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绿”而行

2024-12-03龙宣辰陈骅

当代党员 2024年22期

重庆的美,是多面的。

美在山水相交、峡江相拥,美在万仞高峡、幽谷林地,美在极富风情的吊脚楼,美在华灯溢彩的山城夜景。

如何让这美丽长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是美丽的“保鲜剂”,也是重庆“美颜常驻”的秘诀。

无论是在重庆召开的两届美丽重庆建设大会上,还是在《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中,“绿色”都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高频词。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强调,重庆要聚力打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标志性成果,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支撑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愿景谋划、行动落地。“扎实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绣花功夫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一系列举措正推动重庆向“绿”而行,为美丽中国添彩。

改革添“绿”

“曾消失的长江鲟回来了。”

10月14日,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长江永川松溉江段温中坝水域监测到38尾长江鲟,这是自2021年以来单日单船监测记录到长江鲟数量最多的一次。

得到消息的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满脸欣慰,因为发现长江鲟的地方,离志愿队管护的河段不过几公里。

江津区位于长江重庆段的上游,长江干流江津段长约127公里,淡水鱼资源丰富。

“长江鲟、胭脂鱼曾经并不罕见。”刘鸿当过10年渔民,即使多年过去,他依然记得野生长江鲟曾卖到一公斤上千元的高价。

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常驾驶非法电鱼船在夜晚出航,将珍稀鱼类甚至鱼苗一同“收割”。岸边的非法采砂场、采石场也逐渐增多,侵蚀江岸。

江水不复清澈,鱼儿不再跃出。

“长江,就像被挖空了。”看着母亲河走向衰亡,刘鸿心痛难忍。2014年,他主动请缨担任志愿河长,自掏腰包为保护长江鱼类投入300多万元,与20名队员承担起守护127公里江岸线的重任。

10年来,他们阻止了近2000起非法捕鱼、电鱼行为,累计救护长江各类鱼7000多尾。

如今,驾船游于长江上,刘鸿常能看见,多年未曾见过的水鸟在其中嬉戏;水里鱼儿变多了,有时甚至会蹦到船上……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8年多来,重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累计出台200余份改革文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用生态之“制”演绎生态之“治”。

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创新“河长+民间河长”等方式,启动林长制试点,探索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

效果如何?

城口县发现大规模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野生崖柏群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在南川金佛山上繁衍生息;被称为“鸟类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选择来渝越冬栖息;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在江河里畅游产卵……

山水和谐,万物共生。“重庆将继续坚持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到2027年,建成生物多样性观测点100个,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不低于90%,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城乡共“绿”

依山而建、因水而兴的重庆,沿长江、嘉陵江组团式发展,“两江四岸”成为重庆最具显示度和标志性的城市区域。

2023年5月,重庆长江葛老溪段治理提升项目完工并向社会开放,大渡口区大滨路片区居民从此拥有了一座风景优美、可休闲游玩的滨江公园。

“这里的江岸曾是一片荒滩,江边立着水泥挡墙,岸上又有码头和木材堆场,我们想到江边看看也无路可走。”过去,能“看水”却不能“亲水”一直是居民黄秋丽心中的遗憾,也是重庆的难掩之痛。

曾经,这座山水之城码头、工厂沿江密布,高楼和道路挤占江岸,滨江滩涂杂乱无序,城市风景一度陷入尴尬局面。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系统重塑山城、江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近年来,重庆梳理“两江四岸”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历史人文、城市风貌等领域情况,制定“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中心城区“两江四岸”109公里岸线累计启动治理提升项目26个。

拆除挡墙和废弃码头、修复江岸生态,长江葛老溪段变成了一个集运动健身、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滨江生态空间。

建设美丽重庆、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支撑体系,不能只关注城市,而要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加快创建巴渝和美乡村,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扎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的一系列举措,让乡村成为人们的诗与远方。

在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五彩缤纷的彩虹大道两旁,万亩花椒星罗棋布,各色小院散发着动人的“烟火气”,沿途的景色美不胜收。

在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青砖、白墙、黛瓦、花格窗,菜地、果园、布坊……归园田居的惬意生活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

在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百年黄葛树下咖啡飘香,玫瑰香橙林连绵成片,共同讲述这一美丽休闲乡村的变迁故事。

变美,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实现。

产业兴“绿”

初冬,位于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遗址公园,游客三五成群。

重庆钢铁集团的8000匹马力机、封闭已久的钢包与直插云霄的大烟囱一起,成为人们缅怀“钢铁之城”的寄托。

半个多世纪前,大渡口因重钢而兴,烟尘漫天、钢花闪耀的“十里钢城”,是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也是老百姓口中的“灰城”。

为了环保需要,重钢整体外迁,让大渡口的支柱产业一度空虚。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再造”?

大渡口决定由“灰”转“绿”。

“我们选择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环境友好的产业集群。”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大渡口玻璃纤维等新材料产业,每年创造50多亿元产值;从工业老厂房转型而来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庆城市文博新地标……

产业兴“绿”的不只大渡口。作为工业重镇,近年来,重庆一直在积极“碳”寻新赛道,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在南川区,群山之上,一架架“大风车”高耸入云,每当风和日丽之时,徒步或自驾前来欣赏“大风车”的游人络绎不绝。

在巴南区,蓝色的光伏板逐渐覆盖一家家企业的灰色屋顶。2023年,位于巴南区的重庆数智产业园和国际生物城被纳入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8家企业完成市级绿色工厂储备入库,9家碳重点排放企业实施碳交易履约工作。

在北碚区,全面启动的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相结合,实现缙云山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27年累计建成绿色工厂420家、绿色园区35个,中心城区公交和巡游出租车纯电动化比例达到55%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项项行动,讲述着重庆守护美丽山水的故事;一个个目标,道出千万巴渝儿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努力方向。

当前,重庆正一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水平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提升,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