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庭因素的初一学生良好同伴关系构建的实践与策略

2024-12-04李佳凤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摘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强调“要在全社会投入资金与力量作为保障,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要与人交往互动,与同伴的关系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支持对学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针对初一学生新入校的背景,分析家庭因素的角度(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学生良好同伴关系构建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家庭因素;构建良好同伴方式;实践;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一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转折期,随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友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支持与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情感的倾诉欲望异常强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初一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限制,容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意向外界,尤其是父母敞开心扉。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关系。

下面的案例改编自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个案(小彦为化名):

小彦今年13岁,在单亲家庭长大。小学阶段,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能大胆举手发言,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父母也不用过问,在老师们的眼里她是一个爱学习、爱生活、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在同学们的眼里她是一个可靠的小伙伴,深受师生喜欢。

到了初一,小彦开始住校。小彦经常打电话给妈妈,说休息不好,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电话里透露出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种种不满。周末回家经常发脾气,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从入学分班时的第3名下滑到班级的中等水平,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了。

寒假期间,妈妈陪小彦进行了身体检查,排除身体原因后,找了心理医生咨询。在医生的引导下,小彦慢慢说出了心声:上了初中,他感觉非常不适应。进入初中后,没有和好朋友分到同一个班,班主任风格跟小学班主任完全不一样,班级事务直接安排到个人,小彦很想跟班主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但沟通后,感觉班主任基本听不进去,非常失落,觉得不被重视。而且,由于小彦跟同班新同学相处时间短,校园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没能在班级找到一个玩伴,在学校里面好像做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似的,感到很孤独。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彦慢慢就不愿意跟任何人相处,他越来越不喜欢校园生活。

二、良好同伴关系对初一学生的重要作用

同伴也称同辈群体,他们活动范围大体相同,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互间关系平等,交往无拘束。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良好同伴关系促进孩子社会需求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的内驱力由不同层次的需求组成,其中归属感、爱和社会实现是人的重要社会需求。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重要的他人,获取父母的爱是孩子社会需求的主要来源;随着孩子进入初中学段,同伴好友逐渐替代父母成为交往的主要对象,在初一新环境中同伴的友谊、尊重和支持是孩子社会需求的主要来源。

2.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青少年社会技能发展

皮亚杰认为同伴间的合作与情感共鸣对于儿童在社交领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寄宿学校的初一新生而言,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能让青少年体验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快乐,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通过不断的社交实践,青少年的宽容度和共情能力也将得到增强,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沙利文强调,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阶段的初中生而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充分的人际交往能够为初中生提供积极的社交体验,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自我认知。相反,如果初中生遭到群体的排斥或拒绝,他们可能会遭受负面的社交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引发自卑情绪,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发展为严重的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通常被认为不受欢迎的孩子,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往技巧。相反,那些社交能力强、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孩子,更容易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三、影响孩子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他年长者在对幼儿的教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看法、态度和方式,依托良好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性等四种类型:放任型的父母投入较少时间陪伴,对孩子要求极为宽松,孩子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此类孩子抗挫折能力低,对父母的依赖性高;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规定,易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易形成自卑、顺从或者叛逆人格;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较为和善,尊重理解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但也有一定的原则要求。

2.父母婚姻质量

家庭是由亲子互动和夫妻互动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相互调节,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的婚姻质量和家庭功能能够提升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处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自身有更多的消极表征和不安人际感受,会增强个体在社交场合的不安全感,影响了其同伴接纳性和人际适应性。

3.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间的和谐氛围、亲密关系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成长起决定性作用,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成员间讲究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父母遇事会与长辈商讨,吸取长辈的人生智慧,长辈与孩子交流中要换位思考,听取孩子的意见,家庭氛围和谐愉悦,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孩子在言传身教中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学会理解和尊重,学会与人交往。

4.案例分析

小彦与妈妈相依为命,她的成长过程主要受到妈妈的照顾,妈妈放任的教养方式可能会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对于小彦来说,父母的及时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失,她可能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会影响到她在和睦、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小彦可能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进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遇到困难,不利于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父母巧引导,让孩子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父母要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这包括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在良好家庭氛围潜移默化下,孩子会习惯与人交往,这种与人交往的态度直接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要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爱、充满欢乐的地方,哪怕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会因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加快愈合的速度。

2.多与孩子对话,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沟通是与人交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3-6岁及8-9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多听故事、多复述故事,甚至可以通过编故事,让孩子们在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中,训练和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在空余时间,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为孩子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内容。

3.言传身教,让孩子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应多与孩子互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规则。父母在周末可以约好友回家,让孩子参与到招待好友的过程中:一起提前收拾房子、一起购买食品、沟通过程中让孩子在一旁进行观察,朋友离开后父母与孩子进行回顾和分析,让孩子逐渐明白并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法,并鼓励孩子将方法运用到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去。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愉悦的社交体验,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父母可通过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改善父母婚姻质量、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和言传身教等途径,助力孩子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