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造型教学的学生核心素质培养实践

2024-12-04李松柏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创造型教学,是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从而构建物理概念、总结发现物理规律、掌握物理思想方法、认识物理器材装置等一种课堂设计模式,其特征是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实践探究,激发深度思维。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物理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功、功率之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2.重点难点。(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

3.学生分析。学生在本节前学习了滑轮、杠杆、斜面等一些简单机械,知道这些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学生还学习了功的概念,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计

1.物理情景的创设。我在本堂课的课堂引入,利用老教材(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的书本内容,再结合本校校情实际创设一个新的物理情景:我校体育馆综合楼建设工地上,有100N的沙子需要搬到三楼,请问你(同学们)有哪些方法把沙子运上去?

2.重要概念的理解。在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想法后(滑轮、滑轮组等),老师结合学生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点评后,再提问:请问在刚才提出的这些方法中,你最支持用哪一种方法?大部分学生均支持滑轮组方案,由此引入学生现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内容:(模拟搬沙子),组装一个滑轮组,让两位学生代表将200克的钩码匀速提升10cm,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钩码和绳子末端上升的距离。并计算以下两个物理量。(1)克服钩码重力需要做的功;(2)绳子末端(弹簧测力计)拉力实际所做的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功不相等?由此引出三个功的概念: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3.物理实验的设计。我在本节课堂教学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实验:(1)学生演示实验:滑轮组提升钩码,模拟建筑工地提升沙子,引出三个功的概念。学生分组实验(共12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组装一个滑轮装置将钩码提升10cm,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得到的12组数据形成不同的对照组,结合实验器材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本组实验与其他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三、教学反思

1.物理素质培养。(1)让学生回归于物理课堂的主体,老师变导师。在本节课中,老师以分步骤、分层次的小人物,引导学生去完成物理知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总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学习者。老师通过创建物理情景、实验现象、语言点评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导师”。(2)有效设计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物理规律。教学中流畅、递进、高效,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实验器材并分组、多媒体娴熟的操作与课堂紧密对接,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情、备实验。(3)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养。从课堂引入的情景创建,学生演示实验对“搬沙子上楼”进行模拟,让学生感受物理来自于生活,最终为社会实际服务。“机械效率”和“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探究”等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学生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动作操作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堂未高度开放。(1)指定所有的学生将钩码提升10cm。(2)实验器材的安排上,没有让学生去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多个滑轮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在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影响因素,未将实验中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纳入研究范围。

3.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在数据分析和结论归纳环节,未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和自我归纳。(2)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实际练习中的确定,学生未必十分清楚理解。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