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澄迈医道: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2024-12-03艾前进赖积锦王蕾

时代报告 2024年10期

自贸港春意盎然,澄迈县活力迸发。海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蹄疾步稳打造海南自贸港的同时,围绕“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全面打造医疗保障健康岛,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健康生活中增强感受度。

一切为了澄迈人民的健康,让“长寿之乡”的群众有“医靠”。澄迈县委、县政府重视人民健康,给人民医院投资4亿多元新建综合医疗大楼等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装备,要求做到“小病不出县,让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近几年来,澄迈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邢隆、院长梁林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以精诚之心、质朴民心和医者仁心办医治院,引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技术力量,创办托管14个乡镇16家卫生院所的紧密型医共体总院,毫不动摇地坚守“姓澄为民、医心治病”的澄迈医道,快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医疗技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创造出了生命抢救的“澄迈速度”和院前急救的“澄迈模式”,使全县医疗资源更加多元化,管理实现规范化,医疗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了名副其实的二级甲等医院,让58万海疆人民享受到了有温度、有质量、有效率、有内涵的医疗服务。县委书记盛勇军、县长冀铁军对医院的改革和成效予以肯定,称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投入使用是全县的一大标志性成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正式启用,覆盖全县的‘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全面建成,全县5G远程医疗设备使用率超过70%,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县、急救有保障的局面有效形成。”2024年5月22日,海南省省长刘小明深入到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建设运行和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进展工作ae897d1a42d583a2fd8d512ad594d114c91e606a81a66f12109ba44a7eb2a4bf,肯定医院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三医”联动信息平台应用,以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做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提升了澄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上篇 下好“一盘棋”

解决澄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关键事

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福祉,国家和海南省的医疗改革一刻未停。海南孤悬南海,医疗水平与内地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作为东靠省会城市的古县澄迈,基层医疗曾经长时期依赖海口名医大院,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的迫切医疗服务需要。新时代的澄迈县正视医疗服务“散、小、弱”的现实,借力海南省“三医联动一张网”改革,加大财政医疗投入,改善医院硬件建设,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和装备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软环境,创新医疗信息化建设。澄迈县人民医院珍惜政府投入,主动把国家和省医疗改革的部署与澄迈县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医院医疗服务布局重构、体制机制重建和医疗资源服务重组,按照省卫健委的部署,在县卫健委的指导下,组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树立医疗管理“一盘棋”思想优化基层服务,探索创建县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澄迈实践”,基本解决了澄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事。2024年7月29日,澄迈县卫健委向全县人民汇报说,自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实现了县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和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管理两大标志性成果,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县里决定高标准建设澄迈县人民医院老城分院,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

珍惜政府投入建好医院硬环境

为民服务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澄迈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45年9月,当时是一所相当简陋的县卫生院,虽在2009年迁址重建,占地面积143亩,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床位393张,医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难以满足就医群众的需求,2017年,县委、县政府作出投入3亿元决策,在原址周边扩大建设用地50亩,建设一栋16层的澄迈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让医院建筑面积和床位数量实现倍增。

建设综合大楼,提升医疗能力。2017年大楼立项前后,县“四大家”的领导相继来医院调研,解决现实困难。项目动工前,50亩新征土地分属两个村,完全“落地”非常困难,当时分管医疗卫生的副县长王广俊,利用工作间隙和周末时间,走进两个难以搬迁的群众家,以兄弟般的感情交朋友,通过细致到位的思想工作,使搬迁工作最终在大楼建设开工前完成。随着建设的各个重点环节,县主要领导带领卫健、发改、住建等部门深入工地调研,现场解决建设难题。县委、县政府科学用人,组建新一届领导班子。澄迈县明确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的建设是重大的民生实事,事关澄迈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各相关部门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县委编办要合理地根据医院床位数和服务能力来界定和调整编制,县发改委要对医院搬迁需要补充的设备做好预算安排,县人民医院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让建设成果早日惠及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

澄迈县人民医院组织工作专班,跟踪大楼的建设进度和建筑质量,建成了海南省医卫战线的精品工程。现在的医院占地面积214亩,建筑面积74368.85平方米,床位543张,为未来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提前做好人才和装备配置软环境

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澄迈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和医疗装备配置等软环境建设,使其与医院的硬件环境相匹配,不断提高院内医疗业务能力,对标一流技术,为澄迈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建医院大楼必须先培育医卫人才,引进培育医疗大师。早在2018年4月,县政府引进上海新华医院,与县人民医院签约结成联盟医院,通过上海新华医院的合作帮扶,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医院走院内院外同步培养之路,一方面聘请国家和省内专家到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学习培训,通过专科集训、轮转轮训和救治临床实践,提高对患者情况的快速判断处置能力,增强施救本领。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围绕医院急用、医卫必需的课题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出新业务、发展新技术、拓展新领域、搭建新平台,形成全时域救治能力。

医院优选业务尖子外送上海新华医院等名院培优,回到医院建设重点学科。医院整合优势医疗资源,相继成立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救治中心认证,通过房颤中心、VTE防治中心认证。医院作为澄迈县区域胸痛单元建设牵头单位,与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启动共建胸痛单元,形成了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区域化救治体系。近几年来,医院根据人才发展规划,招录研究生,柔性引进省内外专家人才29名,为医院发展壮大增加了活力。

结合医院新综合大楼的整体建设和人才培育,医院在县里的帮助下加大投入,实施综合大楼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医院环境改进,提高了看病群众的舒适度,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高标准建成了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内科、肿瘤消化内科、普外、泌尿外科、骨伤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口腔科等22个临床科室,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病理室、超声科、心脑电图室、血透室、内镜室、介入导管室等医技科室9个,拥有完善的辅助科室、医养中心、月子中心和行政职能部门。核磁共振仪、320排螺旋CT机等现代医疗装备一应俱全。

创新建设信息化下的学科体系

数据多跑路,患者享便利。我们在澄迈县人民医院看到,没有挂号、检查、缴费等长长的排队,一位正在办理出院的王女士说了她的就诊感受,用医保在就诊科室就可以完成缴费结算,不用到窗口排队,电子发票还会自动发到手机上,非常方便。医院开发的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集齐了医疗、医保和医药服务功能,可以进行预约挂号、报告查询、门诊缴费等,各大板块的多个应用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这源自信息化建设下的海南“三医联动一张网”运行成果。

2020年底,海南省卫健委会同省医保局、省药监局从顶层架构“三医联动一张网”建设,围绕惠民、助医、辅政、促研业务确保全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数据汇聚在同一个平台,建立“三医”业务矩阵模型,以信息联动、业务协同推动“三医”行业治理,有效化解医改“深水区”的难题。一位院领导告诉我们,医院过去的信息化建设弱,2021年前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是0级。借助省“三医联动一张网”项目,2021年争取到全省第一个试点医院,2022年医院通过电子病历4级,从0级跳跃到4级是很大的进步。信息赋能倒逼员工素质提高,不单单要工作效率提高,也使医疗质量保障和服务质量大为提升。现在回头看,信息化方面不是买个软件就可以的,落地应用是每一个人的素质素养都要提高的。在“三医联动一张网”应用方面,医院与一家优秀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医院需要什么,他们就帮助县里解决什么,尽量人性化,服务医院长期发展的细节管理。医院借助第三方力量,与农业银行合作,争取到1800万元基金深度改造应用板块搭建、运行维护、接口改造与升级等工作,系统互联互通使检验、检查、用血等服务模式更加优化。国家卫健委赞誉医院普及电子病历,海南省卫健委把澄迈人民医院纳入2025年提升到电子病历5级目标,这在三甲医院也不多。

“三医联动一张网”有效推动了澄迈县人民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优化了医院临床、医技等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检验、检查、用血、药品处方等各个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优化了病人就医的各个环节,同时帮助各业务部门快速获取患者的诊疗各环节、过程信息,快速、高效且安全。统一简单的支付方式和方便的门诊急诊缴费和医保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数字赋能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医院的学科体系建设。医院针对三大中心业务管理平台、智慧化VTE防控系统、医院信息平台等系统,建立各种业务分析管理报表体系,实现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质控及高效的数据自动上报、提升了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同时数据平台分析管理报表体系给医院运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和支持。医院加强学科建设,组织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胸痛中心平台注册,全都通过评审,挂牌“胸痛救治单元”。

新业务、新学科的开设,吸引并锤炼了一批利于医院长期发展的专家型人才。2021年初,医院引进神经外科专家王上桥组建神经外科,他扛起医疗服务和人才培育的责任担当,使新开办的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造了一支业务素质强的医护队伍,截至2023年6月,累计收治病人1211人,其中危重病人643人,开展颅脑手术例数263台,他和科室分别荣获医院“优秀科主任”“优秀科室”。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卢宏曾在本院血液透析室工作10年,后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学习,掌握了一手肿瘤、消化内科治疗技术。2023年2月,县人民医院把卢宏全请回来,根据他的专长细分二级学科,正式成立肿瘤、消化内科。新科室成立一年多,他和他的团队运用新技术、新项目给澄迈患者带来福音,患者用一面面闪光的锦旗,真诚感谢他和团队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

中篇 走好“一条路”

院前急救模式院内抢救速度进行时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让群众看病更便捷舒心。澄迈县人民医院以此为重点,把“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优质服务覆盖到了城乡医疗服务机构,注重在全流程上下功夫,在医疗服务的供给侧发力,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近几年来,医院落实县委、县政府指示,在县卫健委的指导下牵头组建医共体,探索提高分级诊疗体系和能力,关键在一体化的医共体上下功夫,打造出急救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的“澄迈模式”,创造了提升院前生命抢救“分秒必争”的“澄迈速度”,使医院医疗的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锻造出经得起复杂情况检验的医疗服务和治病保障,走出了一条“医疗层级分明、专科特色明显、服务患者精准”的保障新路,给澄迈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澄迈县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建设统计表明,卫生室远程心电图诊断:2023年11月65例,12月103例,2024年1月157例,2月404例,3月747例,4月514例……其中发现心肌梗死患者7例,都得到及时处置,运行实效非常好。

打造急救资源

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的“澄迈模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海南省委、省政府心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投资优化120急救网络,为基层装备救护车辆,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力争到2025年底前建成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省、市县、乡镇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海南幸福岛、健康岛、长寿岛形象。

重视院前急救,守护生命之花。澄迈县人民医院既重视院内抢救,更看重院前急救,让急危重伤病患者得到及时的院前急救,为更好地实施院内抢救赢得时间和机遇保障。一位院领导对我们说:“我们对‘院前急救’曾在长时间有着切肤之痛,过去我们的医院医生也很重视院前急救,但我们只相当于一个‘搬运工’,虽然把一些重的、急的、难的患者拉回医院了,但一做检查又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转向上级医院。”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提高医院救护的整体效能,提升医生医护人员的救命技能,让急救能力与医院发展相匹配,重构急救体系。

急救一线所需就是专业拓展方向,医生只懂一门学科是远远不合格的。为了尽快适应医院医疗急需,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按照省卫健委的部署,与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方位开展合作共建。2023年,在县政府支持下,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澄迈人民医院开启托管合作新模式。托管运营后,海医二院从管理、人才、技术、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为澄迈分院临床、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全面提升了诊疗方面的水平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水平。医院的医护人员珍惜优质师资,以求知若渴的态度向业内专家拜师学艺,苦练“内功”“实功”,提升诊疗技术水平,抬高了澄迈健康医疗的底板。

澄迈人民健康需要什么,澄迈县人民医院就拓展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学科。新成立的介入导管室开展心脏介入、神经介入及肿瘤外周血管等疾病介入诊疗,半年时间开展594例介入手术。医院急救急诊平台的建设和拓展,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有效展开,使急难险患者留下来了,2023年成功地救治了510多例,是过去5年的急救工作量,为抢救群众生命增加了一份保障。

人民医院在澄迈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在院内建强急救中心,在东、西、南、北、中的老城、福山等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医疗救治急救站,把急救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确保15分钟高效急救,打造出的院前急救体系化、急救网络全域化、医疗服务智慧化、运行管理长效化的“澄迈模式”,受到海南日报的总结推广,认为这一模式投入小、效果好。

院前急救体系化。澄迈将基层急救站建设作为院前急救提升项目,优化配备急救医生、专职护士、驾驶员和急救车辆。县人民医院对8家急救站由120院前急救中心统一运行管理,确保调度安排。2023年共组织4期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共有176名医护参加培训,其中护士98人,医师66人,司机12人,培训后考核合格的人员,统一发证。

急救网络全域化。澄迈县的8个急救站布局覆盖全域,统一建设标准和硬件设施配备,建立起了“垂直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院前急救网络。每个急救站由周边2—3家乡镇卫生院统筹保障。

医疗服务智慧化。澄迈建立“120指挥中心—乡镇卫生院—120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对救护车安装5G信息化系统,实现院前院内医疗信息无缝衔接及医共体内急诊急救医疗信息共享,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王志敏副院长说,急诊急救信息先行,确保急诊急救高效率,县120急救中心信息化现已投入使用,很好地提高了院前急救的质量。

运行管理长效化。在澄迈县政府和卫健委的帮助下,急救站的运行管理经费和人员有保障,专门的急救人员不占用各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司机由县120急救中心依照标准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派送到各站点值班,各站点的值班医生和护士从所在站点及联动的医疗机构内科学合理抽调安排。

提升院前生命抢救“分秒必争”

的“澄迈速度”

院前生命抢救是基层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生命底线”。澄迈县人民医院和托管的16家基层卫生院上下配合打造救人战场,医护人员一背上药箱,救护车一启动,就进入到一场医疗救治的战斗状态,创造了引起海南医卫部门震动的急救反应平均14分18秒的生命抢救“澄迈速度”。这背后是县人民医院建设管理120急救中心和急诊科的有效配合,是救护车的反应迅速,是医护人员和急救装备的应对有力,更是全体医护人员质朴民心的体现,是24小时不断线对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救治的“战备”标准。

2023年12月6日,《海南日报》记者陈书焕、王洪旭跟踪现场,记录了澄迈县人民医院创造“14分18秒”生命抢救的“澄迈速度”。我们用记者报道还原现场:下午3点46分,一辆蓝灯闪烁的救护车停靠在老城镇融创美伦熙语小区的路边,急救医生谢朝科和同事们冒着小雨对一位刚送上车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10分钟前,他们刚护送一名外伤患者到澄迈县人民医院救治,然后返回老城镇的中途收到一条澄迈县120急救中心发来的出诊信息。当即赶往这个小区对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实施抢救。针对这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他们做好紧急处理后便送往县医院进一步救治。报道说,这一天救护车连续往返老城急救站和县人民医院4趟,急救任务没停过。还对老城镇南海阳光小区一名60多岁的昏迷老人紧急救治后,申请县医院直接送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成功救治。记者和120指挥平台根据记录测算,从呼叫出诊到现场接诊,“全县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4分18秒”。

14分18秒!这是澄迈县人民医院在海南省生命抢救先行试点中创下的“澄迈速度”。而在2020年10月前的急救反应平均时间是40分钟,王志敏副院长说,当年全县120急救中心只有两个急救小组和两辆急救车辆负责出诊。当时急救小组出诊,把病人接回到急诊科后,才能对患者进行救治,时间长达需要两三个小时,每月平均有70次院前呼叫处于无车出诊状态,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心改变这种院前急救无车出诊的问题。2020年10月对澄迈120急救中心出诊流程调整优化,增加一组院前急救人员,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分开,从此没再出现无车出诊情况,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仍然较长,平均在40分钟左右,可能造成院前急救中急危重的病人,特别是胸痛、脑卒中以及创伤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接诊就是“战斗”。县人民医院结合医共体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健委帮扶下,首先在老城镇试点设立120急救站点,探索基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模式。试点半年总共出诊768次,院前急救的反应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14分至15钟以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了25分42秒,使院前需急诊抢救服务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澄迈县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廖兴德赞誉说:“澄迈县扩充院前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与平均反应时间,极大地提高了院前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能力,标志着全县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为基层乡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锻造经得起复杂情况检验

的医疗服务和治病保障

澄迈县人民医院下足医治与服务的真功夫,发挥医共体龙头作用,强化资源及服务下沉,通过业务指导、定期线上线下培训、坐诊带教等提升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服务能力,打造的“澄迈模式”和“澄迈速度”,经受住了复杂情况的检验。

近几年来,医院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全力打造清廉医院。院党委负总责,书记、院长自觉当好第一责任人,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班子成员落实分管责任,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考核,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使诊疗活动有章可循。医护人员加强用药管理,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每月做好抗菌药物动态监测,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对本院抗菌药物0f38945d99c60554980e2f7f0c7cbe6746ada7c8d5e977d954cabd0a35a51935使用强度、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长期偏高的情况进行分析整改,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显著下降。定期组织医疗安全会议,最大限度保证医疗安全。

医院充分运用海医二院的技术帮扶,鼓励医护人员跟着名医大医提高临床技术水平,结合岗位工作开发新技术,科研新课题。一线医师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和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成功开展前列腺根治切除术、鼻内镜下腺体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干细胞移植、鼓膜修补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经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甲状腺超声造影、乳腺超声造影、右心超声造影等10项新技术,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澄迈模式”和“澄迈速度”,也是澄迈县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果展现。从医院的综合大楼运行看,这是一个极具人性化设计的医疗综合体,内部布局科学,功能设置合理,医院特色场景和各个诊室的科学设置、医药技法的匠心运用,让医院散发出时代光芒;影像设备、手术设备、医疗监护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均行业领先,助力提高医生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我们跟随院领导巡查病房,他对住院的老人王桂美亲切地称呼为“妈妈”,仔细询问老人的治疗感受。这充分体现了医院运转高效有序和从外到内、由表入里的患者就医体验感,在细节中彰显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澄迈县人民医院的体系建设服务中。他们为患者负责到底,从进门到出门,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他们都负责。比如一些超出医院能力的重大病患,他们打通海医二院、省医院的通道,直接将患者送去医疗。在本院一个科室、一个医生解决不了的,组织别的科室集体攻关,帮患者解b9c05f2b76a36988ba92c2f9ff47000b18d530a64b163584c4ea26f41e8d40f9决问题。医院为患者备有院内电瓶车,中午门诊还对老人、五保户等特殊患者免费提供午饭,尽力照顾弱势群体。医院的医者仁心,不仅树立起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也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2023年,医院门急诊355176人次,住院25067人次,手术5555人次,患者平均住院5.95天,床位使用率为82.35%,患者的门诊次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5.94%。

下篇 用好“一把尺”

优质医疗服务体现医师良心鱼水情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是国家医卫改革的要求。澄迈县人民医院领导把“医共体”的落点形容为:做强县医院的“龙头”,激活乡镇卫生院的“中枢”,稳定村卫生所的“网底”。澄迈县医共体实施前,县、镇、村三级医卫机构各自为政。近几年来,县人民医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用好管理一体化、服务同质化的“一把尺”,打破旧体制,再造新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减轻服务辐射带动的压力,优质医疗服务体现了医师良心和基层病患的鱼水情谊。人民医院以此打通了全县慢病管理的新通道,开辟出了医养结合的健康管理的未来新走向,把治疗权前移到了健康管理中。

融合乡镇医院凝聚医共体

海南省推行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是由县级牵头医院整合下沉资源,共建共享,发挥网底健康“守门人”作用,闭环管理,推动服务模式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22年9月,澄迈县人民医院医疗卫生共同体组建,由县人民医院牵头,与永发、老城、澄城、老城镇、大丰、加乐、瑞溪、长安、仁兴、中兴、山口、昆仑、和岭、金安等14家镇卫生院和新吴、马村两个门诊部组成。他们结合医共体实际制订《章程》,将宗旨定为依法依规运营,确保医院公益性的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促进澄迈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运营范围是开展医疗护理、医药服务、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医养融合、康复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服务。《章程》明确了医共体总院长、副院长、下属单位执行院长及合作单位的职责、制度和运营方式。

为防止建设中的“等靠要”思想,县镇村三级医卫单位主动作为,稳健运行。县总院下派11个专业性专科,下沉帮扶16家医共体分院,下沉支援医生主要负责日常门诊就诊,指导受援单位医生诊断及治疗工作,开展相关医疗技术授课等培训,2023年下沉期间共在门诊就诊约380人,教学授课30次;总院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负责,积极作为,为基层带去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对基层卫生院的帮扶。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将优质资源扩容各合作单位,使医卫能力均衡布局,确保辖区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走出了一条县域医疗“县乡强带动基层强,最终实现县域强”的医共体建设之路。总院一位领导说,近两年来,总院院长本身就是托管乡镇卫生院的法人,各基层院长是执行院长。医共体与总院是一家人,总院常年开设培训基地,对所有的合作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实战化的三级基本知识、重症疾病、抢救技能培训考核,使医治救护能力逐步提高,16家合作单位和7个急救站的培训和临床使用,全县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等工作,都能做好几分钟内“黄金”抢救事情。

澄迈人民医院主动担责,一体化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确保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医药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总院向县里建议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2023年12月18日,《海南日报》专题介绍了总院党委书记邢隆“立足岗位、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的先进作为。

打通全线慢病管理新通道

看病难,一直是卫生系统的热门话题,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看病难不是难在大医院不够大,也不是医院人才不够多,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不够强、人才匮乏。近两年来,澄迈县人民医院与海医二院合作师资力量增强,与乡镇组建医共体责任增大,不仅要让海岛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也要让基层乡村医疗机构有“医靠”。2024年春天,总院注重解决“一老一小”的“一老”问题,完善慢病评估,分层管理基层老年人的慢病管理体系,在大门诊推出了慢病管理中心,对发现和确诊的患者进行全线慢病管理。

院长告诉我们,总院推出全线慢病管理,不是县人民医院唱“独角戏”,而是医共体的“一盘棋”。实现全线慢病管理,重点是基层镇村医卫机构提前做检查筛选,将相关资料传到总院深入诊断,指导基层医生正确给患者用药,老百姓在基层就能享受到总院的优质服务。我们总院和分院推行远程医疗,有远程会诊机服务疑难患者,使患者不用转诊便可以实现远程会诊,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找合作的三甲医院专家。在病房病床前通过手机和远程会诊设备,让患者直接与专家面对面问询,减少患者来回奔波时间,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既提升了医治效率,又让患者感觉到我们医院的温度和亲和力。

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病管理,澄迈县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医共体总院作用,对16家托管的镇村卫生院实施差异化管理,手把手地传帮带,为乡镇培养具有老年医学专业水准、素质全面的医生,做好基层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判断视情转诊人民医院,改变了过去老年科和乡镇卫生院的“维持会”和“万金油”形象。基层卫生院自身发展“强骨”,医生技能提升“赋能”,使他们在乡村一线服务“惠民”,实际上就是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相当于把县人民医院的病房“搬进”了乡村和社区。

医防协同、医防融合。2022年,省政府出台“2+3”健康服务包政策,对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等5种疾病,实施“应防尽防、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管尽管”的精准防控。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在防病与治病上找结合、求突破,探索预防、医疗、慢病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等一体化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总院联合各合作托管卫生院所提前调研监测,加大筛查力度提高诊断率,在治疗管理中提高规范治疗率,加强基层管理提高规范管理率,保障药品供给提高用药可及性。同时做好收治范围内的慢病患者和失能失智人群管理,做好职责划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医防融合的理念之变、体系之变、服务之变。

开拓医养结合健康大管理

富硒之地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每年冬季在澄迈旅居康养的北方老人有近30万人。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着眼老有所养,把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前移到健康管理范围内,受到社会肯定。

优化养老服务,创新医养结合,打通适老化改造堵点,开展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医院针对新建大楼完全启用后,对腾出的多余院区和房产设施,建设特殊人群家庭适老化改造和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发更加人性化、更具实用性的老年病发现和防治新服务。

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立志在海南省内建成第一个医养养老示范点,弥补北方子女不能随身照顾的遗憾。逐步在托管的乡镇卫生院和养老机构中植入医疗服务,形成养老、医疗、护理为一体的综合型医养中心,探索出“医养结合”养老新经验,把“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路上推进一步,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肩上担子重,脚下步履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澄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始终秉承一贯的服务理念和宗旨,坚持“为民服务、基层至上”服务方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服务向基层镇村延伸,向人民群众倾斜,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探索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优化乡镇巡诊和技术帮带制度,大力推行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诊疗服务,为澄迈人民提供全维全时健康保障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张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