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024-12-04林斌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际关系日趋复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虽然这一群体具有活跃思维和广阔视野,但他们情绪敏感、抗压能力较弱。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中职生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中职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音乐的情感功能、疗愈作用与审美价值出发,探讨音乐教育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中职生;核心素养;音乐疗法 引言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递工具,更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音乐,学生可以找到情感的宣泄渠道,并在艺术的熏陶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深入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过渡期的心理特征
中职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寻求自我认同时,容易产生身份困惑。面对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需要同时处理学业、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青春期经历的情绪冲突主要源于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中职生在价值观、人生目标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社会人际关系等问题时,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心理挑战。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这些心理挑战,学校需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手段,而音乐教育则可以成为重要的心理调节工具。
2.情绪闭锁与心理压力
中职生常常难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闭锁使得负面情感逐渐累积,进而影响心理健康。面对学业压力和社会期望,他们很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增加。
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超过30%的中职生认为他们的负面情绪主要来源于家庭的高期望值和学业压力,而34.8%的学生表示,父母的行为方式常常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情感宣泄途径,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音乐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释放压抑的情感,缓解内心压力。
3.社会需求与心理困境
中职生的社会性需求不断增强,他们希望通过社会活动获得认同感,但由于情感控制力较弱,容易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陷入困境。这种社会适应上的不稳定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音乐通过集体活动,如合唱或乐队合作,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进而缓解人际交往中的困扰。
二、音乐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桥梁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具有跨越语言的独特能力。通过音乐,中职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无需担心语言的限制。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轻松愉快或深沉的音乐,引导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2.音乐的疗愈功能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音乐能够通过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来达到疗愈的效果。在心理学上,音乐通过与情绪的共鸣,帮助个体调节情感,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职生由于学业压力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常常处于高压状态。通过音乐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其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音乐疗法的一大特点是“同步性原则”,即通过与个体当前情绪相匹配的音乐,引导其逐渐进入一个更为积极和放松的情绪状态。对于焦虑和紧张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缓慢、低调的音乐,引导他们逐步平复内心的不安,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3.审美教育与心理健康
审美教育在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体验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通过感知美、理解美,促进心理的平衡与和谐。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的和谐美感,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在中职音乐教育中,通过聆听、演奏和欣赏音乐,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在与音乐的互动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心理的愉悦。
审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平衡。通过音乐的和谐美感,学生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音乐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在心理层面帮助他们找到情感的释放渠道。
三、音乐教育对中职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影响
1.情感认知与情绪调控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强调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手段,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控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逐渐学会理解情感、表达情感并适时调节情绪。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对压力,还能帮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例如,学生在聆听抒情乐曲时,能够通过音乐中的情感起伏,感受到其中的悲伤、喜悦、愤怒等多种情感。这种对情感的深度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情感状态,并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和调控。这种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2.审美素养与创造力提升
音乐教育不仅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审美素养的培养对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与创作,学生逐渐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演奏乐器、即兴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激发创造力。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并通过艺术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培养社会适应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音乐教育不仅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心理健康,还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中职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通过参与合唱、乐队等集体音乐活动,能够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与表演,这种合作过程不仅需要音乐技巧的支持,更需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通过这种互动,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有所帮助,也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四、提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的创新建议
1.个性化教学设计
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个性化的音乐教学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困扰。例如,对于焦虑型学生,可以采用舒缓的音乐进行心理调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参与更具节奏感的音乐活动。
2.融入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法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建议,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调整情绪。
3.建立跨学科合作
建议学校在音乐教育中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合作。音乐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应紧密协作,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情感支持。
4.利用现代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更直观地感受音乐对情绪的影响。这类技术可以增强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结语
音乐教育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通过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通过音乐疗法有效调节情绪。与此同时,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也展现了积极作用。通过个性化教学设计、音乐治疗的引入、跨学科合作和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效支持。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音乐教育将在中职学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2]魏玮.《论音乐教育与高中生心理健康》[M].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叶绝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4] 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5]吴越越.《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黄欢.《浅谈音乐和音乐审美意识》[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