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深度教学实践策略
2024-12-04卢小梅
纵观现行的统编版教材,小学六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其中一年级就选编了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全部课文的30%。初中三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显而易见,现行的语文教学指向《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立足于践行“文化自信”理念。教学中,课内紧扣核心,课外辅助课内,课内外相互联动,以“趣”为先,趣之所向,读写兴之,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传递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一、兴之所至,趣之所向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所教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成效也自然是最好的。
1.媒体引趣
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借助视频,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小学文言文大多为一个个的小故事,文言文视频中常以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故事。学生观看了视频,兴趣被激发,再回过头读一读文言文,为学习陌生化的语言做了铺垫。随着微课走进课堂这样一个新形势,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可谓冰消冻释。低年级的学习可以巧用文言文视频微课,降低学习的难度。课下亦能无数次播放,既有利于克服遗忘,又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高年级的学习,可以就文言文中的难点,做一个微课,既形象化突破,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下载和课文中相关的文言文视频,搜集编辑,分类别整合,有计划地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借助视频,突破视觉的限制,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每篇文言文的大概意思,重要词句、读音等要素,突出了要点,降低了难点。
2.活动增趣
孩童时代喜欢的事莫过于游戏。通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可以让文言文的学习充满乐趣。课堂上,可以开展“即兴朗读”“背诵”“讲文言文故事”等一系列比赛活动。课间可以进行文言文接龙活动。如学过《守株待兔》后,学生懂得了“有耕者”意为“有个耕种的人”,知道“者”是“的人”的意思。课间学生的接龙游戏就是对“者”的拓展运用。在游戏中,结合生活知识,进行思维扩散,学生一唱一和接龙道:“作者”——写作文章的人;“舞者”——跳舞的人;“编者”——编撰文稿的……找到了言语的规律,学生顿时觉得文言文“言之有趣”,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阅读其他的文言文,也想在其中找到相关的、可以接龙的词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着文言文言语的妙趣,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趣之所向,始于读中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文言的学习主要还是听觉的学习,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帮助学生通过耳朵去感知、去吸收,充分感受文言的节奏、音韵,可以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1.常读,读出文言之感
朗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接触文言文不深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明确字音和部分疑难字词的基础上,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学生能达到文通字顺,激发情趣。教师可推荐一些古文给学生阅读,如《让课文遇见小古文》《小学生古文100课》《小学生必背文言文100篇》。首先,选定一本古文,做到人人读通,大部分人读熟练。其次,做简单的读古诗文计划。利用早读、午读、课前预备,自己读、小组读、齐读,每周熟读2篇古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能越来越快地把一篇古文读通读顺。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音乐,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借助摇头晃脑等肢体语言,使其读得更有味;可以请优秀的同学范读,表扬鼓励,学生就越发喜欢读。长期读,自然能提升文言文语感,甚至能读出文言文具有韵味美和节奏美。
2.共读,读出文言之法
把共读的方法交给家长,每一周只需读一篇。每个家庭的做法大致如下:
首先孩子自读,家长观察他读的时候的表情和断句,判断孩子是否读懂。 然后让孩子给家长解释大意,大概能说清整体意思即可。接着,亲子间就古文后附带的注释、课后练习、习作背景等,选一感兴趣的话题,聊一聊。最后,让孩子大声朗读,家长给予评价,也可以亲子合作朗读。
三、读写兴之,回归文言
统编版教材注重培养、提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堂的学习展示,多以说、读、写为常见形式。学习文言文,把说、读、写运行其中,让学生在说、读、写的深度训练中体验成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拓展,悟出文言文之意
统编版小学课本上有很多名言警句,从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册)开始,在课本的“日积月累”部分,开始收录古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第一册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册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直延续到第十二册,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等。很多时候,学生会背诵,能默写,但对于这些名句相关的背景以及前因后果还未了解。教学时,教师出示这些名言的原文,不但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第十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其中有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学时,老师可以把岳飞的《满江红》原文分享给学生,学生了解到岳飞对时间的珍惜,也看到他决心重整山河、对君王忠心耿耿,震撼于他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随之,喜欢并愿意去读整篇原文。
2.敢说,说出文言之味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所谓“得意”只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任务,另一半“得言”同样重要。如一教师在教学《杨氏之子》揭题读题后,问学生:这是谁家的孩子?学生回答“是姓杨家的儿子。”教师又问:“姓杨家的儿子,用古文来说,是——”学生齐答:“杨氏之子!”通过一问一答,学生大概领悟了其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进行仿说练习,问:“如果姓李家的儿子,可称为——”,学生答:“李氏之子”“陈家的儿子——”,学生再答:“陈氏之子”。感悟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后,学生互相用这种方式称呼对方。又如课文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通过赏析理解,学生感悟其中的语言形式,也用这样的表达夸夸自己班的同学,有的说:“马氏子十二岁,甚帅气!”有的说“羊城黄氏之女十二岁,甚勤奋!”……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模仿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高雅的文言文,有点声怯,但又很想尝试。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文言文说一说,不仅使文言文的课堂趣味横生,学生也乐此不彼,喜欢在说话中带着“之乎者也”。
3.仿写,写出文言之味
要读准文言文已经很难,写文言文是不是更难?其实不一定。统编版小学安排的文言文,虽短小精炼,但故事性强,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行文也有一定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言文中言语的妙趣,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学生多读,自然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面铺开。又如《囊萤夜读》全文两句话,第一句中心句,后文则具体写车胤如何“恭勤不倦”。古人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学习中,或掌握文言文中介绍事物的特点,或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课文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模仿文言文的篇章形式,将文中人物、事物名称、动作行为等词语进行替换,依葫芦画瓢的形式,就可以写一个简单的文言文。学生的模仿过程,虽难以古今相融,但也能融会贯通,读起来,文绉绉,特别有创意。学生仿写的文言文面世后,比他们写的常态作文还惊喜,没想到这么高深的文言文,自己也能写出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深刻领悟文言文语言的精辟凝练,学生喜欢并乐于尝试用文言文来表达,久之,自然能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文言文距离现代遥远,教学中,以趣引领,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式,较好地激发学生读文言文地兴趣;读写兴之,在兴趣地驱使下,以“读—说—写”形式激活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成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获得,实现文言共生。正如李振春先生所言“让语言的根慢慢地伸进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注: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赏—写—评’随文练笔模式建构与实施”(项目编号:202312796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