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审题小妙招
2024-12-04钟彩英
在教育的旅程中,我们常听到教师们在期末试卷分析时感叹:“学生又因未认真审题而失分!”我们是否细致地统计过,这种疏忽大意究竟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多少宝贵的分数?不计其数,一算之下,令人震惊。我曾目睹一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仅获得B等级,细究其因,无非是抄错数字、点错小数点,或是看错单位、遗漏条件等低级错误。若他能认真重做,这些题目本无一不能正确解答,这种失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据观察,几乎每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强调审题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因审题不周全而导致的错误,让他们深刻理解审题不仅是解题的起点,更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培养他们正确的审题态度,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他们的解题正确率定会显著提高。
那怎样才能做到认真审题,尽可能把会做的题都正确解答出来呢?
妙招一:一字不漏地读题
在解题的征途上,“一字不漏地读题”是通往正确答案的坚实基石。学生在提笔之前,必须细致地阅读每一道题目,确保对题意有准确的把握。若是在阅读题目时粗心大意,遗漏了关键信息,即便是原本能够解答的题目,也难免遭遇失分的厄运。以题目(一)为例,不同的文字表述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理解。题目(一)原文为:“长方形的长是6cm, 宽是4cm, 如果长增加到12cm, 宽不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了多少cm2?”某位学生的答案是:“12×4 = 48(cm2)”显然,这位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到”字,从而误解了题意,导致了丢分。如果能够一丝不苟地读题,注意到长方形的长是增加“到”12cm,而非增加“了”12cm,便能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即长方形增加后的总长为12cm,增加部分的长度为12-6=6cm,宽度保持不变,求增加部分的面积应该用6cm×4cm来解答。
妙招二:划出关键字词
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往往难以捕捉到关键点,导致读完题目后仍然对题意一知半解,甚至完全忽视了题目中的重要信息。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实用的策略:在读题时,用笔将关键的条件标记出来,或者用彩色笔圈出重点,这样的视觉提示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题意。以题目(二)为例,题目的表述稍有变化,便有学生答错,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题目的重要条件。题目(三)的内容是:“为筹备游园活动,李老师买了3种奖品,每种7个;王老师买了两种玩具,一种4个,另一种5个。(1)李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奖品?(2)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玩具?”学生在解答时,错误地将第二问与第一问混为一谈,导致第二问得出了错误的解答:4×5=20(个)。如果学生在审题时能够在关键信息处做上记号,就能帮助他们准确捕捉到题目的细微差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
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准确找到问题的核心,而且还能避免因误解题意而导致的错误。我们鼓励学生在解题时,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思考,用笔标记,用色彩区分,这样,他们解题的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妙招三:列表或画图整理条件
在面对条件繁多且错综复杂,或数量关系不明确的题目时,清晰地理顺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此时,列表法是一个极为有效的策略。将题目中所有已知的信息逐一列出,不仅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问题的结构,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逻辑和内在联系。对于需要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来辅助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得解题过程更加直观易懂。例如,题目(四):小红、小华、小青三人每天步行上学。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00米,小华家也是600米,而小青家则是660米。小红上学大约需要10分钟,小华和小青则各需12分钟。如果他们三人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前往青少宫,谁会最先到达?乍一看,此题信息量较大,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列表整理,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题目提供了每个人的步行路程和所需时间,要判断谁最先到达,关键在于比较他们的速度。通过列表整理,学生可以迅速把握题意,减轻解题时的负担,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从容。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