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关注三聚焦”,用传统文化铸时代之魂

2024-12-04胡伟胜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遴选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作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现行的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遴选了约占30%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我们如何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开展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铸魂育人呢?笔者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关注课文内容,聚焦情感体验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捕捉他们的学习困惑和课文的“铸魂元素”,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跨度和情感距离,让学生把“铸魂元素”内化于心。

1.挖掘背景,拉近情感距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类的课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在课前的预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查阅和搜索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消除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让学生有效地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前,我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舍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初心,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赞美新中国、新社会的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结合资料,提高理解深度

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而言,引入资料是立竿见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梳理出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收集有关人物和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我引导学生从“少年强则国强”悟出了只有中国少年奋发向上,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然后,再让他们交流分享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增强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关注语言习得,聚焦人文素养

对美好道德品质的赞美和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歌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的最核心的价值,课文的语言也具有审美价值和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鉴赏,感受语言表达的巧妙,习得文本语言,提升人文素养。

1.品读细节,感悟人物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包括了古代诗词、神话传说、历史名人故事、民风民俗等内容。特别是历史名人故事,多以叙述为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要准确感受人物形象,最有效的方法是关注细节。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等描写,通过朗读感受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接着,再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感受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智者形象。

2.发现写法,感受表达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社会、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在品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握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例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时,引导学生对比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感受淘金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牛郎织女恬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领悟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感受作者用豪迈的口语倾吐浪漫理想的语言文字之美。

3.读写结合,亮丽语言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让这些可贵 “铸魂元素”植入他们的内心,有效可行的教学方式就是读写结合。如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伯牙鼓琴时除了“太山”“流水”外,心里还想到什么;在《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在做出巧妙对答后,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亮丽语言底色,感受语言文字传递的光辉之美。

三、关注阅读延伸,聚焦心灵成长

统编教材致力于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可以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拓展多篇或整本书阅读,延伸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以达到有效巩固认知的教学目的。

1.精讲单篇,带动多篇阅读

一篇带多篇阅读是近年倡导的深度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可以以文本的情感因素为主线,设计一篇带多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并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其一)》时,带出《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并对比阅读王维的《山中送别》。学习完三首诗后,教师可以这样结课:“诗中有景,诗中有情,诗中有志。同学们,玉壶冰心、皓月之心、耿耿丹心,将来不管我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忘记这三颗心。这三颗心,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拳拳的赤子之心!”从而让学习古诗的深度升华到铸魂育人的高度。

2.由扶到放,拓展整本阅读

阅读教学如果局限于现行的教材,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量过少,阅读面狭窄,难以开拓视野。教师可以利用现行的教材,引导学生把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自主阅读中,在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较为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如在教学完《刷子李》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的其他作品,从中感受清末天津市井生活和作者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3.延伸生活,滋养心灵成长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是统编教材的一大创新,强调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这为铸魂育人拓宽了领域。在教学完此类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学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主题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综上所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铸魂育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关注语言习得提升人文素养,关注阅读延伸获得催人向上的成长力量。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