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志趣何以致远
2024-12-03沈嫣吴瑶瑶潘萌萌吴宝王淑涨
【摘要】学术志趣是潜心学术、琢磨学问的动力之源。目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普遍面临学术志趣不高、学术目标定位不清、学术理想抱负不高等问题。文章基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对9所高校13名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基于目标定向的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模型显示,内部动机和外部驱动影响学术志趣的形成,通过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学术志趣持续作用于目标定向,促进回避目标定向转化为趋近目标定向。恰当的目标定向又对个体的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通过绩效反馈于学术志趣,由此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学术致远。总而言之,目标定向作为从志趣到致远的“桥梁”,有助于推动研究生在长期学术生涯中行稳致远,实现学术理想和自我成就。
【关键词】学术志趣;学术致远;人文社科类;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章编号】1003-8418(2024)12-0042-09
【文献标识码】A"【DOI】10.13236/j.cnki.jshe.2024.12.006
【作者简介】沈嫣(1982—),女,浙江嘉兴人,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博士生;吴瑶瑶(2000—),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潘萌萌(2001—),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吴宝(1979—),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淑涨(1981—),男,浙江平阳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员(通讯作者)。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这既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在研究生教育中,如果学术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术体魄”,那么学术志趣则是研究生培养的灵魂,是影响学术力提升的关键要素[2]。学术志趣是指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志向和兴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个性化有机结合[3]。进入新时代,如何树立“顶天立地”的学术志趣,引导在校研究生面向社会重大问题潜心研究,树立远大学术抱负,实现学术成就,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推出研究生教育改革新举措,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和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4]。
然而,现实显示,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基于2017年与2021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整体上有所下降[5]。当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情形,特别是高校人文社科类教育受到生源、师资、学术资源、学术氛围等诸多因素制约,研究生培养普遍面临学术志趣难以培育、培育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学术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学术理想抱负普遍不高、功利化学历教育倾向严重、教学科研脱离社会现实等。
目前,已有较多学者针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李勇等以“四类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定位,通过“七维度”的实践途径,有效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6]。涂宗财等构建了以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1+6”培养模式,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开展“6个1”创新实践活动,培育研究生的多维学术素养[7]。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培养研究仍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亟须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如何行稳致远,实现学术理想,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运用扎根分析方法,对13位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质性编码分析,以期归纳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学术抱负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自Dweck等人在1980年提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以来[8],该理论迅速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成为解释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业成就与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9]。1997年,Elliot正式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的概念,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学生在取得成就方面接近、参与和评价学业进展与成就的总体倾向性,其中包含了学习者试图达到目标成就的原因[10]。2001年,Elliot等人又对此进行深化,表示成就目标定向是心理行为在认知上的体现,与个体的能力和胜任水平密切相关[11]。我国学者王雁飞等也指出,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证明自身能力的一种内在认知特质[12]。
成就目标定向的一般分类方法包括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二分法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学习定向目标(也叫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13]。学习定向目标关注如何掌握任务本身,渴望获得能力的提升;而成绩目标关注的是通过与他人比较并超越他人来展示自己的能力[14]。三分法则是对二分法的改进,分为学习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5]。
值得关注的是四分法。2001年,根据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Andrew和Holly在原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2×2结构维度”的框架,把行为效价(趋近成功或避免失败)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或成绩目标定向)结合起来,认为个体在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时都会面临趋近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倾向[16](如表1所示)。学习趋近目标型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显著特征在于通过内在自我参照与比较机制,致力于深入掌握与全面理解学习知识与任务;学习回避目标型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模式聚焦于如何规避潜在的误解与失败,具体表现为倾向于回避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偏好那些自感能够胜任、风险较低的任务;成绩趋近型的学生,其核心学习动机深植于对超越同侪的渴望之中,他们尤为关注如何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彰显自身在学业成就与能力水平上的优越性;成绩回避目标类型的学生,其核心关注点聚焦于如何避免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与批评,以及如何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显得能力不足。研究指出,学习趋近目标是最为积极的成就目标定向,它基于成就需求和能力增长的发展理念,与多种适应性过程和结果密切相关,这种目标定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和学业成就取得。
综上,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演进历经了从“二分法”到更为精细的“四分法”的转变,体现了个体在参与特定活动时所秉持的多样化目的及其用以评判成功与否的多元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四分法”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验证与实际应用。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作为学术领域的一种内在动机,学术志趣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在学术领域设定更为长远和具体的目标,其强弱会影响个体在设定成就目标时的类型选择。具体而言,具备较强学术志趣的个体更可能倾向于设定学习目标(也称为掌握目标),他们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成绩或他人的认可。相反,学术志趣较弱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学术成绩、成果激励等)的影响,从而更倾向于设定成绩目标。学术志趣的培养是模糊可塑的过程,需要锚定目标定向,帮助学术志趣的快速形成。同时,学术志趣的变化也会影响目标定向,两者互相作用,促进个体发展。
此外,成就目标定向能够直接正向作用于学业成就。周炎根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预测性关联[17]。段肖阳等人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样验证了个人投入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18]。不仅如此,成就目标定向在学术成就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广泛而深入的验证,其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具体而言,成就目标定向作为研究生学术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不仅塑造了研究生的学习行为模式,还深刻影响其目标实现的过程与成效。这一心理定向机制促使研究生构建积极正向的学术态度,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与不懈追求,有效促进了学业质量的显著提升,并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为基础,利用“四分法”来深入了解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培养与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9所高校13名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受访者的学术志趣形成过程、职业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学术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展开。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出访谈内容中的关键信息,归纳出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志趣培养与学术致远实现的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
Glaz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将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紧密联结,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进而提炼出概念框架并建构理论[19]。具体而言,扎根理论基于过程性与互动性的原始资料,通过自下而上的描述、概念提炼及聚类分析,呈现出研究主题,并构建核心概念间逻辑关系的理论框架[20]。而深度访谈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旨在通过深入对话揭示某一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而生成大量文本资料[21]。利用扎根理论便于对文本资料进行比较和辨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与概念,进而构建反映社会现实的理论模型。
研究生如何通过学术活动的培育树立远大理想抱负,行稳致远?学术志趣在学术致远的过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需要深入挖掘。由于学界尚缺少针对该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需要采用探索性、理论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对其中的机制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范式,对学者的成长路径进行深度访谈和探索性分析。数据分析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的递进路径,逐步提取和归纳出核心概念和范畴。完成三级编码后,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9所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为访谈对象,其学术业绩成果斐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来说具有典型意义。访谈对象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在本领域内具有突出贡献,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等荣誉;二是担任研究生导师,具有研究生培养的深入思考与实践经验[22]。作为当前领域内拔尖人才的突出代表,他们同时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这一双重身份使得其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具有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培养经验。
本研究通过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形成了关于学术志趣和学术致远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基于目的性抽样原则,同时结合链锁式抽样和机遇式抽样对受访者进行一对一访谈,当访谈对象提供的观点达到信息饱和时结束访谈,一共访谈13人,受访者的具体基本情况详见表2。为便于后续访谈稿的转录与编码,在征询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并承诺访谈资料将严格保密。最终共收集737分钟的语音资料,形成了七万余字的初始语料库。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利用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根据扎根理论既定程序,对13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按照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步骤进行分析和归纳。当数据文本的归纳中不再产生新的概念和类别时,即达到理论饱和,具体步骤如下。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逐行编码和命名,界定相关概念的操作性过程。一级编码时,需要对获得的初始概念进行重新分类,对访谈材料逐字逐句检查、分解与编码,提炼范畴化信息。本文首先剔除原始资料中无效和含糊不清的表述,逐句编码将原始资料逐渐概念化和范畴化,通过比较、提问等策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最终抽象出了60个初始概念,合并同类项之后形成17个初始范畴。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通过理清故事线,对初始概念进一步提炼,筛选出更核心的概念,依据内在逻辑关系糅合成主范畴。本研究对第一阶段得到的17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和提炼,最终形成“内部动机”“外部驱动”“绩效反馈”“学术训练”等6个主范畴。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范畴及其逻辑关系的指引下,系统整合各主范畴,提炼出核心范畴的一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主范畴及其关系的对比分析,本文将“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确立为核心范畴。可将其理论解释架构描述为:学术志趣以内部动机和外部驱动为基础,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得到培养,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通过绩效反馈于学术志趣,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学术致远。编码过程见表3。完成三级编码后,本研究使用预留的4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未出现新的范畴与概念,范畴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即达到理论饱和状态。
四、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学术志趣:内部动机与外部驱动的交互影响
分析发现,学术志趣由个体内部动机和外部驱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学术志趣的内部动机是研究生从事学术工作的原始动力,科研成就动机越高,研究生的学术志趣水平也越高[23]。内部动机主要包括个体的学术热情、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规划等。从编码结果可以看出,学术热情是学术志趣产生的最直接内部要素。通过访谈对象的反馈,至少在博士阶段,受访者对学术研究都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例如,有受访者提到,“科研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T9),这种兴趣使得个体逐渐将学术融入日常生活。职业发展规划同样可以引领学术志趣的成长。大部分受访者将学术与职业发展融合,认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此外,受访者表示对于学术的更高追求也会促进自身学术志趣的成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微观层面就是企业问题,宏观层面希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助力”(T10)。
在外部驱动方面,无论是党建引领、重要他人还是学术氛围,对学者在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志趣培养均具有积极效能。访谈对象中的8位中共党员均表示党建引领对学术志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团队以及学生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党建引领能够让研究生把当前做的研究跟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样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品位会上升,为国立谋就不是一句空话”(T13)。其次,重要他人是指在学术过程中对个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导师、“学术大牛”等。每位受访者都提到了导师对他们学术志趣的引领性作用。“我的导师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新奇的思路,包括怎么做学术,怎么为人处事等”(T2);“导师是我的引路人,最初可能是学术上的引领,到后面还有生活、职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影响了我人生的走向”(T1)。此外,学术大牛和课题组成员等重要他人也会促进学术志趣的成长。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树立学术理想、提高学术志趣,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朋辈团体的学习氛围以及导师领导下的师门文化都是影响学术志趣的重要因素。有受访者表示,“身边的同学会营造紧密的学习社群,相互交流和鼓励,这种大环境也会激发我们学术研究的动力”(T3)。
在个体学术热情、职业发展规划和学术追求的内部动机影响下,个体积极投身学术活动,党建引领、重要他人、学术氛围等外部驱动则为个体提供了前进方向和必要的支持条件。二者的交互影响使得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得以培养。
(二)绩效反馈:确立学术自信和学术认同
在学术志趣得到培养后,研究生会随着对科学研究认识的加深而转变自身的目标定位,通过研究成果的正反馈,逐渐建立起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学术自信。积极正向的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信心与自我效能感,这成为他们“有信心选择将科研作为事业的重要动力”(T9)。不少受访者均提到“正反馈”一词(T1、T4、T8、T9)。正反馈是指在个体经过持续努力与投入后,研究工作如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明确进展,以及获得来自导师的认可与肯定,这些均作为正面评价回馈于个人努力。“如果有一篇文章录用或者课题中标,这种正反馈会使我有成就感,但如果一直是负反馈,其实对心态是有负面影响的”(T3)。可见,学术成果的反馈和激励会明显影响学术自信,阶段性的正反馈才能持续地使学生对学术研究保持热情。
在获得成果激励后,正反馈往往会促使研究生对学术研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术认同是学生对学术研究意义与价值的深刻认知与接纳,通过学习学术研究的范式,接受学术文化的熏陶,逐渐将学术研究的价值内化,形成学术自觉,并由此对学术共同体产生归属意识[24]。有受访者表示,“看到自己的学科研究有了理论价值,认识到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T5)。由此可见,学术认同是推动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25]。
(三)学术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和坚定学术志向
编码结果显示,受访者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了多维度多形式的学术训练,如英语训练、资政话语、学术交流、智库课题训练等,这些训练机制提高了其学术能力,坚定了其学术志向。在学术训练中,掌握好中、英文两种学术语言,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双语思维,学习到国外的先进观点和思想。受访者表示,“学术现在也在走向国际化,甚至国内国外的一些学术观点存在冲突,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让中国观点走向世界”(T2)。
在完成学术论文的同时,资政话语体系和智库课题也是一种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快速给出对策建议的训练方式。围绕“国家政事”提出“真知灼见”,使研究生真正地接触社会热点话题,为国立谋。“如果能够把学术和资政这两者打通,研究的问题肯定更接地气和更前沿”(T11)。有受访者表示,“学术论文是基于理论层面的贡献,资政话语则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推动社会发展”(T3)。资政话语和智库课题的双重项目制培养,能够支持研究生服务当下现实,提高学术志向,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学术发展:促进资源创造和学术动力
研究生学术发展是一个多维度且综合性的学术进程,涵盖了学术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学习技能的全面掌握、学术思维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及研究方法论的持续创新等方面[26]。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集资源创造性整合与学术内驱力发展于一体的复杂动态系统,它依赖于多样化的学术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术资源的多样性与高质量是科研成效的重要因素,包括资金、设备、数据、文献等硬件资源的投入,以及科研环境、合作网络、学术交流平台等软环境的优化。在取得一定的学术发展后,研究生个体所掌握的学术资源得到显著的丰富与拓展,这一过程内在地驱动了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构建。“学术影响力提升”是这一过程的直接体现(T10),不仅增强了研究者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还深刻激发了其个体层面的研究热情与创造力潜能,形成了一种正向激励的闭环。具体而言,“个人和团队的学术发展前景会更好,论文产出、课题研究会更有动力”(T5、T13),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T4)。这为研究者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推动其在科研实践中保持学术动力与创造力,在更高的学术层次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五)学术致远:追求学术传承和使命担当
学术致远是指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个体对学术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学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并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优秀学者受到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的影响,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最终实现学术理想。
本研究的受访者均担任研究生导师一职,肩负教育使命,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实现学术致远。多位受访者在访谈时均提到了“学术传承”(T4、T5、T9)。学术传承是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优秀的学术后继者。有受访者提到,“培养的多名毕业生都走上了科研这条路,接力传承我的学术研究方向”(T6),“把学术作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引领学术方向一直是我的使命”(T7)。师承关系对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传承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它更在于构建一个由师生携手共进的学术共同体[27],以此为纽带深刻而持久地延续学术的血脉。
在学术领域内,探索新知是众多学者实现学术理想的路径。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加强,学术领域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大数据时代里,我们要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社会问题和价值,就需要运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前沿领域”(T4)。现代社会产生的复杂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融合创新,从而开拓研究领域,为学术界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在此背景下,学者的使命与担当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内涵。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与探索者,更是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六)基于目标定向的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
在研究生个体实现学术致远目标的过程中,内部动机和外部驱动激发学术志趣,学术志趣作用于目标定向的形成,不同的目标定向促使个体开展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并通过绩效反馈(心理激励和成果激励)对学术志趣产生影响,新的学术志趣深化新的目标定向,促进回避目标定向转化为趋近目标定向,恰当的目标定向又对个体的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此往复循环,最终达到学术致远的自我实现。在这样不断的相互作用下,根据理论逻辑并结合以往研究的讨论,研究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循环网络,同时利用三级编码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学术成长模型中,见图1。
具体来看,目标定向在推动学术志趣实现学术致远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在学术训练的过程中,研究生尽力掌握和理解学习知识和学习任务,自身的进步和对学习知识的理解促使下一阶段更高目标的形成,这是学习趋近目标定向的过程;同时,学习趋近目标定向反映了个体对任务产生极大的兴趣倾向,会促使个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学术训练,使学术训练和学习目标定向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当训练受阻时,学术韧性不足的学生会回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选择自己可以完全胜任的任务,这是学习回避目标定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致远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多样化的学术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自信和学术认同,即成绩趋近目标定向的过程;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成功并展现自身能力而采取的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个体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更高的学术发展目标。而负向的学术发展可能会导致研究生产生挫败感,出现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如有访谈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过“倦怠期”,主要原因是“论文被拒,选题做不出来”(T2、T4、T13)、“想不到创新点”(T3),“达不到老师的预期”(T7)。当然,学术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研究生在面对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挫折时会选择放弃学术道路。但总体上,成就目标定向在研究生学术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够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还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具体而言,成就目标定向鼓励研究生关注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追求,明确学习动机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改善学习策略并提高研究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在学术领域行稳致远,实现学术理想。
五、对策建议
(一)贯彻科研思政,培养为国立谋的学术担当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将科研思政确立为塑造学术志趣的核心驱动力,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关键一环。这要求不断探索并实践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新型融合模式,将“正心铸魂”的核心理念深度嵌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与多维度之中。高校应秉持“大思政”的宏观视野,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教学、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多维度合作平台与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面渗透的育人生态,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效能。
在此过程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尤为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以及深入人心的志愿服务行动,促使研究生群体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与民众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使命感与奉献精神。同时,培养其“为国立谋”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决策素养,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勇于担当,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优化学术环境,构建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高校应深化彼此间的交流合作,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包容共进、创新驱动的学术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并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学术对话与思辨。通过精心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跨学科研讨会及高端论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交汇与思维碰撞,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索热忱与创新潜能。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将培养过程植根于地方特色,嵌入产业发展脉络,并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研究生深入社会肌理,开展社会调研与服务,实现校园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
推行“学术+智库+实践”三位一体的“三师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在研究生培养的选题确立、开题论证及成果答辩等关键环节,均需强化实践导向,确保研究内容贴近实际需求,提升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以理性引领实践,以实践深化理性”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大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经费支持力度,优化学术激励机制,确保研究生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图书资料及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其开展高质量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营造一个既鼓励理论探索又注重实践应用、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助力研究生群体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取得卓越成就,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坚持学高正范,打造厚学励志的学术团队
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应深刻认识到“导学团队”作为核心组织单元的重要性,超越传统“引传帮带”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学术支持网络。师门作为这一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其角色应被显著强化,以发挥其作为研究生学术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为此,高校需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策略以促进师门内部的良性互动与整体发展。
首先,建立科学的师门评比与激励机制是激发师门活力、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关键。通过设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体系,鼓励师门内部成员间的密切合作与知识共享,形成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的学术风气。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构建新型师生成长共同体,实现导学双方的深度融合与共振。在这一模式下,导师应扮演全方位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要在思想上启迪学生,激发其学术兴趣与追求,还要在学习方法、科研技能、生活指导、实践锻炼及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指导。同时,引入“360导学管家”理念,确保导学活动全面覆盖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形成稳定而有效的指导机制,促进研究生学术志趣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后,强调前辈与朋辈的榜样力量,实施“学术造星计划”。依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及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树立学术典范,通过“一届一典范,团队有榜样”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与进取精神。积极引导朋辈间相互激励与帮助,形成良好的学术竞争与合作氛围,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四)锚定长远目标,保持行稳致远的学术态度
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提出“求真致远”的培养目标,制定以学术致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为满足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应实施“一生一案”定制化培养方案,精心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确保每位研究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术轨道上稳步前行。同时,通过职业咨询、导师个性化指导等多元化途径,为研究生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与目标导向,明确其学术发展的航向与路径,助力其在纷繁复杂的学术领域中精准定位、行稳致远。
在此过程中,研究生本人需要展现出高度的自我驱动力与学术责任感。在学术道路上树立长远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实践,审慎地平衡短期功利性考量与长期学术价值追求,有效抵御社会浮躁风气对学术研究的侵扰,坚守学术净土。尤为关键的是,研究生们需要将科学探索的纯粹性、专业领域的价值追求与个人的内在志趣深度融合,通过主动构建并深化学术生活的内在意义,实现个人认知与实际行动的高度契合。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同时勇于探索个人成长与学术进步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不断促进自我超越与学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0-07-29)[2024-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陈洁.研究生学术力提升的活性要素与机制建构[J].江苏高教,2017(05):67-70.
[3]陆一,史静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影响学术志趣的教育因素探析——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5,36(05):38-47.
[4]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4):72-76.
[5]许丹东,沈文钦,陈洪捷.博士就业去向与择业心态——基于两次全国调查的对比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7):69-75.
[6]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等.“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20-26.
[7]涂宗财,肖子良,王辉,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1+6”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3):40-44.
[8][14]Dweck,C.S.,Leggett,E.L.ASocialCognitiveApproachtoMotivationand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Review,1988,95(02):256-273.
[9]王莉华,高源月.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3(03):26-34.
[10]Elliot,A.J.,Church,M.AHierarchicalModelofApproachandAvoidanceAchievementMotiva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mp;SocialPsychology,1997,72(01):218-232.
[11][16]ElliotAJ,McGregorHA.A2×2AchievementGoalFramework[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1,80(03):501-519.
[12]王雁飞,方俐洛,凌文辁.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认知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1(03):237-241.
[13]Dweck,CarolS.MotivationalProcessesAffectingLearn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86,41(10):1040.
[15]ElliotAJ.Integratingthe“Classic”and“Contemporary”ApproachestoAchievementMotivation:AHierarchicalModelofApproachandAvoidanceAchievementMotivation[J].AdvancesinMotivationandAchievement,1997,10:143-179.
[17]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1):194-197.
[18]段肖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个体—院校”双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2.
[19]BarneyG.Glaser,AnselmL.Strauss.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M].Chicago:AldinePublishingCompany.1967.
[2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2,333.
[21]孙晓娥.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6):87-92.
[22]徐玲,母小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素养:内涵、结构与作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2):24-31.
[23]刘博涵,赵璞,石智丹,等.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因素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6):35-41.
[24]刘璐璐,史静寰.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内涵与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1):131-140.
[25]张茜.以学术为志何以至——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2(08):84-92.
[26]黄兆信.大学创新体系的复杂性与“复杂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4(04):12-21.
[27]杨清.以“学术传承、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理念引领中文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03):24-3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1JZD057)。
FromAcademicIntereststoAcademicAmbition: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aGoal-orientedAcademicGrowthModelforGraduateStudent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ShenYan,WuYaoyao,PanMengmeng,WuBao,WangShuzhang
Abstract:Academicinterestisthesourceofaperson'smotivationtoconcentrateonacademicpursuits.Atpresent,graduatestudentsin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aregenerallyfacedwithproblemssuchaslowacademicinterest,unclearacademicgoalsandlowacademicideals.Basedonthetheoryofachievementandgoalorientation,thispaperadoptsqualitativeanalysismethodtointerview13outstandingscholarsin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in9localuniversities,andsummarizestheacademicgrowthmodelforgraduatestudentstomovefrominteresttoambition.Themodelshowsthatinternalmotivationandexternaldriveaffecttheformationofacademicinterest.Throughacademictrainingandacademicdevelopment,academicinterestcontinuestoactongoalorientation,promotingthetransformationfromavoidinggoalorientationtoapproachinggoalorientation.Propergoalorientationonceagain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forindividualacademictrainingandacademicdevelopment,andfeedsbacktoacademicintereststhroughperformance,whichwillcontinuetocyclebackandforthandeventuallyachieveacademicgoals.Inaword,goalorientation,asa\"bridge\"fromintereststoambitions,ishelpfultopromotegraduatestudentstobesteadyandpromisingintheirlong-termacademiccareerandrealizetheiracademicidealsandself-achievement.
Keywords:academicinterests;academicambition;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achievementandgoalorientationtheory
(责任编辑沈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