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4-12-04李国琳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的现状

统编本中收录了革命传统类的文章有40多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革命时期典型的人物事迹和革命历史事件,当学生走进这些文本时,他们透过字里行间去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面,去想象那个浴血奋战的时代场景,但仅靠文字阅读,很难将普遍缺乏历史知识,缺乏文本拓展能力,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所了解到的革命时期人和事提升到对革命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的策略

(一)小学生认同革命文化应整体感受,完成其与历史的链接

1.先入为主,植入历史背景。比如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了,它仅仅是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但是我们更需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初步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与我们当下生活的联系。而后的《为人民服务》《七律·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集中体现着伟大领袖的情怀与担当,并从多个角度体现了革命领袖的革命精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精神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

2.浸润原则,巧用历史背景。中国的革命史孕育出了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中国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伟大领袖的事迹中,还体现在每一个革命战士的身上,这些革命历史中的小故事,小情节,小人物的背后同样是大英雄,真精神的体现,完成学生与这些故事的链接,是最大程度让学生接近革命历史,更近距离还原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场。

3.发展原则,挖掘历史背景。比如说《金色的鱼钩》中真正闪烁着的“光芒”是什么?这是课文内容赏析,但进一步去探究老班长的“鱼”该让还是不该让?让出去的是什么?;又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在分岔路口,五位壮士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选择的仅仅是一条路吗?最后有没有比跳崖更好的结束战斗的方式?

(二)小学生体悟革命文化应直观感受,完成其与文本的链接

1.以读文本的方式直观感受革命精神内容。比如说四上的《延安,我把你追寻》、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六上的《七律·长征》、六下的《为人民服务》,学生通过熟读这些文章,读出来的可都是情怀,学生也应在朗读优秀革命文化精神作品中得到熏陶,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2.以讲故事的形式直观感受革命人物事迹。比如四上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就很好地和该年段的学生成长特点紧密结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把握主要内容都可以为讲故事做好铺垫,由古至今,爱国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讲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让学生走进革命领袖的学习生活,“中华不振”立志向学,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一起讲。

3.以写梗概的样式直观感受革命历史事件。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六上的第二单元用点面结合的训练点带动了学生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优良作风,《七律·长征》中的“只等闲”,《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开国大典》的“庄严的宣告和雄伟的声音”,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梗概文本的切入点,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一直坚持在革命。

(三)小学生践行革命文化应知行合一,完成其与生活的链接

1.践行革命文化,做到知行合一。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除了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的故事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去走进革命文化,以切身的体验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2.学习革命精神,致敬革命英雄。比如学生可以拥有和《军神》刘伯承元帅一样的品质,可以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从课内自然链接到课外,虽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一一对应迁移,但耳濡目染则是知行合一的良好铺垫。

3.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教师应抓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线,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革命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可以通过固定的时间节点讲述红色故事,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链接相应的红色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演绎红色故事,站在三尺讲台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