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意
2024-12-03车知儒
岁月悠悠,菊,绚烂着,在东篱深处。
立于僻静幽境,居于山林之间,菊高洁不争,遗世独立;身处车马喧嚣,生在声色之中,菊仍傲立,气节难折。纵观这世间,有多少人是菊,或孤高不争守气节,或永葆初心为国为民?又有多少人不如菊,或利欲熏心,或声色犬马?
古时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对着那藏于东篱深处的菊,垂眸深思,他将菊花缓缓采下,细细端详,菊的花瓣伸展着,自由而惬意。菊是否是上天最爱的造物?想必是的。即使抛开它秀美的花朵不谈,它笔挺的枝干也足以让人艳羡,更何况其“此花开后更无花”的坚韧,又更何况其“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气势?渊明放下那朵菊,悠然抬头,望见那山外青山。可叹,世间多少人能领略这山的清静,这菊的不争?
于是菊之隐逸就这样流传下来。“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是陶渊明成就了菊,还是菊成就了陶渊明?答案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时光匆匆,菊,摇曳着,在岁月深处的北海公园洋洋洒洒。
在地坛公园的深处、车辙起始的地方,史铁生的轮椅悄然碾过。或许地坛没有布满他的车辙,但一定布满了母亲惶急的脚印。
母亲,母亲!多年后,小说获奖后的史铁生深情地呼唤着。可年轻的他溺于再不能行走的苦痛中,心中只有自己巨大的痛,难以注意到母亲的哀伤与病痛。母亲为她自身的病痛而痛,又因为儿子的悲而悲。母亲所承受的苦痛,总是孩子的两倍。
但母亲总是奉献着,如菊一般圣洁。
她劝说史铁生去看北海的菊花,语声切切。她说可以去吃他小时候爱吃的豌豆黄,可以去当年的树下,说到他小时候一脚踏下一朵落花时,却忽地止住了声——她对这类字眼比史铁生自己都要敏感。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激动地出了门。谁知这一去,变成了永别。
人生入秋后,他悟了。妹妹推着他,去看了北海的菊花。菊花在风中傲然挺立,像母亲最深沉的爱。
光阴流转,菊,绽放着,在寻常人家中。
对门邻居是个爱花之人,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地摆在楼道里。梅枝、兰花、小盆的竹,琳琅满目,而最多的,是菊。白菊淡雅,伸展的花瓣似娉婷少女纤细的手指;红菊奔放,每一线高昂的花蕊都是怒放的激情;黄菊最为热烈,鹅黄的花瓣丝丝缕缕,层层叠叠,芳香四溢。
每次出门,总能在混合着皮革味道与机油味的楼道里嗅到几丝不同的芳香,来源自然是邻居门口的菊花。
偶尔见到邻居,对方总是在侍弄她门口的花,修剪,浇水,松土,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她总是衣着淡雅,简洁大方。看着她,我脑子里不自主跳出刚读到的“人淡如菊”。
或许是受菊香驱使,楼道里的杂物渐渐变少,出门也难闻到以往的皮革味与机油味,取而代之的是混着花香的清新空气。
菊生于秋之南国则何如?
公园办了花展,寻得空闲前往。这里,群芳擅天地,众卉亦不微。高的矮的,红的绿的,争奇斗艳。这其中最夺目的,是大片大片的菊海:她们竞相开放,一枝更比一枝高,一簇更比一簇繁;她们在秋风中快乐地摇曳,仿佛在为这片热土的奋斗者们摇旗、呐喊。
奋斗是深圳的底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菊生于隐者之心,是隐逸君子;长于深圳湾畔,便是奋发少年。
评点
文章开篇即以屈原和陶渊明的故事引出主题,通过他们对菊花的欣赏,体现出其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接着,作者巧妙地引入史铁生的故事,通过母亲与菊花的联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奉献精神。例子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文章语言优美,句式灵活多变,既有古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文的流畅。
文章在结构上还可以更加紧凑,部分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更加自然。此外,个别句子的表达还可以更加精炼,要避免冗长和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