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的梧桐树,招来四川的金凤凰
2024-12-03三三
“突突突突……”轰鸣声越来越大,王北四操纵着红色拖拉机,缓慢驶进玉米田。
从前,她是妆容讲究的北京白领。现在,她很少化妆,在田间晒得黝黑。七月的木耳,八九月的玉米、辣椒,十月的黄豆、大米,东北的丰收季从夏天开始,她必须和时间赛跑,和越来越早下山的太阳赛跑,赶在盛大的丰收季结束前,将森林里、田野里一茬茬丰收的作物送出伊春。
北四,从四川到东北
秋收前,王北四出了趟远门。
在黑龙江伊春,村里的老婆婆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聚到一起,着急赶工,将老玉米一粒粒剥离,再粘在一起。她们决定趁着她去外地参会,偷偷为她即将开业的工厂准备份礼物,这也是她们最想说出口的感谢。
伊春的梧桐树,招来了四川的金凤凰——那是块巨大的牌匾。字的两端,还有两支用玉米拼出的麦穗,成熟的麦穗代表着眼下的丰收,也代表着东北媳妇王北四给伊春带来的更可喜的丰收。
村里没人不知道王北四,东北的北,四川的四。来伊春两年,她成了这里的幸福乡村带头人。村里的人,因为这个姑娘,对生活、对秋收都有了更多盼头。
王北四属于这里,爽朗的笑声,麻利的动作,以及张嘴再地道不过的东北“大碴子”味儿。听王北四说话,你常常会忘了她是个地道的川妹子,更难想象,她曾是个每天6点早起赶早高峰地铁的北漂白领。
2015年,27岁的王北四决定离开四川,北上工作。她自小向往大城市,可来到北京才发现,这里生活节奏极快,工作强度大。在北京的7年,即便怀孕生子前,她的工作也始终在继续。
女儿出生后,她短暂停下过一年。可躺平带来的不是轻松快乐,而是焦虑。老公的事业蒸蒸日上,身边的朋友都在进步,她却留在当下,以家庭为圆心转个不停。
直到2022年夏天,她带着女儿小米周回东北伊春的老家避暑。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和日渐老去的公婆,她决定记录下公婆、孩子的日常生活。
王北四出生于农村,熟悉这里的一切。她喊来弟弟,举起手机,以“王北四在东北”的名字,在短视频平台上尝试更新。姐弟两人,一人出镜,一人拍摄,拍完后,王北四再用一天时间完成所有后期。记录婆媳日常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两百万。
穿上花棉袄的四川姑娘,快速融入了天高地广的东北。她架起铁锅,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炖鹅、杀猪菜下一刻便出现在眼前。鸡鸭鱼肉和超大只的肘子存入冰桶,用冰块搭建的冰屋里,四川火锅已经就位。当牛油下锅,花椒、辣椒烹出的香味几乎沿着网线,飘出屏幕,打开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味蕾。跟着她的视频,天南地北的网友仿佛也共同经历了这场东北的冬日庆典。
王北四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被越来越多人看到时,她越发迫切地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她的视频以美食为主,但主要是美食背后的三农,包括伊春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今年5月1日,伊春刚回暖,她立刻穿上工装,喊着全家帮忙。种过辣椒的公公拿起锄头,同村的亲戚赶来搭棚、下种,争取让10万粒辣椒种子在5月上旬全部下地。
与南方不同,东北的5月,春耕才刚刚开始。早一天晚一天,对秋收影响很大。在伊春两年,她已逐渐了解了这里有关节气、农耕的一切,并学会和自然争分夺秒,育苗、种地。
至于这些辣椒种子,都来自王北四的家乡四川,由她年初回家时带回,也是她自制牛肉酱的重要原材料。她事无巨细地记录辣椒在黑土上,如何从落地、破土直到秋日丰收、上桌,期待着这批四川的种子能在东北迸发出新的生命。
屏幕外,无数粉丝和王北四一样,盼着10万粒辣椒种子的落地生根。
选择背后的他们
在伊春,一天的时间可以无限拉长。这里日出很早,随着太阳直射光线从赤道北移,凌晨3点,伊春的天已蒙蒙亮。3点一过,漫天的红色朝霞就拂过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远处高低错落的群山。
种植玉米、大豆的老人早已在田中锄草、松土。在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平原,他们除除草、松松土,庄稼就可以长得很好。种植木耳的菌农则已结伴出发,搭车穿越溪流、田野,赶往森林脚下的木耳田。
伊春有着83.3%的森林覆盖率,这里的木耳长在林边,以山泉水灌溉。和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一样,有着黑土地的加持,无需施肥和农药,也能长得比普通木耳更为肉厚适口。
可王北四兴致勃勃地种下一整片木耳,事无巨细地记录它从春种到夏收的全过程,却在迎来丰收时,被现实泼了盆冷水。
伊春地理位置太偏,农作物不方便运输和销售。外来的商人将价格压到很低,低到菌农如果把木耳卖出去,甚至收不回成本。王北四向村里其他菌农打听才知道,大家都遇到过同样的难题。
种植了一轮木耳的王北四,太明白背后的艰辛。培育木耳的许多准备从冬天开始,用祚木屑、麦麸做菌袋,等到合适的季节再接菌,放培育室培育后运往森林下地播种,接天然水。而对于种木耳新手王北四来说,步骤还要再提前几步,从森林采木耳、培育菌丝开始。
辛苦大半年,一茬茬木耳,便是当地菌农们一整年的收成和生活指望。不相识的种木耳老人问她:“你有流量,能不能帮我卖一卖?”
直到现在,王北四还是常常想起老人那双又亮又诚恳的眼睛。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为伊春的农民们做点什么,尽自己所能,让土地长出来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到,并走向更远处。
2023年,她初次尝试助农,和同事一起走遍了伊春大大小小的种木耳农户,收走了他们手中符合品质的头茬木耳。利用账号@王北四在东北的影响力,王北四呼朋唤友,帮助当地菌农,售出了十多万斤木耳。那时,她的粉丝才不过30万。
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量自此快速增长。
老铁们没理由不相信她。他们看着王北四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看着她农忙时四五点出发,赶去森林脚下照顾木耳,在田里打理玉米黄豆;看着她将那10万粒四川辣椒种子,落地生根、抽芽。
看到王北四公公的衣服破了,有粉丝坚持要寄件衣服过来。他给出的理由,王北四无法拒绝:“我是电业局的,我们的衣服特别耐磨,特别扛脏。”
如果说,他们还有什么不满,大概只有庄稼成熟得太慢,他们需要数着日子,耐心等待秋收。“北四姐姐,我怀孕在山东,特别想吃那个味道,姐姐可以看看我吗?我可以跟你交换特产。”远嫁山东的四川女孩等不及那么久,早早给王北四留言,想以物换物。
这并非个例,王北四早期出现在视频里的自制四川辣椒牛肉酱,让许多人垂涎不已,纷纷留言评论,反向催她带货。最初,她为了回馈大家,做了几锅,从后台一条条去收集老铁们的地址,前前后后免费送出去5000多瓶。牛肉酱之外,她还买下当地高品质的南瓜、黄豆作为福利赠送。收到礼物的人自发回到评论区给出好评。后来,人人催着王北四上链接。
王北四尽力给老铁们记录着她的生活,每天的评论总是回复到上限。与此同时,老铁们也打心底里相信着王北四。这份信任让她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今年5月,王北四开启带货首秀。她担心人气不高,更担心大家不支持她带货。意料之外,预热视频后,评论区清一色的支持期待。
9月,村里的老婆婆们忙着为王北四准备秘密礼物时,她已作为年度影响力创作者参加快手的光合创作者大会。日复一日地陪伴和用心投入,让她有了200多万粉丝,他们彼此信任,亲如家人。“家人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记录生活到给大家推荐好产品,我准备了整整一年,为的就是让粉丝更信任我们。”
她的真实和投入,许多老铁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信任让王北四的小黄车和直播间里,开始装载更多木耳、玉米等来自伊春的优质农产品。
让土地上的作物走出去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
回东北两年,王北四黑了、腰弯了,素面朝天鲜少化妆,还不满40岁,已经长出满头白发。偶尔遇到过去的朋友,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几乎认不出她。
对王北四来说,这是再忙碌不过的两年,随着日出日落和四季更替的劳作、休息,她夜里12点前没合过眼,没有一个完整的假期。可她从不后悔,因为这同样是再充实不过的两年。
黑土地让她的所有努力都有了回响。从木耳、黄豆、玉米到特制的牛肉酱,王北四开始种植和推广更多当地农产品。而从种植到售卖,每一个环节又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
王北四在伊春收购头茬黑木耳,每斤价格比外来商人高一块钱左右。她承包的木耳田、玉米地,让越来越多菌农、农民多了份收入。每当直播开始,从包装到运输,整个村子都能忙起来。村里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赋闲在家的老人,如今有了个领工资的去处。
为了更好地推广当地农产品,今年王北四决定搭上过往收入,在伊春投资建厂,把产品品质把控在自己手里。
9月8日,王北四6万平方米的工厂开业,村里婆婆们送来了秘密准备的礼物。开业当天的直播间,牛肉酱的评论再次刷屏。直播间外的工厂大门已经打开,自制牛肉酱、木耳等农产品一车车出发,源源不断从东北运往全国各地。
这一天,王北四的专场直播达到了890多万元成交额,伊春木耳单品销售额达188万元。
她始终记得第一次经历东北的秋收,广袤的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金色玉米穗随风起舞。盛大的丰收场面,她只能用宏伟和震撼来形容。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将这片黑土地上的优质作物让更多人看见。
接下来,玉米、黄豆马上要丰收了。她想试着将当地玉米、黄豆榨的油统统运进工厂,运出东北。这样的丰收季,才不会辜负农民们辛苦的一年。
王北四还在摸索着成长,但她的努力、勇气,已经给了身边无数年轻新农人尝试的底气。农村的改变和振兴,正在这一点点的尝试里酝酿、发生。
摘自“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