新的推动、对秩序的变更,我们的中小学生将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发展,发展什么;将来怎样生活,靠什么生活……面对这些深层次“拷问”,中小学科创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变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基,这是科创教育的本质。

IbE3BsRdwVXDt+Oz4ZbTdpTzrk35fdndZ+ytHPnqPiQ=

因此,当今的中小学科创教育绝不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实际上,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些是每位学生应对未来挑战都必须具备的。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这种良好的教育,使他们人人具有家国情怀、科学追求,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长为生命中最好的自己。

科学思考积极行动

每个学生都是由不同兴趣、风格、天赋和潜能构成的独特个体,促进每个个体发展自我的才能和潜力,根植红色科技创新基因,是当代科创教育人的使命。

我们应通过打造科创名师团队、构建科创特色课程、变革科创教育方式、完善科创教育机制等措施,不断推动科创教育的迭代升级,通过科学实践的教育和培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航科学梦想。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有可能帮助每一个人都拥有更强大的创造能力。人人都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向个性化的教育越来越迫切。而个性化培养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实现个人创新成长的最优化。

在科创教育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努力针对个体的差异,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既不让任何人“掉队”,又让他们实现独特的自我价值;通过对症出方子,采取“培优+辅弱”的双驱动策略,坚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提升弱科与弱项,保持强项和优势,达到弱科进步、强项更优的效果。特别是面对某个方面薄弱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责任到位的方式跟踪辅导,找问题、寻办法,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不断精进有所突破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我几乎认识每一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中间几乎没有一个考第一名的。”历史上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上学时甚至被划为“后进生”。

爱迪生读书屡屡补考,不得不退学回家,后来却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工科大学时,植物和法文不及格,因而名落孙山。迦罗华两次考大学都落榜,但他创立了群论。达尔文学数学、医学成绩平平,一摸到动植物就灵光焕发。有些人成不了科学家、发明家,但可以成为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等。

同班同学中,当初成绩好、后来碌碌无为的人并不少见,曾经因为成绩差而被奚落、最终却成了大才的也大有人在。要看到,所谓“后进生”都有自尊心,一位优秀的科创人才培育工程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自尊心转化为他们立志的内驱力,进而引导他们走上科创成长的道路。因此,我们应不断精进,努力成为这样的工程师,让自己和孩子们的人生都有所突破。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科创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每位学生朝着科创人生方向奔跑。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技与创新教育教研员,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