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八季:于辽阔世界探寻美好微力量
2024-12-03杜迈南
“每集都是一个新世界的窗口”“眼界提升神器”“这一季又升级了”……在《十三邀》第八季评论区,观众毫不吝啬地给予赞美。
这档由腾讯视频和单向空间联手打造,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研创制作的深度纪实访谈节目,自2016年首播以来,已行至第八季。从美国匹兹堡到中国陕西商洛,本季再度启程,继续寻找具体而微的语言、思想、行为背后,那些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目前,第八季豆瓣评分9.4分,不仅超越前作口碑,更位列2024年已播综艺首位。
延续往季多元视角
与传统谈话类节目不同,《十三邀》将访谈与纪实相结合,充满观点碰撞的火花,富有深刻的思辨性。节目借由作家许知远的提问,展现嘉宾的深度思考。
谈话类节目,嘉宾的选择至关重要。《十三邀》每季邀请13位访谈对象作为“社会切片”,不断探寻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发挥最大作用。《十三邀》制片人徐婵娟介绍,团队成员关注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嘉宾人选时,会先列出一份“愿望清单”。“我们对嘉宾的选择并无硬性标准,更注重嘉宾内涵。工作室有一面‘灵感墙’,大家可以随时将心中人选写上去,供团队参考。”
新一季延续往季多元视角,邀请学术巨匠、平民诗人等不同身份嘉宾。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为观众提供探索未来的钥匙;芭蕾艺术家谭元元的舞蹈如同流动的诗篇,展现艺术的永恒魅力;矿工诗人陈年喜,用朴素的笔触描绘生活的艰辛与坚韧……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拓宽观众认知边界,激发社会各界思考。
徐婵娟表示,本季拒绝主题先行,前期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且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内容。在启动拍摄之前,创作团队会搜集大量资料,基于对资料和人物的理解,提出一些方向或感兴趣的点,不断交流碰撞,形成新思路。“现实往往比预设更精彩,‘意外’更是神来之笔。在拍摄和采访结束后,团队会再次消化素材,全面梳理前期方向、中期变化及后期制作,最终提炼核心主题。”
视野持续拓展
相较往季,《十三邀》第八季不仅在嘉宾类型上实现广泛横向覆盖,还通过第一期对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深入回访,纵向深化对智者思想轨迹的探索,编织跨越时空的文化经纬。
早在第四季,许知远便与许倬云探讨当代人的生存之道。那时,许倬云提倡“往里走,安顿自己”,鼓励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第八季回访时,许倬云的身体已经大面积瘫痪,神经系统的失衡导致其行动能力严重受限,特别是手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仅剩下两根手指尚能活动。尽管如此,许倬云依然坚持写书传道,鼓励人们超越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探索自我实现、文化传承和全球意识的深层次价值。这种对生命挑战的坚强应对,深深打动荧屏前的观众,许多人表示,在观看时感动落泪。
徐婵娟表示,此次交流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创作团队基于当下社会需求的一次真诚回访。“社会变化的多维性愈发显著,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心态产生深刻影响。这次回访不仅是对个人思想的追溯,更是对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深刻展现,也承载《十三邀》团队多年来的情感积淀。”
第八季节目不仅深入探讨主题人物内心世界,还将视野延伸至普通人。无论是上海舞蹈学院门前,孩童们对芭蕾舞演员谭元元的纯真仰慕;还是陈年喜之子陈凯歌放弃都市繁华,回归乡土陪伴父母的温情抉择,都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徐婵娟表示,《十三邀》呈现生活的真实面貌,但不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引导观众一同思考,在生活中自我探索,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
“变”与“不变”
走过八季、播出百期,《十三邀》不断设定新的时代议题,口碑持续走高。徐婵娟认为,《十三邀》就像一个持续进化的生命体。
在徐婵娟眼中,许知远是《十三邀》的灵魂人物。节目早期定位偏向于他的个人风格化呈现,他对嘉宾的回应、对自身的思考,构成贯穿节目的主线。“随着内容不断深入,许知远会体验嘉宾真实生活,从嘉宾视角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节目视角逐步扩展,更多地讲述嘉宾身边人及普通人的故事。”
徐婵娟强调,《十三邀》的立足点是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非单纯的历史回溯。“八季以来,节目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关注独立个体,关注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关注节目定位的‘当下性’和‘公共性’。它不仅是对当代问题最真切的探寻,更是对当下社会与人心的深层回应。”
面对如潮好评,徐婵娟提醒自己和团队要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好奇心,持续进步。未来,《十三邀》将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强调行动感和走出去的同时,于辽阔世界中探寻更多具体而微的美好力量,为观众带来更丰满的人生智慧与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