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在逻辑
2024-12-03徐炜炜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在逻辑包括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深度融合、经典传统与现实问题的相互映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要素—过程—结果的整体关联。在复杂的话语语境中,准确分析、有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在逻辑将有助于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内在逻辑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面对改革深化期、社会转型期、全球化加速期多期重叠的时代背景,尤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对社会的全面重塑,从“技术赋权”话语到“结构危机”话语,从“权力转移”话语到“另类路径”话语 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遭遇挑战与转型并存的时代发展要求。在复杂的话语语境中,准确分析、有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在逻辑将有助于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体系。具有创新活力的话语至少具有四个核心要素,即话语创新主体、话语创新内容、话语创新方法、话语创新效果,具体体现为: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深度融合、经典传统与现实问题的相互映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要素—过程—结果的整体关联。这四个话语创新核心要素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可看作是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体系的一种分析框架。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深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谁来创新?怎样创新?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是主客二分和主客同构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二分关系。话语创新主体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实施者,在话语创新中起核心作用并居于主导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效果负主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者和可塑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中并不居主导地位,不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效果的主要责任。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间的对立和差别是由各自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所决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教育对象在某些教育语境中显示出主动性,甚至发生对话语主体进行“反哺”的现象。同时,话语主体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出现了需要受话语对象教育的情况。话语主体虽然增加了客体性,但话语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主责的性质没有变,因此仍是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虽然增加了主体性,但话语对象在教育中从属的性质没有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发生的新趋势不能改变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间的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定位,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划分的科学依据,模糊两者的界限将导致相对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相互依存,没有话语主体就没有话语对象,没有话语对象也就没有话语主体。理想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之间应是一种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话语主体需要充分观察了解并尊重话语对象的特点和教育规律;话语对象需要尊重话语主体的引导,进而产生学习、接受和创新的过程。
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即主客二分与主客同构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体现为话语主体客体化与话语对象主体化。话语主体对话语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从而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话语对象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或主动或被动,或积极或消极,或认同或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活动,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改变和调整原定的教育计划、内容、方式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间这种互动共建过程,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话语主客二分与主客同构体现在话语效果上。话语效果取决于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两方面。话语主体的素质与能力,话语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领悟力和实践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两者的相互配合和作用共同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
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是主客二分与主客同构的辩证关系。单纯强调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向片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谁来创新?需要从主客二分与主客同构的辩证关系角度来思考,促进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深ca8f946df322665e6b89b85c056db053ab9b7586ea2a9bb336434bfddb3af789度融合与有效对话,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体是一个可行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传统与重大现实问题的相互映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经典传统内容与重大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经典传统内容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重大现实问题指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宏观和微观现实问题,既包括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发生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也包括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个人现实问题。经典传统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指导、解释、回应现实内容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加经典传统内容在当代的新内涵。经典传统内容与重大现实内容之间的相互映照关系具体表现为:表层现实问题与深层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正向内容引导与负面内容回应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内容与特殊性内容的辩证统一。
话语内容的创新是表层现实问题与深层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经典传统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问题,采取符合时代特点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政策。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内容思想体系,永远处于发展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和发展,但这种变化不是旗帜的变化,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内容的本质要求,结合中国现实情况而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创造。在新内容的创造过程中,我们的旗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
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正向内容引导与负面内容回应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内容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建设性和批判性辩证发展的过程。卡尔·霍夫兰(Carl Hooland)说研究中提出的两面论证法表明,正面内容引导与积极回应负面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能起到更好的说服效果。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分宣传正面内容,但对负面内容进行回避、忽视的做法,这会造成负面内容蔓延传播、正面内容传导衰弱的后果。这种一味突出正面,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刻意回避的现象,正是没有处理好正向内容引导与负面内容回应的辩证统一关系。
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普遍性内容与特殊性内容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证明了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信念、时代精神、行为规范、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普遍性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要兼顾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需要的特殊性,集中体现为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上要以辩证思维将表层现实问题与深层理性内容相结合;正向内容引导与积极回应负面内容相结合;普遍性内容与特殊性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从内容上由表及里引导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主导价值共识、疏导不良情绪、倡导积极行为。
三、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
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把握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形成“建构式批判”的理念。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无论是唯物辩证法的运动精神,还是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社会病理学”批判性作用的诊断和解剖“社会病理”哲学构想的理论学说 ②,都表明批判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重要范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一种新的建构性意识更加突显,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革命主义精神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扬弃式的建构,需要把握好三方面的统一关系。
一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正确把握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频繁交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有理有据有节地对非马和反马社会思潮进行及时批判。另一方面,在批判中,有力澄清社会主义价值。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重大的理论创新往往与激烈挑战和紧迫现实问题的时代情景相伴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形形色色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前提。思想理论的复杂形态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赋予了新的历史契机。
二是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的方法勇于揭露各种错误思想的实质。邓小平曾指出反思精神的当下意义表现在“有错误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另一方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使批判不成为偏激的压服、否定,而是要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批判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义。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不但导致了社会思潮发iVTP4lUCO2zonWFZRN6XMw==展变化快于意识形态的价值统摄能力发展,而且使时代发展的变化快于制度建设和整合手段,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利益和价值共同体成为国家治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重大课题。
三是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队伍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要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基于理性基础的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要锻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体平台,为批判性思维的交流表达提供基础,为“建构式批判”提供可能。
四、“要素—过程—结果”的整体关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效果的最大发挥体现为对社会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充分实现,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满足社会动员需要、认同需要、精神建构需要和个体适应需要、发展需要、享用需要等价值的具体实现 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效果如何?需把握好“要素—过程—结果”间的整体关联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要在具体的话语实践过程中体现其效能,对要素创新性的有效分析必须与相应的系统或活动联系起来,将话语要素置于整个系统或活动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话语要素创新是过程创新和结果创新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话语要素创新一定会引发话语过程创新和结果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由话语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而构成。话语创新过程一方面将话语要素的创新效能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在发挥话语要素性能中推进。另一方面,也在话语创新过程中重塑和改造话语要素的性能及其具体表现形态,在话语结果中赋予话语要素新的可能。话语要素的创新及话语要素运行过程中能否充分、持续、最大程度发挥话语要素的创新效能将直接影响话语创新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的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果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要素与过程的创新并不一定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创新,话语实践的创新唯有通过话语结果的创新性来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果创新性是高校话语要素创新和话语过程创新的集中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和话语过程创新性探讨的目标指向和整体价值坐标正在于高校话语结果创新性的实现和增强。因此,话语结果应该具有怎样的创新性直接决定着服务于这种创新结果产生的话语要素和话语过程应具备怎样的创新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属性。脱离话语结果的创新性,单独探讨要素和过程的创新性不具备整体和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因而不具有实际意义。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的实现就是系统整体功能创新性的实现。高校话语系统整体创新功能能否实现以及创新程度的高低,与构成系统的话语要素的创新效能的发挥、要素间的创新整合、话语过程创新运作等有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话语研究”,编号:18JDSZ3041
注释:
①王沛楠、史安斌:《观念祛魅与边界重构:数字时代的西方元新闻话语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②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哲学研究》2019年第9期。
③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
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